摘要: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了一定影響,切實解決此問題對我國的金融改革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義。本文通過分析造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主要原因,指出了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根本出路。
關鍵詞:中小企業;貸款融資;利率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0-0006-02
今年兩會上,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引起代表和委員們的廣泛關注,并出現在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必須要放寬準入,打破壟斷,營造公平競爭環境,落實民間投資。顯然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已經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所采取的對策和措施也比較有針對性。但以本人之淺見,依然是治標不治本,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還是要依靠市場,依靠深化金融改革,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
一、中小企業融資是老大難問題
中小企業的特點往往是規模小、不正規但經營靈活,倒閉的可能性也大。每年總是有不少中小企業倒閉,同時又有更多的新的企業注冊成立。央行從2010年年底以來持續緊縮貨幣政策,經濟增長不斷減速,一些中小企業便遇到了經營困難。類似情形在以前的幾個經濟周期都發生過,比如2008年上半年企業倒閉的程度就比現在更嚴重。中小企業融資其實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它們通常很難直接到資本市場上融資,這是由中國的資本市場本身不夠發達決定的。對于傳統的銀行信貸來說,中小企業更是先天不足。銀行信貸通常要求有資產抵押,并且有足夠的利潤、稅收、負債等方面的歷史信息,否則無法有效評估風險。再加上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是民營的,這就讓國有商業銀行的決策變得更為困難。
國內外銀行機構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克服中小企業融資所面臨的這些天然障礙。花旗銀行在國內給中小企業融資時,更多地關注企業的工資、電費、稅收、訂單、進貨等方面的信息,同時,銀行職員需要頻繁拜訪企業,隨時掌握經營狀況。國內一些銀行甚至把重點轉向考核企業主的人品、社會關系等軟信息。比如有些商業銀行通過了解借貸人對家人、朋友的態度來輔助判斷貸款風險。不過,這些替代措施在經濟相對平穩比較有效,一旦宏觀經濟發生大幅振蕩就很難控制風險。最近兩年,地方政府也一直在鼓勵銀行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中小企業占總貸款余額的19%,而在去年上半年新增貸款中則占到了35%,當然比重上升的一個原因是許多大型項目正在逐步結束。但總體而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二、政策扭曲加劇融資風險
長期以來,我國各銀行機構長于建立監管體系和擴張業務規模,短于開放市場機制和改進治理結構。盡管最近十年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造轟轟烈烈,但并未真正改變金融抑制的現實,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許多金融機構的行為仍然更接近政策性機構。
二是主要利率參數依然受到國家嚴格調控。
三是非國有部門融資受到明顯的限制與歧視。
這些問題大大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的困難,而核心問題就是利率管制與資本市場不發達。近年來,在改革期間逐步放開了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利率,銀行利率卻依然受到央行的嚴格監管。過去幾年,盡管也增加了存、貸款利率的靈活性,但仍然保留了對最高存款利率和最低貸款利率的限制。這導致實際存款利率常年偏低甚至為負,既減少了居民收入,成為中國消費不足的一個重要根源,更刺激了投機行為,迫使居民拿著儲蓄去炒股票、炒房子、炒綠豆甚至放高利貸。最近,商業銀行存款減少,就是對存款利率過低的直接反應。由于債券市場不發達,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和其他建設項目都只能從銀行融資,這樣利率就很難上浮。銀行也不愿意棄簡就繁地去給中小企業放貸,迫使中小企業在正規渠道之外融資。據有關方面的調查顯示,只有15%的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另外有22%沒有向外融資。在剩下的企業融資中,有29%是來自親戚朋友,21%為民間借貸,7%是小額貸款公司,而1%是高利貸。
非正規渠道融資的特點是資金來源不穩定,規模相對較小,但最重要的是利率非常高。民間借貸利率超高其實是正規渠道利率過低的一個直接結果,正規系統信貸需求過剩,勢必導致非正規渠道利率大幅上升。也就是說,民間借貸利率高,其實是當局利率管制的直接后果,因此,監管當局關于民間借貸利率不能超過基準利率四倍的規定實在沒什么道理。民間借貸的發展彌補了正規渠道的不足,給中小企業提供了生存空間,因此有利于經濟發展。但民間借貸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合理監管,容易產生很多不合理的借貸行為,放大風險。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不到7%,但溫州民間借貸平均利率已經達到25%,有的甚至高達60%。多數企業很難用如此高的成本支持正常生產,大多數轉向投機活動。這樣就進一步加劇了中小企業和民間借貸的風險。
去年發生的溫州企業主集體“跑路”事件,從深層次來看,折射了中國經濟出現的產業空心化的危險。很多資金無法進入實體經濟,成為一種游資,從而推高資產的價格。溫州這次高利貸危機,對溫州造成創傷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也帶來一定的契機。這次民間融資資金的危機,對資本市場是一種洗牌,導致資源的重新組合。溫州高利貸危機,也是中國金融制度的一個真實寫照,需要也必須進行金融改革。
三、根本之道在于深化金融改革
最近政府提出的一系列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措施,絕大部分都是行政性的要求,也許銀行會在短期內響應政府號召,但不會改變其長期行為。唯一有實質意義的政策是要求銀行放寬對中小企業的不良貸款的容忍度,但是,除非政府承諾以后幫助消化這些不良貸款,否則銀行如何向投資者交代?政府要求打擊所謂的非法集資,更是治標不治本。非法集資、民間借貸甚至高利貸,其實都是金融抑制政策逼出來的。當然,即使沒有金融抑制,中小企業也同樣會面對一定的融資困難。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緩解這些難題,比如建立政府或者民間的擔保機構,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甚至直接以財政補貼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等等。但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之道還是要依靠市場,依靠深化金融改革。
下一步金融改革必定要涉及利率和匯率市場化以及資本項目開放,而對于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而言,核心還在于利率市場化。我國目前的利率市場化方式,表現在存款利率有上限,貸款利率有下限,實質是給銀行提供安全區間,給了銀行一個金色降落傘。這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起碼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發展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分散銀行系統風險,增加金融體系彈性。通過發展債券市場,健全資本市場層次,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更好地為中國經濟轉型和實體經濟發展服務;通過發展債券市場,特別是公司債券市場,豐富我國金融產品和投資工具,并為居民財富的保值、增值服務;通過發展債券市場,特別是交易所債券市場,為防范國家系統性、區域性、行業性風險服務;二是完善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我國金融市場需要大力發展貨幣市場,而由于同業拆借市場在貨幣市場中具有重要作用,更應得到優先發展,以早日建成成熟的貨幣拆借市場,服務于整個金融市場?三是放棄對存貸款利率的干預,適時擴大利率浮動區間,資金價格通過金融市場的供需狀況自發形成,這是利率市場化的本質。債券市場包括企業債券和市政債券市場的發展有助于形成市場利率。大型企業和政府融資平臺可以在市場上籌到更低廉、長期的資本。當這些大客戶減少其銀行貸款之時,銀行資產負債表將會萎縮,它們將不得不轉而重視中小企業的業務。事實上,如果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使利率由供求關系決定,那么就不會再存在對信貸的過度需求,非正規的民間借貸也就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這些銀行之外的融資渠道也就能夠比較容易地納入正規體系之中。
目前政府鼓勵在溫州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在金融綜合改革試點上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