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油菜花開,春天顯得姍姍來遲,然而那濃濃的春意,卻早已籠罩在廣東這片沃土上。伴隨著春意而來的,還有記錄廣東歷史發展的《紅廣角》創刊32年、辦刊200期這一大喜日子。在這個值得慶賀的日子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與《紅廣角》的那一段不解之緣。
與《紅廣角》結緣,始于大學時期在圖書館的一次偶然邂逅。當時,走進圖書館閱覽室,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排排整齊的報章雜志,《紅廣角》(當時還為《廣東黨史》)在其中格外顯眼。一本本的《紅廣角》由于借閱的人甚多,封面已被磨出了明顯印痕,在眾多的報章雜志中猶如鶴立雞群。鄰桌的一位讀者這樣評論道:“《紅廣角》雜志內容新穎,思想深刻,堪稱黨史教育之佳物,我們都喜歡看。”在其大力推薦下,我拿起了這本融歷史性與知識性于一體的書刊,不想竟深深地沉迷其中。自幼喜歡歷史的我,從此與《紅廣角》結下了不解之緣。
《紅廣角》把卷開覽,同古今中外賢哲晤面貼近,與歷史現實未來對話交流,使人輕松閱讀之余感悟滄海桑田,體味人生百味。當時在自己閱讀之余,還將雜志推薦給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結果,四年大學生活中,每每學院舉行政治教育活動時,黨委副書記便援引《紅廣角》雜志中的人物事跡做報告,引起廣泛影響。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紅廣角》雜志刊登的一些名人親情、偉人婚戀、革命事跡等稿件,已成對讀者進行世界觀、價值觀和師德教育的絕佳素材。
就這樣,在《紅廣角》的陪伴下,我度過了美好的大學生活,并走上工作崗位,成為西安工業大學的一名教師。而在閑暇之時,每當看到辦公桌邊那一沓厚厚的《紅廣角》樣刊時,我都會忍不住閱讀一番。尤其是看到自己的文章變成鉛字,刊登在雜志上,更是有種莫名的興奮,這又讓我想起了初次給《紅廣角》投稿時的那種期待與忐忑的心境。
那是2007年的夏天,在查閱眾多史料后,我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寫出了《近十年來譚平山研究綜述》。懷著惴惴不安的心理,投寄給了《紅廣角》編輯部。郵件發出后,原以為要像其它刊物一樣,需要等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有回復,不曾想到,不到一月的時間,《紅廣角》主編就親自給我回信說“文章選用,擬在下期刊登”。當時收到這一回信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紅廣角》編輯部的工作效率之高,對待工作之認真負責,確確實實讓我心里面萬分佩服。
自此以后,只要有閑暇時間,我就會從各方面關注《紅廣角》的最新動態。當看到雜志于2010年成功實現更改刊名,目前月發行量已過萬冊,并為全國近10家知名期刊網絡中心全文收錄傳播時,心里更是興奮異常。而當進一步了解到,《紅廣角》從1980年創刊,編輯人員篳路藍縷,辛勤努力,至今已走過了32年風雨歷程,出刊也從首期延續到了今天的第200期,刊物成功推出了“緬懷英烈、黨史知識系列介紹、黨史工作、人物述林、專題史料、懷逝憶舊、史海鉤沉、讀史隨筆”等板塊,從各方面來宣傳廣東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時,更是由衷地贊嘆。
在關注《紅廣角》雜志最新動態的同時,我還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搜尋史料,撰寫黨史文章,投寄給《紅廣角》,期待著能再一次聞到文字的鉛印香味。而每次到圖書館,不經意間,都會走向期刊閱覽室,借閱那最新的《紅廣角》,從中了解刊物的稿件動向,增加所撰寫稿件的選用幾率。同時,在社交與學習等場合,我還多次將雜志介紹給朋友、學生閱讀。數年的相識,不僅讓我從《紅廣角》中受益匪淺,在我的宣傳和推薦下,更多的朋友也愛上了這份可讀性強的刊物,并從中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收獲。
可以這樣說,《紅廣角》雖是一本書,但卻是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不僅是宣傳廣東地方黨史,還是中共黨史宣傳的重要窗口。細細品讀《紅廣角》,不僅可以知古,亦可以達今,領略在廣東乃至中華大地,曾經發生的風云事件。因此,每次看到《紅廣角》,就會有一種想法,希望在以后的時間里,《紅廣角》能在編輯們的辛勞和作者的鼎力支持下,越辦越好;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讀者加入到這個行列里,關心《紅廣角》,宣傳《紅廣角》,發展《紅廣角》。
今年,《紅廣角》即將迎來她的三十二歲生日。在這里,我衷心祝愿《紅廣角》雜志在不久的將來一躍成為中國最具主流、權威、有高度責任感的歷史人文類期刊!
(作者系西安工業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