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結束2011《快樂女聲》的全部賽事后,湖南衛視副總編輯、新聞發言人李浩公開承認,因為今年快女節目超時等原因,國家廣電總局日前已經通報,停止湖南衛視2012年舉辦群眾參與的選拔類電視活動。而其他衛視均表示2012年的選秀不受影響,將照常舉行。
“快女”“快男”本是指“快樂”的音樂選秀而言的,或許在很多人眼里,“快樂”生活固然重要,但“快速”成名才更有吸引力,而這也正是湖南臺王牌選秀節目的魔力所在。首批“超女”如李宇春、張靚穎等人,一日為“快女”,便從此過上了明星的日子,無疑成了“我的成功可以復制”的最佳代言人,于是,一夜成為明星似乎不再是白日夢,而是一些少男少女心中的“中國夢”。而湖南臺因此快速成了收視率冠軍,自然也成了各地衛視效仿的榜樣。
這樣的“快”雖然披上了平民化、平等化的亮麗外衣,卻終究難逃“浮躁”“功利”的罵名。且不去談及“平等”口號下某些黑幕與潛規則,單就主辦者在選秀比賽中的價值取向而言,在“娛樂至上”的旗幟下,在贏利動機的驅使下,也很難做到不媚俗、不低俗、不庸俗。評委的所謂“毒舌”、選手的“真人秀”等等,都有著一股把娛樂進行到底的豪邁干勁,乃至于據說激怒了上級部門的個別快女選手的同性戀“花邊”也被爆炒,這一切,怎么看都與“藝術”無關。
為“快女”之類節目辯解的最有力的說法是,文化本該多元并存,遙控器在你手中,你不愛看動動手指即可。這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強調多元文化并存,并不能否認文化本身有優劣之分,而到了連新聞節目也越來越娛樂化的時候,雖則遙控器在手,你也無可選擇。就是與《快樂女聲》類似的,《花兒朵朵》、《激情唱響》等等,花開遍地、響震全國,當文化也似植物得了傳染病,病原體在各宿主體內迅速擴展,廣泛傳播,你有電視遙控器也是枉然。
當然,就目前的管理體制而言,國家廣電總局無疑掌握著功率最強大的“遙控器”,它下了“禁娛令”,多次違反規定的湖南衛視也表示,會“堅決服從”,并“吸取教訓,全力整改”,而其他衛視也紛紛表示“唇亡齒寒”,會“盡量低調”。不過,讓人擔心的是,無論是娛樂節目本身,還是對節目的宣傳炒作手段,在娛樂化運作模式業已“成熟”的今天,想不“高調”可能嗎?
《娛樂至死》一書作者尼爾波茲曼不無悲觀地指出,既然不能強制人“關掉電視”,要擺脫天生娛樂化的電視媒介的控制,唯一“希望渺茫的方法”是學校教育,要教會學生主動疏離某些信息形式。也就是說,只有讓學生懂得不能“用笑聲代替思考”,才有可能從內心里真正抵制“泛娛樂化”。(據《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