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赤壁”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試想一下,如果天公不作美,偏偏不刮東風,結果會怎樣?那么,在時值冬季的背景下,若是劉備和孫權聯軍強用火攻,大火只會順著西北風燒向自己的陣營。赤壁之戰,誰勝誰敗,恐怕就是另一種結果了。
由此可見,天氣對戰爭的勝負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事實上,每一場戰爭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天氣的影響。下面,讓我們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幾場戰事為例,看一看天氣在其中的作用吧!
敦刻爾克大撤退
時間:1940年 天氣特征:霧
1940年5月,德軍突襲西歐,把近四十萬英法聯軍堵截在法國邊境的敦刻爾克海濱,形勢對聯軍十分不利。
英軍發起了代號為“發電機”的營救計劃,準備派船只協助聯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向英國方向撤退;此次計劃預期營救人數為三萬人左右。5月26日晚,“發電機”開始運轉。可是,要在德國空軍的連番轟炸之下渡過英吉利海峽,談何容易!聯軍很快又陷入困境。
幸運的是,5月28日,敦刻爾克地區突降大霧,因能見度較低,德國空軍到達敦刻爾克后被迫返航。在隨后的三天,大部分時間里敦刻爾克都被霧氣籠罩,德國空軍只在29日下午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在大霧彌漫的這四天里,英軍乘機組織撤退,有近二十萬的聯軍成功撤到英國,比預期的人數多出許多。
莫斯科保衛戰
時間:1941-1942年 天氣特征:嚴寒
1941年9月底,德軍對莫斯科發起進攻,妄圖在10天之內攻占莫斯科。然而,在蘇聯軍隊的頑強抵抗之下,戰爭持續到入冬,德軍也沒能得逞。冬季的莫斯科異常寒冷,溫度最低可達零下四十多度。蘇軍習慣了嚴寒生活,且穿上了棉衣、皮靴,戴上了護耳冬帽。與此相反,原以為入冬前就能結束戰事的德軍,冬季裝備嚴重不足:因為沒有棉衣,不少德軍被凍死在雪地里;汽車、坦克和裝甲車發動不起來,槍栓也被冰凍,難以射擊。嚴寒瓦解了德軍的戰斗力,希特勒占領莫斯科的美夢破滅了。
1942年初,蘇軍擊潰了德軍,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諾曼底登陸
時間:1944年 天氣特征:雨轉晴
1944年6月4日,盟軍集中兵力欲渡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西部的諾曼底打擊德軍。但英吉利海峽風急浪高,還下起了傾盆大雨。如果天氣一直持續如此,盟軍將錯失進攻的時機。
正當盟軍為天氣問題焦慮時,英國氣象學家斯塔格預測:5日仍有風暴通過英吉利海峽,6日卻有冷空氣經過,屆時將會有十多個小時的好天氣。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當即決定,盟軍6日開始登陸行動。
而此時,德軍預測的結果卻是法國西部將持續暴雨天氣,因而德軍認為盟軍在這樣的條件下無法登陸,整個放松了警惕,結果盟軍登陸一舉成功。
在戰爭中,天氣可能成為敵人,也可能成為朋友。影響戰爭成敗的因素有很多,天氣雖然不是最具決定性的,卻是不容忽視的。隨著氣象科學的飛速發展,對這一因素的利用還將在軍事領域發揮更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