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天,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南下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鄧小平南方談話給中國大地帶來無限生機與活力,中國從此堅定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場”和“先行者”,在鄧小平“南巡”和“南方談話”后的二十年里,以自身的發展與探索,逐步實現鄧小平當年的理念。
一、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歷史背景
上世紀90年代,國際國內形勢動蕩多變。一方面,國際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走入低谷,蘇聯解體,蘇共解散,給世界范圍的共產主義運動蒙上厚重陰影;另一方面,西方一些政治勢力利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各種手段,實施“和平演變”策略,企圖“不戰而勝”。在國內,正處于改革開放的“多事之秋”,全國經濟出現了“過熱”和“滑坡”趨勢,改革步伐因此放緩,政府開始治理整頓,緊接著1989年的政治風波,又影響了治理整頓的實施,一些人由此對改革開放大局提出質疑并發難,中國道路如何走?是繼續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還是探索市場經濟體制?全國人民希望早日走出困局。
在深圳,自從1980年建立經濟特區以來,社會上對特區的非議與懷疑一直未中斷過,盡管深圳特區在全國率先進行了工資物價、國有企業、金融外匯、證券市場、土地住房、要素市場體系、社會保障、行政管理監督等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但一直被質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1989年政治風波后,很多來深圳投資的外商和港商都跑了,工廠也停工了。深圳特區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因此,1992年春,鄧小平在中國處于“姓社”和“姓資”爭論的關鍵時期,在深圳特區面臨巨大困難的時候,視察南方和深圳,這是對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支持,尤其是對深圳特區的最大支持!
二、鄧小平南方談話對深圳特區發展的價值與意義
鄧小平“南巡”的意義在于解決了當時中國改革所面臨的兩個最大的難題,就是改革路線的確定和改革路線的執行。中國的經濟改革自1979年開始,整個八十年代都處于一種探索狀態,雖然建立了五個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場”,但在意識形態層面,內部并沒有強有力的共識,一直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左右搖擺,除了最初的農村改革較為成功外,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盡管都進行了嘗試,但沒有找到一個突破口。而南方談話的核心思想就是“堅持改革開放”,實質內容就是中國可以搞“市場經濟”,基本精神就是“解放思想,敢闖敢干”。南方談話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這是意識形態上的重大改變。鄧小平對深圳領導人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這一系列的表態,為重新激發、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對深圳特區的發展更具有推進作用和鼓勁作用。鄧小平離開深圳最后一刻,對深圳市主要領導說:“希望你們搞得快一點。”這實際上是鄧小平對深圳的最后囑咐。南巡一結束,黨的十四大就正式確定了中國要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南方談話不僅推動中國深入進行改革開放,而且它對深圳特區的發展尤其具有關鍵意義——鄧小平通過南巡為深圳推進改革撐腰,一錘定音確定繼續推進改革的合法性,成為深圳市領導及整個深圳敢于深化改革的總后臺。深圳也由此進一步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因此說,鄧小平的“南巡”與南方談話成為推進深圳特區進一步改革與發展的關鍵事件,此后深圳20年的探索實踐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正確性與價值意義。歷史已證明:鄧小平南方談話在中國當代改革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與意義價值。
三、深圳實踐的探索與啟示
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之后,全國掀起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高潮,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也逐步成為普惠政策,特區還能不能“特”,如何“特”,特區的前途實際上面臨著重大挑戰。為中國改革“探路”的深圳以南方談話為指導,大膽實踐,大膽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典范。
1992年至2012年,是深圳特區發展史上重要的20年,深圳經歷了增創新優勢和率先科學發展兩個重要時期。兩個時期,深圳均經受住重大考驗,打開了特區發展新局面。
在增創新優勢時期,中共深圳市委與時俱進,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大膽進行制度創新,努力增創新優勢,化解優惠政策逐步沒有的劣勢,奠定了進一步發展的堅實基礎。1992年11月21日,深圳市委召開一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了《跨世紀的抉擇——深圳趕超“四小龍”若干重大策略》,確定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在宏觀調控下的現代市場經濟的新體制和運行機制,與國際市場全面對接。
當時,有學者認為公平競爭是現代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原則,特區的經濟特權有破壞公平競爭、阻礙市場改革的消極作用,因此,提出特區不能再特了!一時輿論嘩然,全國議論紛紛。1992年12月24日《光明日報》發表的《全國在發展,深圳怎么辦?》的長文,引發了關于特區前途的大討論。1993年6月23日,深圳市委召開了工作會議,提出“再造優勢”的9條措施。第二年初,深圳又召開市委工作會議,提出用3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并制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總體規劃》。同年7月29日,在深圳市委工作會議上,市委要求把特區的立足點由過去較多依靠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轉到主要依靠苦練內功、增創特區新優勢、提高整體素質上來。《深圳特區報》為此開辟專欄,進行了長達兩個半月的公眾大討論。1994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深圳,充分肯定了經濟特區創辦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歷史貢獻,明確提出經濟特區的“三個不變”(中央對發展經濟特區的決心不變,對經濟特區的基本政策不變,經濟特區在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不變),勉勵深圳要“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努力形成和發展經濟特區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1995年4月,中共深圳市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吹響了“二次創業”號角,黨代會提出增創“十大新優勢”。深圳發展開始從主要依靠優惠政策向提高整體素質、增創新優勢轉變。2000年,中共深圳市第三次代表大會提出以“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繼續增創體制創新、擴大開放、產業升級、城市功能、依法治市新優勢,把深圳建設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市。深圳在體制改革方面開始轉向體制創新和配套改革,在前期實施單項改革的基礎上,全面建設和完成各種要素市場,初步建立起由“十大體系”組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深圳在鄧小平南方談話和江澤民視察深圳講話精神鼓舞下,敢闖敢試,再次躍上改革開放的潮頭。
一是在市場體系建設和體制改革方面繼續探索領先。
這一時期,深圳在所有制改革、國資國企管理體制改革、市場體系建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均取得新的突破。
深圳金融業充分發揮特區的政策優勢和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在全國率先推出儲蓄通存通兌、繳費一本通、大額實時支付系統、深港澳ATM大聯網、住房按揭貸款、網絡銀行業務、投資連接保險等100多項金融業務和金融工具創新。深圳證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0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達508家,確立了全國性市場的地位。到2002年,深圳已成為全國金融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現代金融業成為深圳三大支柱之一。在商貿流通體制改革方面,1993 年后,深圳深化改革,形成國有商業為主、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平等競爭的開放式的流通體制,從而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生活資料商品體系,連鎖經營向全方位、多業態、寬領域快速發展,中高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購物中心紛紛建立。同時,深圳還初步形成全國性國債期貨市場,1995年,開展深圳國債期貨交易的證券部就達300多家,遍布全國各地,交易量位居全國第二位;同年5月,深圳首家房地產交易市場開業,標志著深圳特區房地產二、三級交易市場開始向專業化、規范化、集中化方向發展;在現代企業制度試點改革方面也邁出新步伐,1996年底,全市已有2600多家公司按《公司法》完成了規范工作并辦理了重新登記手續,受到中央和省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2002年10月,市國資委下發了《深圳市國有企業產權代表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探索適應深圳特區實際的公司制治理模式;同年底,市投資管理公司在萊英達集團實行首席執行官制度試點改革,加速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在國有資產管理方面,1996年底,正式形成了三個層次的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實現了政府所有權與經營職能的正式分離。深圳還大力推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到2002年底,全市民營企業已發展有66943戶,注冊資金達1079億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與國有、外資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個時期,深圳勞動力市場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先后出臺了完善勞動力市場的一系列法規,形成了普通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經理市場并存,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相結合,多層次、開放型區域性勞動力市場格局,為國民經濟的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其他配套改革也有新突破。大力發展技術市場,1993年成立市產權交易所,基本形成了技術交易、中介、評估、信息、咨詢、專利代理、仲裁和審判一條龍的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其中,市無形資產評估事務所的創辦,被國內理論界稱為“是這一領域的超前探索”。1996年成立的知識產權審判庭為我國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的司法審判制度作了新探索。據統計,全市技術交易總額自1993年以來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建立起創業投資市場體系,2002年,深圳成立全國首家大型創新型投資企業集團——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并于次年4月正式實施《深圳經濟特區創業投資條例》,創業資本規模達到115億元,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2002年,在深圳設立總部的有10家基金和17家證券公司,使深圳成為當時中國大陸創業投資規模最大、創投機構最集中的城市。
為促進深圳的對外開放,1995年7月,全面鋪開深圳口岸管理體制改革,在查驗方式、收費制度、管理手段電子化等方面先行先試,這項改革極大促進了深圳的對外開放,使深圳成為全面開放的口岸城市。此外,著力推進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城市管理體制、社會保障制度、戶籍制度等領域改革,其中大部分改革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尤其是大力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條件。1994年11月,在全國率先全面實施企業無行政主管部門的改革,隨后在1998年和2001年進行兩輪政府審批制度改革和為大企業開辟“直通車”服務,在轉變政府職能上再次做出了“勇敢的跨越”。
二是在高新技術發展和招商引資方面躍上新臺階。
1993年后,深圳市委市政府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深圳的第一經濟增長點,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1996年出臺《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三個一批戰略》,采取措施,在稅收、用地、貸款、入戶、住房、赴港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1996年,組建了11.5平方公里的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999年10月,創辦了國家級展會——深圳高交會,年年舉辦,成為“永不落幕的高交會”。 2002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1709.92億元,其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954.48億元。深圳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養產業外向發展的中堅力量,涌現出華為、中興通訊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在招商引資方面,1995年10月,成立深圳外商投資服務中心,對外商投資提供聯合辦公的“一條龍”服務。2002年全市協議利用外資51.8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9.0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1%,創歷史新高。
三是經濟實力增強對國家的貢獻加大,成為支援內地建設的重要力量。
1993年至2002年,深圳本地生產總值增幅高達25%,即由1993年的449.28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2969.52億元,人均40369元,經濟實力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90年代中期以后,深圳對國家的財稅貢獻逐年增多。據統計,1994年以來,深圳共上繳中央財政收入達1.23萬億元,居全國大城市前列。
到1996年底,深圳累計向省內外的老區和貧困地區投放經濟合作發展資金6.3億元,扶持興建了258個有關交通、能源、老企業技術改造等項目,加強了與內地的橫向經濟聯合。
在增創新優勢時期,深圳的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經濟格局與產業結構逐漸從早期的“三來一補”模式轉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和現代金融業,先后建成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六大物流園區,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到2002年,深圳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和現代金融業三大支柱產業。全市生產總值連續實現了1000億、2000億和接近3000億的大跨越。
四是高起點規劃城市,形成“一市多城”的城市格局。
深圳多次制定與調整城市總體規劃,先特區后全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1999年6月,深圳城市規劃榮獲UIA“艾伯克隆比爵士榮譽獎”。2000年榮獲國家“國際花園城市”稱號,2001年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同年,深圳城市總體規劃首次獲國務院正式批準。加快特區外的寶龍兩區城市建設,形成“一市多城”格局。2002年,深圳城市建成區面積已達343.9平方公里,已成為一座經濟繁榮、功能完備、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城市。
2003年以后,深圳進入率先科學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胡錦濤總書記多次來深圳視察,要求深圳“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爭當新一輪發展的排頭兵。深圳市委于2008年確定了“學習追趕世界先進城市,建設國際化城市”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建設“效益深圳”、“和諧深圳”的發展思路。2008年12月,國務院確定深圳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5月,獲得國務院批準的《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正式對外公布。深圳面對土地、能源資源、人口、生態環境“四個難以為繼”和社會矛盾凸顯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等嚴峻形勢,果斷轉變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以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契機,深入推進深港合作和深莞惠一體化;以抓好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為突破口,有序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各項改革,以推進“一區四市”(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市和國際化城市)建設為著力點,大力實施自主創新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探索出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這個時期,深圳大力推進國企國資體制改革,出臺政策大力扶持民企發展,使深圳民營經濟發展迅速。據統計,至2009年,深圳民營企業已近30萬家,占全市企業總數90%以上。2009年,深圳民營經濟增加值約2300億元,占深圳GDP的30%以上,繳納稅收877.97億元,占深圳企業繳納稅收的54.2%,民營經濟成為深圳經濟的生力軍。
在建設國際化城市進程中,深圳繼1992年完成特區內城市化之后,2003年又開始加快推進特區外城市化進程。至2004年底,特區外兩區完成“撤鎮建街”,27萬居民全部“農轉非”,土地全歸轉為國有,深圳由此成為全國第一個沒有農村行政建制和農村社會體制的城市。
這個時期,深圳改變了過去“重增長、輕保護,先發展、后治理”的傳統思維模式,提出要實現從“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和諧深圳”的跨越,這是深圳特區發展觀念和發展模式的重大變革,也是深圳探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創新之舉。2005年9月,全國特區工作座談會在深圳召開,溫家寶總理要求深圳把“特別能創新”作為經濟特區之“特”的基本內涵,大膽實踐,繼續走在全國前列。2008年11月,廣東省經濟特區工作會議在深圳召開,要求經濟特區要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示范區。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正式將自主創新戰略確定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并完成了20個配套政策的制定,形成了推動自主創新的“1+20”政策框架,國家發改委于2008年批準將深圳列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深圳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2012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738億元。
為加快特區內外一體化進程,完善特區的發展布局,從2008年起,深圳先后設置了光明新區、坪山新區、龍華新區和大鵬新區,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有序展開大部制機構改革等方面的重點改革,取得顯著成果。新華社曾長文評價深圳的大部制改革是應對金融危機中的“改革突圍”。2010年7月,特區范圍正式擴大到全市,特區一體化進程加快。
在加強深港緊密合作方面,2007年5月,深港兩地政府共同簽訂了《“深港創新圈”合作協議》,2009年3月,出臺深港創新圈三年行動計劃。2009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前海深港服務業合作區總體規劃》,前海開發建設正式啟動。2010年10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前海合作區享有計劃單列管理許可權,面積15平方公里的前海合作區的開發成為深港合作的重大舉措并成為引領深圳未來的重大改革。
到2011年,深圳人民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努力促轉型,穩增長,提質量,惠民生,實現了“十二五”時期良好開局。全市生產總值達11502.06億元;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4141億美元,出口總額占全國總額的12.9%,占全省總額的46.2%,外貿出口總額連續十九年位居內地大中城市榜首。深圳證交所上市公司達到1411家,上市股票1453只,成為全國重要的證券市場之一。社會事業也獲得新發展。
深圳是鄧小平親自倡導建立的經濟特區,特區建立以來,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以來,深圳建設者們敢闖敢試,創造了世界工業化、現代化、城市代發展史上奇跡。
回顧深圳的探索發展歷程,啟示有四點:
一、深圳仍需要大膽試大膽闖,只有敢于改革才有出路。南方談話肯定深圳的經驗就是敢闖、堅持實事求是。深圳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和成為中國改革的“試驗場”和“先行者”,就是因為敢于改革。在各個歷史時期,深圳發揚了“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領域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民主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顯著成就。目前,深圳多項改革進入操作階段,涉及社會組織、公務員管理、商事登記、公立醫院、土地規劃管理、戶籍制度等方面,努力再造體制機制新優勢,大力推進前海開發開放等,這將使深圳未來的發展更有前途。
二、通過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形成開放與改革互相促進的格局。深圳通過開放,促進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海陸空齊全的口岸城市,深圳對口岸管理體制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從而為對外開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深圳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過程中,注意代表國家去參與或引導國際規則的制訂,推動企業參與國際經營,同時借助深港合作來推進深圳的區域發展。深圳改革的特點就是開放逼改革,外商促進改革,從而形成開放促改革,改革促開放的良好格局。
三、通過改革緩和社會矛盾長治久安。深圳是一個有1200多萬人口的移民城市,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情懷,但社會矛盾也因此集中凸顯。深圳為此大力倡導深圳精神和“義工精神”,努力打造“志愿者之城”、“愛心之城”,在整個城市培育了良好的精神風尚。全市27萬義工中,非深戶籍義工占到全市義工總人數的50.7%。
四、重視社會管理和文化建設創新,為城市的未來奠定堅實基礎。社會管理創新也是南方談話留下的精神遺產之一。近年來,深圳率先在社會管理方面進行一系列創新;將文化立市作為城市的主導戰略,文化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從而為城市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追憶南方談話,回顧深圳的實踐,只有一個結論:深圳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科學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續寫更加精彩的“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