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3年的觀察調查,基本掌握了梨莖峰在靈武地區的發生規律,同時進行了防治試驗,找到了防治梨莖蜂的關鍵時間和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梨莖峰的發生和危害。
關鍵詞:梨莖蜂;生物學特性;防治
近年來靈武梨樹害蟲的發生日趨嚴重,尤其是梨莖蜂的危害,嚴重影響了靈武梨果的產量和質量,目前已從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據2011年調查,梨樹新梢被害率達90%以上,部分梨園新梢被害率達100%,嚴重影響了樹體成形和樹冠擴大。部分幼蟲蛀入果臺,影響果實發育。為此,從2009-2011年我們在靈武市北沙窩林場果園,對梨莖蜂的生活史、習性、發生規律進行了觀察,并進行了防治試驗,同時在生產中應用推廣,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生物學特性觀察
梨莖蜂生物學特性觀察主要包括形態特征,成蟲羽化時間,成蟲交尾產卵的情況,卵孵化時間及幼蟲蛀入時間,成蟲羽化與早春氣溫的關系。
1.2防治試驗
化學防治試驗設:1.2%苦?煙乳油8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森得寶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對照(清水)共4個處理,每處理小區50株樹,隨機區組排列,在梨莖蜂為害的高峰期4月中下旬新梢長至5~6cm時進行噴藥防治。噴藥時間為中午前后。藥后30d分別調查每小區每株樹的有蟲數,防治前的蟲口密度是前一年平均每株樹的有蟲數,計算防治效果。
物理防治于每年4月12日在北沙窩林場梨園進行黃色粘蟲板防治梨莖蜂試驗。在梨莖蜂出蟄危害梨樹新梢初期即盛花期,將黃色雙面粘蟲板(長30cm、寬20cm)均勻懸掛于距地面1.5~2m的2~3年生枝條上,以板面東西方向為宜,一般每667m2懸掛8塊。30d調查蟲口減退率及防治效果。
2結果與分析
2.1生物學特性
2.1.1形態特征成蟲體長約10mm,全身黑色具光澤,翅透明,足黃色。觸角黑色絲狀,雌蟲具有鋸狀產卵器。幼蟲體長10~11mm,乳白色或黃白色,頭部淡褐色,體稍扁,尾端上翹。卵白色半透明、長橢圓形,略彎曲。蛹細長,初乳白色,漸變為黑色。
2.1.2成蟲羽化、交尾及產卵據觀察,靈武地區的成蟲4月中旬為羽化盛期,最早出枝時間為4月16日,4月18-20日為高峰期,4月23日高峰期結束。該蟲晴天活動頻繁,陰天活動較少,白天中午10∶00到下午2∶00氣溫高時非常活躍,無趨光性。成蟲羽化出枝后,當天即可交尾產卵,產卵時間于中午前后最盛。產卵前常往返于嫩梢選適宜之處,鋸斷嫩莖,但有一側皮層相連,斷梢倒掛在莖上萎焉,成蟲于斷口下1.5~6mm的嫩莖上插入產卵管,產下一卵。產卵后將斷口下部的葉柄也切斷,凋萎的嫩梢及葉柄以后變黑枯死,遇風吹落,成為光禿枝。也有將嫩梢切斷而不產卵的,被害新梢產卵率一般為90%左右。梨莖蜂產卵期較短,約10d左右。
2.1.3卵孵化及幼蟲蛀入5月初幼蟲開始孵化,沿嫩枝髓部向下蛀食,把糞便排于蛀孔內,食過之后呈黑褐色干橛。6月上旬左右,幼蟲開始蛀入2年生枝,7月份大部分已進入2年生枝。
2.1.4梨莖蜂發生與氣候條件的關系梨莖蜂成蟲出現的早晚,與當年早春的氣溫有關,也和梨樹新梢生長期密切相關。當早春溫暖、氣溫較高時,梨樹開花早,新梢生長快,往往成蟲出現也早,反之則晚。在4月中旬平均氣溫13.5℃以上,梨新梢生長出6~7片葉時,梨莖蜂就開始為害梨樹當年抽生的新梢,就能看到該蟲危害過的斷梢。另外,據觀察,梨莖蜂在靈武地區1年發生1代,8月份停止食害,以幼蟲在被害的枝內越冬。
2.2防治效果
從表1可知:2.5%功夫乳油2000倍液防效達96%以上,森得寶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防效達到95%以上,1.2%苦?煙乳油800倍液防效達到93%以上,粘蟲板的防效在89%以上。從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等因素分析,以黃色粘蟲板防治較為理想,可避免因大量使用化學農藥造成的環境污染。同時利用黃色粘蟲板還可兼治蚜蟲、白粉虱等多種害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防治梨莖蜂還應配合農業措施,即在春季及早剪除被害新梢并銷毀,可降低蟲源基數。
3小結
通過連續3年的調查觀察,基本掌握了梨莖蜂在靈武地區的發生規律,同時找到了防治梨莖蜂的關鍵時間和方法,綜合考慮,以黃色粘蟲板防治較為理想。
第一作者簡介:于潔(1966-),女,畢業于寧夏農學院,現任靈武市林木檢疫站高級工程師,從事森林病蟲害監測、防治、檢疫工作。
(收稿日期:201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