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旱塬地區,坡、埝、溝壑地帶有著豐富的野生酸棗資源,用以嫁接繁殖大棗,本小利豐,群眾久有習慣。但因每年春、夏嫁接季節,干旱少雨,加之酸棗多生長在墑情極差的埝邊和山坡向陽地段,酸棗樹皮不離,嫁接剝皮困難,成活率較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從2007年開始用試驗摸索,總結出先給砧木澆水、剪枝,然后再嫁接的三步走技術,使酸棗改大棗的嫁接成活率從11%~18%提高到84%~100%,效果非常顯著。現將該技術介紹如下。
按一定距離選留好酸棗樹后,第1天沿酸棗根部四周將土刨成25~30cm大的蓄水埂,隨后澆足水(每株樹1.5~2.5kg),等水滲完后,用埂上濕土覆蓋保墑,同時,清除砧木周圍小灌木及雜草,為嫁接鋪平道路。第2天從酸棗嫁接部位以上10~15cm處剪頂,剪口用蠟封蓋,減少水分蒸發。第3天酸棗樹已吸水離皮,正是嫁接的有利時機,應抓緊及時嫁接。
用舊法嫁接,要在墑情好時或中、大雨過后進行,嫁接時間每年最多只有1~2個月;而用新法3-8月份均可進行嫁接,全年嫁接時間可達5~6個月。同時,用新法嫁接的棗樹不但成活率高,而且發芽一般早2~3d,生長健壯,第2年即可掛果。建議旱地推廣應用。
陜西省乾縣植保站(713300)
韓 靜 李炳文
陜西省乾縣果樹研究所 吳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