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飛
(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浙江海寧314408)
運動員保障是指按照國家法律政策,對運動員在訓期間及退役后一個時期的生活待遇、文化教育、職業發展等提供幫扶的一種特殊社會安全制度,主要包括社會保險、傷殘補助、文化教育、技能培訓、退役安置等多方面內容。運動員保障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部分內容又超出了普通社會保障的范疇。
1.1 日本文化及體育文化
文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包括價值觀、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多個方面。體育文化指體育本身所蘊含的、圍繞體育所形成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日本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明治維新以后,西方文明和現代科技又開始滲透進入日本社會,于是以福澤諭吉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和魂洋才”的思想,大意是鼓勵日本國民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在大和文化、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匯、碰撞和融合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日本文化,以人為本、人格獨立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作為文化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八道”中,劍道、柔道、空手道都是體育運動衍生而來。在體育教育中,日本把以人為本提到重要高度,強調課程安排上要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愛好為目的,一個日本高中生體育課的選修課時占總課時的50%左右。在對體育課的組織和評價上,都特別強調學生的心理、情感的體驗。近年來日本還出現了更進一步強調心理體驗的“快樂體育”的趨勢[1]。2010年頒布的《體育立國戰略》把確立新的體育文化、實現國民參與分享體育的快樂與感動、建立各體育組織相互支撐的體育文化作為重要目標之一[2]。
1.2 日本體育管理體制及競技體育發展戰略演變
按照國際流行的分類方法,國家體育管理體制包括政府管理型、社團管理型、結合型等三種類型。政府管理型體制強調國家和中央政府意志,有利于整合社會力量;社團管理型體制主要由體育社團進行體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體育資源的配置以及體育日常管理[3]。
日本文部科學省主管全國體育工作,地方教育體育部門主管地方體育工作,同時日本體育協會、日本奧委會及下屬社團具體實施體育政策、組織體育訓練比賽。日本體育協會的財源,70%以上來自于行政當局撥發的補助金和委托金,這也直接造成了日本體育協會對行政的高度依賴[4]。日本實行政府管理、社團管理相結合的體育管理體制,既體現了政府意志,又發揮了體育社團的作用。
二戰以來,隨著日本經濟社會環境和世界體育發展趨勢的變化,日本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經歷了一些明顯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2.1 第一階段(1945年-1949年),普及為主、兼顧提高。二戰以來,為了改變不重視體育的現狀,日本進行了一系列體育改革,頒布了《社會體育法》、《教育基本法》、《關于社會體育的實施方案》等一批旨在增進國民健康和競技體育的法律規章制度,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數大大增加;文部省恢復了體育局,專門承擔體育方面的任務,下設體育課、勤勞課、保健課[5]。1945年10月和11月,職業棒球、大相撲陸續開始出現,一年一辦、旨在推動地方體育活動普及的國民體育大會開始由各地方實行輪辦制[6]。棒球等校際比賽漸成規模,成為當時社會體育活動的主流。這些情況表明,日本已經開始加大對教育、體育,特別是大眾體育的支持,力圖重建新日本。
1.2.2 第二階段(1949年-1964年),提高為主、兼顧普及。日本戰敗投降以后,急需提升國家精神面貌,提振民族自信心。依靠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政府把競技體育作為突破口,給予重點發展,這時逐步樹立了“提高為主、兼顧普及”的體育發展思想。這一時期,日本運動員表現出色,如游泳選手古橋廣之在全美室外游泳錦標賽上刷新三個項目世界紀錄。日本在赫爾辛基奧運會和墨爾本奧運會上分別獲得1金6銀2銅、4金。1949年成立日本手球協會,乒乓球協會等相繼加入國際單項組織,1951年日本加入國際奧委會[7]。在1964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上,日本獲得16金5銀8銅,達到競技體育的高峰。這些情況表明,經過15年的努力,強化競技體育發展的方針在東京奧運會上得到了標志性體現。
1.2.3 第三階段(1964年-2000年),普及為主、兼顧提高。1964年東京奧運會后,由于日本認為近年來在競技體育取得的成績,同時國民閑暇時間增多,日本開始轉變體育發展思路,進一步突出了大眾體育的發展,體育發展思路轉向“普及為主、兼顧提高”。從此,日本開始了競技體育水平的滑坡之路。到1978年為止,前八屆亞運會日本均居金牌榜和獎牌榜首位。1982年以后,日本參加亞運會的成績逐步下降,大部分位居中國、韓國之后,列第3位。同時,從表1也可以看出,上世紀80年代至2000年,日本在奧運會上的金牌數、獎牌數明顯減少,獎牌數占比基本在2%以下,表明日本在世界和亞洲體壇的重要性在下降。

表1 1964年以后日本奧運會參賽成績表(枚)
1.2.4 第四階段(2000年-至今),普及與提高并重。競技體育作為系統工程,成效并非一蹴而就。本階段的劃分始于2000年,但體育發展思路的調整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開始。當時日本就已經認識到競技體育競爭實力下降,開始思考提升競技體育實力,并著手調整體育管理體制。1988年文部省制定《關于面向21世紀的體育振興策略》,提出了從終身體育和競技體育兩個方面發展體育。隨后日本奧委會(J O C)從日本體育協會中分離出來,作為獨立機構單獨運作。日本奧委會“為實現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制定出短期、中期、長期的強化計劃”[8]。1990年日本政府成立日本國立體育科學中心(J I S S),專門為競技體育開展各種醫學、科學、情報交流等研究[9]。為配合中心的全面啟動,日本又制定了《奧運會獎牌數倍增計劃》,對日本競技體育崛起產生了深遠影響。另外日本對體育指導員(包括專職教練員、醫科人員、訓練員)的資格認證進行了改革,建立了嚴格的培訓和資格認證體系,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10]。2000年,日本奧委會制定了以強化選手競爭力為核心的《體育振興基本計劃》,在未來10年,終身體育和競技體育并重。2010年的《體育立國戰略》中提出了力爭獎牌數超過雅典和北京奧運會。2012年,日本又發表《體育基本計劃》,提出了奧運會金牌總數排名“夏季奧運會列前五、冬奧會列前十”的目標、提高兒童身體素質和確保體育團體運營透明度等,進一步加大了大眾體育、競技體育的協調發展。
這些情況表明,日本開始在重視大眾體育的基礎上,加大競技體育發展,成績穩步上升,反映出在新的形勢下大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運動員保障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體育文化、體育管理體制和發展戰略息息相關,隨著日本體育文化的不斷推進,體育管理體制的穩定和發展戰略的完善,運動員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目前日本已經形成了政府、社會、社團、個人“四位一體”的運動員保障體系。
2.1 社會保障
日本的社會保障體系非常發達,基本覆蓋了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家庭,滿足了人生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的保障需求。既有包括運動員群體在內的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又有與體育有關的保險。
2.1.1 普適性社會保險。日本的社會保險主要包括年金保險、醫療保險、勞災保險、雇傭保險和護理保險組成[11]。年金保險相當于我國的養老保險,包括國民年金、厚生年金(共濟年金)、企業年金。其中國民年金法規定所有生活在日本、20~60歲之間的人員必須加入國民年金,包括運動員、學生、無職業者等。故第一、二、三類被保險人以及常駐日本的外國人均為加入對象。醫療保險按就職情況分為健康保險和國民健康保險,健康保險的適用對象為工薪階層,而國民健康保險的適用對象為自營業者、退休人員等。勞災保險相當于我國的工傷保險,根據勞動者災害補償保險法,當員工發生工傷時必須向員工本人或其家屬提供經濟補償。日本法律規定,除公務員、國營企業員工和船員以外,所有生產部門均為員工加入勞災保險,保費由雇主繳納。雇用保險相當于我國的失業保險,保費由個人和企業承擔,具備條件的可領取失業保險金。護理保險,主要解決生活無法自理老人的護理費用。2000年開始實施護理保險制度,年滿40歲均需參保。
2.1.2 政府性體育保險。日本運動員除了可以享受一般公民均可享有的社會保險以外,國家還專門制定了政府性體育保險,一類針對學校學生,另一類針對運動項目。針對學校的體育保險(由于日本運動員大學畢業前均在學校邊讀邊訓,因此運動員能夠享受此類體育保險)。學校教育是典型的保險政府性保險,包括學生教育研究災害傷害保險和學校災害互助支付制度。學生教育研究災害傷害保險是日本財團法人內外學生中心于1976年開始實施的一種保險制度,對具有學籍的大學生在教育研究活動中,由于發生激烈且偶然的外來事故造成身體傷害均支付其保險金,不包括疾病[12]。因此在體育運動或訓練中受到傷害屬于保險支付范圍。學校災害互助支付制度保險主要面向高中以下、已經加入日本體育、學校健康中心的各類學校中的兒童和學生,保費較低,最高不超過1820元,且有學校補貼。

表2 學生教育研究災害傷害保險特點(日元)
體育安全保險是日本體育安全協會(經文部科學省批準、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益法人)設立的一種專門的體育保險。目前,日本田徑、足球、棒球、體操等協會在內的53個體育單項協會均已加盟該安全協會[12]。內容主要包括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賠償責任保險、互助安慰金等。該保險具有保險范圍廣、保險項目多的特點,是對體育的全方位保險,非常適用于高水平競技體育運動員。
2.1.3 商業性體育保險。與體育有關的商業保險主要有商業性意外傷害保險和商業性專項體育保險。商業性意外傷害保險不是僅針對競技體育和運動員,但由于競技體育易受傷,因此日本運動員都參加商業性意外傷害保險。商業性專項體育保險是針對網球、滑冰等體育項目訓練、比賽過程中人身和財產可能遭受損害的一種保險,根據不同項目的不同風險,保費有所不同。商業性體育保險作為多層次運動員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和政府性體育保險的有益補充。
2.2 文化教育
日本運動員生成路徑和我國運動員培養道路有較大差別,我國主要是按照“少體校、體校、優秀運動隊”的三級訓練網模式,而日本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結合非常緊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日本的學校都有體育社團。大學畢業前,絕大多數運動員都是在學校邊訓練邊讀書的方式,運動員首先是學生,必須完成學校正常的學習任務。日本非常重視運動員的文化素質,一些大學生如果成績不好甚至不可以參加體育比賽,即使是奧運會冠軍,也一樣只有考試過關,才能畢業[13]。同時,體育社團會鼓勵他堅持訓練。具有運動特長的學生達到最低錄取分數線的可優先錄取到大學,但不實施降分錄取[14]。大學畢業后,部分優秀運動員繼續在大學體育俱樂部邊訓練邊學習,部分優秀運動員進入企業邊訓練邊工作,剩余不適合繼續從事競技體育的運動員和一般學生一樣,可以繼續讀書,也可以直接就業。因此,日本運動員在受教育上和其他學生沒有區別。
2.3 收入待遇
日本大學會給在其體育俱樂部訓練比賽的運動員提供獎學金,而在大型企業俱樂部的運動員作為企業員工,以訓練為主或者邊工作邊訓練,與企業簽有勞動合同,具體包括所屬合同、職業合同等多種形式。所屬合同類似于終身聘用制合同,多數運動員選擇所屬合同,平均年收入與普通員工相當,但不含成績獎勵、出場補貼,而且退役后收入高于同期入社員工。職業合同類似普通聘用制合同,非終身制聘用,但年收入較高,且肖像權歸屬個人所有,頂級運動員一般選擇職業合同[15]。另外,和我國一樣,日本一般對在國際大賽中成績較好的運動員實施獎勵,但獎勵面比我國略低,運動員所屬企業也會給予獎勵,同時企業也會盡可能挖掘運動員的商業價值。因此,運動員的收入一般都高于普通員工。
2.4 就業安置
日本政府對于退役運動員基本沒有資金上的補助。但是在職運動員訓練比賽過程中,日本奧委會等部門積極創造條件,增加運動員曝光率,加強與社會互動,以此提高運動員的知名度,提升運動員的商業價值,為退役就業打下基礎。很多運動員退役之后,都在知名企業的體育部或相關部門工作,不少運動員成為體育主播、解說員、教練或其他與體育有關的工作。近年來有企業推出了“推遲入社”等方案,允許錄用的運動員推遲入社時間(一般為3至5年),運動員就可以安心訓練比賽而不用邊工作邊訓練。而且運動員相關的就業培訓與資格考試等費用由企業負擔[16]。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文化,特別是體育文化以人為本的特征,為運動員保障打下了基礎。日本運動員保障具有保障法規體系健全、保障方式多樣、市場化運作方式明顯、政府社會社團個人互動的特點。
日本在運動員保障工作上以人為本,體現出較好的規范化、科學化、程序化,值得我們借鑒。浙江省運動員保障工作一直居于全國前列,但是與日本相比,還有不少差距。我國(我省)競技體育一直實行舉國體制(舉省體制),和日本競技體育發展的模式、機制存在一定差異,決定了必須立足浙江省情,吸收日本運動員保障工作的好做法,但不能簡單照搬。
3.1 加快政策法規體系建設
按照國家有關運動員保障的法規政策,從我省實際出發,制定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同時利用浙江經濟的先發優勢,在運動員保障上出臺突破性的政策。①出臺運動員文化教育和就業培訓規章政策。強制性規定運動員參加學習的權力和義務,引導運動員處理好文化學習與比賽訓練的關系,增強運動員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把運動員文化課學習與就業技能培訓有機結合,將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考試與學校教學相結合,可折算成相應學分。同時,適當降低運動員免試上大學的條件。②充分利用好運動員職業轉換過渡期。把過渡期作為提高運動員職業素養的重要階段、全面走進社會的預備環節,培養運動員再就業意識,幫助運動員繼續接受教育,為其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取得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提供就業援助。③開展創業教育。浙江民營經濟大省,運動員多數來自本省,具有天然的創業沖動,運動員群體是創業的重要組成部門,要大力開展運動員創業教育,實施運動員創業輔導,設立創業引導資金,鼓勵運動員利用自身特長和浙江優勢進行創業,適時在黃龍體育文化創意園開辟運動員創業園。④加快個性化商業保險開發。根據運動項目不同特點,聯合大型保險公司研究出臺與運動項目風險相對應的傷殘意外保險,實行商業保險先行賠付制,簡化賠付手續,縮短賠付周期,提高商業保險的使用效益,同時鼓勵運動員以個人名義參加各類補充商業保險,實現運動員社會保險便捷化和商業保險個性化。
3.2 強化財政資金投入
建立運動員保障經費總額增長機制。按照省級財政收入(或生產總值)逐年增長的比率建立運動員保障經費總額法定增長機制,確保工資獎金收入、社會保險待遇逐年提高,增加運動員就業培訓、職業技能的財政投入,增加科研經費用于加強運動員傷前預防、體能監測和藥物營養。健全財政專項資金。目前我省已設置退役運動員培訓費、傷殘保險費、退役運動員貨幣安置費、運動員崗位補貼和科研經費等財政專項資金,建議提高各專項資金下撥額度,同時考慮到運動員傷病的特殊性,希望增設運動員醫療專項資金,應對運動員日益增加的傷病問題,減輕運動員傷病引起的經濟負擔。
3.3 完善運動員體育津貼獎金制
2009年1月和10月,浙江省已先期啟動并完成義務教育、醫療衛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實施工作,2011年其他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實施方案也已陸續出臺。運動員作為事業單位的正式職工,在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過程中,根據體育運動員貫徹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實施意見,應該同步實施運動員平時訓練獎,以此作為保障運動員收入水平,促進運動員刻苦訓練、勇攀高峰的關鍵措施。按照規定,運動員實行體育津貼獎金制,體育津貼包括基礎津貼和成績津貼,獎金包括一次性獎金和平時訓練獎。平時訓練獎,實際上應該就是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在運動員收入分配中的具體實施方式。實施平時訓練獎的本質是建立一個新機制,進一步規范運動員收入結構,提高運動員收入水平,增強運動員職業榮譽感。
3.4 加強組織領導體系建設
建立優秀運動員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分別由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省人力社保廳、省財政廳等相關部門組成。領導小組主要承擔浙江省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組織和協調職能,制定出臺相關的重大政策意見。增設承擔運動員保障職責的專門機構,專職從事運動員就業培訓、為全省體育人力資源開發、人才流動提供服務,開展體育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等職能。
3.5 堅持和完善舉國體制,用市場的方式替代性解決運動員保障
完善運動員保障體系,不能“就保障論保障”,必須“跳出保障看保障”。胡錦濤總書記在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保持我國競技體育特點和優勢”。現實來說,應該在堅持舉國體制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舉國體制,適時推動部分項目市場化運作,在一些市場化基礎較扎實的項目嘗試發展職業體育,通過市場的方式解決運動員社會保障。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體育的發展方式,穩步推進競技體育職業化發展,建立優秀運動員品牌優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運動員保障體系的建立必須立足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體育文化發展現實以及競技體育發展模式,日本是利用政府和市場有機結合、相互協調的方式,成功構建運動員保障體系的范例。浙江省運動員保障體系的完善,一方面需要國家層面關于運動員保障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必須緊緊圍繞浙江經濟的先發優勢,看到體育對經濟社會的反作用力,主動探索,率先走出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運動員保障工作之路。
[1]黎莎.體育文化觀念的轉變與學校體育改革——中國、美國、日本的比較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8(4):39-41.
[2]文部科學省.スポーツ立國戦略―スポーツコミュニティ?ニッポン―,2010.
[3]吳麗君,等.國外體育政策及體制研究[E B].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網站.2007-02-07.
[4]曲國洋.日本競技體育體制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41.
[5]周傳志.當代中國體育的科學發展觀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92.
[6]崔穎波.日本戰后體育方針的演變[J].體育文化導刊,2004(5):58-60.
[7]聶嘯虎.“二戰”后日本體育復興的歷史考察[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28(2):42-44.
[8]h t t p://www.j o c.o r.j p.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網站.
[9]h t t p://www.j i s s.n a a s h.g o.j p.日本國立科學體育中心網站.
[10]叢寧麗.日本體育制度改革對競技體育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0(6):22-25.
[11]h t t p://j p.m o f c o m.g o v.c n/i n d e x.s h t m l.駐日使館經商參處網站.
[12]周愛光,等.日本體育保險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2,22(6):1-6.
[13]唐林芳.武漢體育學院高水平運動員文化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7.
[14]孫義方,等.中國特色的運動員綜合教育體系構建[J].體育學刊,2010,17(4):72-76.
[15]h t t p://s p o r t s.163.c o m/11/1125/04/7J M 7C R J Q 00051C A Q.h t m l網易專訪日本排協官員.
[16]岡崎.亜美.日本のスポーツ構造におけるアスリートキャリア支援制度の研究[J].早稲田大學上沼ゼミナール,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