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勤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杭州31005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消費群體和個性健身消費需求擴大,體育健身服務業出現快速發展,健身教練職業也逐漸興起。2010年浙江省頒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為浙江省體育健身服務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健身教練是群眾性健身和體能鍛煉活動中,從事健身指導、體育知識技能傳授的人員。為此,本文通過對杭州營業性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健身操教練和私人健身教練)現狀的調查分析,試圖為政府職能部門對健身服務業的指導、體育院校專業改革、培訓機構課程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杭州營業性健身俱樂部120名健身教練員,200名健身會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文獻檢索系統查閱相關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的文獻資料,為本文提供理論依據。
1.2.2 訪談調查法。走訪杭州部分大中型健身俱樂部的管理、培訓人員和健身教練,對有關健身教練情況進行訪談。
1.2.3 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需要設計健身教練、健身會員對教練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問卷的效度、信度經檢驗科學可靠,分別對杭州商業性健身俱樂部120名健身教練、200名健身會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經回收、整理,其中健身教練、健身會員問卷回收率分別為95.1%、93.6%,有效率91.7%、90.1%,符合社會學研究要求。
1.2.4數理統計。所有數據均經S P S S 11.0社會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2.1 杭州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基本情況分析
2.1.1健身教練性別、年齡結構。健身運動特性和職業特點,不僅要求健身教練在知識技能上指導會員,而且心理上給會員以積極向上的影響,教練隊伍需要由不同年齡、性別組成。
從表1可以看出,杭州商業性健身俱樂部健身項目設置具有一定性別特征,間接地反映在健身教練的性別分布、年齡結構趨于年輕化,健身教練形象年輕、活潑,易接受新生事物,能調動會員練習積極性,但教學工作經驗相對不足,需要繼續教育和實踐積累。

表1 杭州商業性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性別、年齡統計表
2.1.2 健身教練學歷結構。從表2得知,杭州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主要以大專以上學歷為主,與現代健身業發展存在一定差距。雖然學歷與能力不能成正比,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個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化程度低,知識量儲備不足,影響其科學的健身指導。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健身教練必須在訓練學、生理學、體育教育學等學科獲得學位。由些可見,杭州市健身教練與發達國家相差較大,需要提高對健身教練的認知,吸引高學歷專業人才加入健身教練隊伍,提升健身指導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表2 杭州營業性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學歷統計表
2.1.3健身教練專業結構、從業經歷。健身運動的特殊性需要教練具備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主要包括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保健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營養學、體育測量評價、健美競賽規則、溝通技巧以及最新流行健身課程等,因此,專業教育背景是從事健身教練工作的基礎。從表3得知,杭州健身俱樂部非體育專業健身教練比例過高,影響了健身教練隊伍的專業性和指導能力,以及會員的鍛煉效果,不利于健身行業的整體發展。

表3 杭州商業性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專業、從業時間統計表
從表3顯示,杭州健身教練從業1年以下、1~2年,分別占總人數36.7%、16.7%,從業2~4年、4年以上,分別占總人數20.0%、26.7%。由于健身教練從業時間與指導經驗存在關聯,杭州健身教練年齡結構的年輕化,也間接反映了教練從業經歷短,教學工作經驗相對不足,影響了健身指導的科學性、安全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也說明了健身教練職業吸引力不足、流動性較大,不利于健身教練隊伍的管理和完善。
2.1.4健身教練工作類型與穩定性。從表4中可以看出,健身教練工作時間與健身會員鍛煉時間的錯位,導致兼職教練的存在,不利于俱樂部和教練的自身發展,健身教練需要朝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提高教練的專業水平和會員健身鍛煉效果。
被調查健身教練有2次以下、3次、4次跳槽,分別占總人數的73.3%、23.3%、3.3%。這說明健身教練頻繁流動,既不利于健身俱樂部的良性運作,影響俱樂部信譽,又失去熟悉的會員群體,不利于教練職業生涯發展。

表4 杭州商業性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工作類型、流動統計表
2.2 杭州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指導工作分析
2.2.1 指導內容。會員參加健身俱樂部的動因呈多元化,根據會員的個人特點和鍛煉目的制定相應運動處方,指導會員進行科學鍛煉,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調查結果顯示,杭州健身教練指導內容主要有有氧器械、無氧器械、小器械、瑜伽、健身球等練習,其中53.4%健身教練使用有氧器械,有氧健身課程指導為30%,說明器械使用與會員健身目的和興趣愛好、以及身體適應能力有關。

表5 杭州商業性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指導情況統計表
2.2.2 指導情況。從表5統計數據顯示,20.8%健身教練能夠很好指導會員進行科學健身,而勝任指導,占總人數23.1%,5.8%健身教練勉強勝任和不能勝任。說明健身教練指導會員鍛煉效果一般,這與健身教練缺乏系統的體育專業學習有關,只憑個人愛好、興趣轉行、以及兼職等,導致其專業知識和技能較弱,造成會員健身效果不佳,培訓機構的良莠不齊,培訓課程種類繁多,又缺乏統一標準,導致成培訓效果差異。教練只有掌握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熟悉科學的健身指導理論,應用健身實踐,才能提供安全科學的健身指導。
2.2.3 指導能力。能力是在獨特社會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具有鮮明職業色彩的綜合心理特征,是完成各項工作所必備的職業素質,健身教練只有各種能力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從表6可以看出,杭州健身教練認為自身最需完善的能力是創新能力,占總人數79.5%,創新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符合現代健身事業的發展趨勢,資料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半年興起一種新的健身方式,每年產生新的操種。由此可見,沒有創新就沒有健身事業的發展。其次,社會交際能力,占總人數67.2%,這說明工作性質決定健身教練與會員需要良性的互動,教練必須具備很好的溝通能力,與健身會員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理論分析能力居第三位,占總人數65.9%,扎實的理論基礎應用于實踐,才能保證健身指導系統性和科學性,杭州健身教練學歷水平總體較低,需要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應用。

表6 杭州商業性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需完善的能力統計表
2.3 杭州健身俱樂部教練繼續教育情況分析
繼續教育是健身教練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有效途徑。隨著健身行業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地區論證專業健身教練培訓機構不斷進入國內,如亞洲體適能(AA S E P)、韋德體適能(I F B B)、美國體適能(A F AA)、澳洲體適能(A TF P),對健身教練的專業基礎知識、實踐指導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新要求和行業準入制度,以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
2.3.1 健身教練從業培訓。從表5可以看出,被調查健身教練每年自費培訓經費在3000~5000元,占總人數的66.70%,3000元以下,占總人數的20.0%,5000元以上,占總人數的13.3%。說明杭州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年自費培訓經費支出較高,也反映了商業性健身項目更新較快,健身內容、形式也不斷地適應健身會員的需要。健身教練需要不斷的專業培訓,完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提升在健身行業的競爭力。
2.3.2 健身教練資格證書。健身資格證書是健身教練接受培訓和學習經歷與效果,從業過程中接受不同相關培訓和學習,才能保證其自身能力的提高,適應行業發展需要。
被調查健身教練持有健身資格證書為99%,持有三個以上證書的健身教練,占總人數的33.7%;持有兩個證書的健身教練,占總人數的54.4%;持有一個證書的健身教練,占總人數的11%。說明杭州健身教練的繼續學習與培訓愿望較強烈,同時,健身行業的特殊性,其課程開發周期較短,促使健身教練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滿足工作的需求,實現健身行業可持續發展。

表7 杭州商業性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培訓、證書統計表
3.1 結論
3.1.1 杭州商業性健身俱樂部男性健身教練高于女性,21~30歲年齡段是健身教練隊伍的主體,具有活力,引領健身行業的潮流,但非體育專業比例過高,流動性頻繁,影響健身行業的發展。
3.1.2 杭州商業性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學歷以大專為主,從業經歷較短,需要完善的能力結構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社交能力和理論分析能力。
3.1. 杭州商業性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指導內容主要是有氧器械、無氧器械、小器械、瑜伽、健身球等練習為主,與會員的健身目的和興趣愛好、以及身體適應能力相關。
3.1.4 杭州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繼續學習與培訓愿望較強烈,擁有二個及以上資格證書達到88%。
3.2 建議
3.2.1 相關職能部門需要統一的規范管理,建立健身教練資格論證制度,建立和完善健身教練管理監督機制,提升杭州市健身教練總體水平,滿足杭州群眾性體育發展的需要。
3.2.2 健身俱樂部應提供健身教練到高校或培訓機構進行繼續學習和深造,提高業務水平,豐富文化修養,提升健身俱樂部的服務質量。
3.2.3 建立杭州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行業協會,設置培訓、科研、信息咨詢和業績評估等部門,加強對健身教練隊伍的監督和檢查,開展教學經驗交流,使健身指導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和持續發展的軌道。
3.2.4 將體育院校體育專業學生到健身俱樂部從事健身教練工作納入就業視野,拓展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提高專職健身教練員的比例,提高隊伍的學歷層次,使健身俱樂部的管理、指導更科學有效,促進健身行業的健康發展。
3.2.5 體育院校課程體系設置改革,將健身教練作為職業教育,實行學歷文憑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制”,培育既有創新能力、又具有社會交往能力和掌握健身技能指導的健身教練,充實杭州日益擴大的健身行業教練隊伍。
[1]梁曉龍,李輝.關于全民健身服務業的調研報告[J].體育科研,2005,26(3):5-10.
[2]全粵華,付克翠.南寧市商業健身俱樂部私人健身教練隊伍狀況調查[J].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2009(3):32-34.
[3]張建會.對石家莊市健身俱樂部經營現狀的調查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19(1):55-57.
[4]曹可強.論我國體育健身業準入制度的建立與管理[J].體育科研,2008(6):67-69.
[5]王永紅,程向陽.南京市健身俱樂部經營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6):16-17.
[6]寧波體育局,寧波大學體育學院聯合課題組.寧波市健身俱樂部經營現狀的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3(2):14-15.
[7]陳紹艷,將春筍,吳平,等,中南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9):22-23.
[8]周旺成,池建,饒紀東.廣州市健身健美業的調查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4,17(3):14-17.
[9]程武.對南京市健身俱樂部大眾健身操開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73-75.
[10]李春華.溫州商業性健身場所有氧健身操開展狀況調查[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7(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