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四川省蠶桑生產主產區攀西、川南蠶區克服前期低溫、后期干旱天氣導致桑樹發芽推遲,蠶種發種量減少等不利因素影響,緊緊抓住繭絲價格高位運行的市場機遇,精心指導部門、龍頭企業、蠶農采取多種措施,抗災奪豐收,全省春蠶仍取得了養蠶數量略減,單產質量明顯上升,蠶農收入顯著增加,現代蠶桑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的好成績。
一、養蠶數量略減 受前期低溫天氣的影響,今年春蠶飼養周期比往年延后5~7天,春季全省發放蠶種60萬張,比去年同期減少2萬張,減3.2%。其中:涼山、宜賓、攀枝花等地發種量相對穩定,零星蠶區發種量減少幅度較大。
二、蠶繭單產提高 盡管今年春蠶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但由于近年來我省加快推進現代蠶桑產業基地建設,優勢區域更加集中,戶營規模擴大,關鍵技術落實,春蠶單產提高1.6kg,全省春繭產量達到2.28萬t(45萬擔),增產0.03萬t,同比增長1.3%。
三、蠶種質量提高 全省春期生產一代雜交種140萬張,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全省今年春夏使用越年蠶種合格率達到99.35%,較去年同期提高1.89%,確保了全省蠶農用上放心蠶種。
四、蠶農收入增加 全省春繭收購價格普遍在27-33元/kg之間,個別地方達到38元/kg以上,全省平均收購價31元/kg,攀枝花、涼山、宜賓春繭收購價格較高。全省蠶農春繭銷售收入達到7.98億元,同比增加0.33億元,增4.3%。
五、綜合產值提高 果桑、桑枝食用菌、桑園間套開發規模擴大,龍頭企業主動參與果桑的深加工,全省桑果銷售及深加工產品產值達到1.5億元。桑枝食用菌種植規模擴大,成品加工初顯效益,銷售收入達到0.5億元。桑園間套品種優化,效益更加突出,全省桑園間套面積達到40萬畝。
(四川省農業廳)
2012年7月23日,四川省農業廳黨組書記、廳長任永昌主持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專題傳達學習全省深入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工作會精神,研究貫徹意見。會議要求,全廳黨員和干部職工,要認真學習劉奇葆書記、蔣巨峰省長的講話,認真領會精神實質,結合工作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尤其要突出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全年糧食生產 小春糧油已獲豐收。要突出抓好大春病蟲害防控和肥水管理,抓好局部地區洪澇災害后改種補種,及早謀劃晚秋生產,確保全年糧食生產實現增產2.5億kg的目標。
二、抓好現代農業發展 加快實施現代農業千億示范工程,抓好萬畝示范區建設。開展第一輪第三批產業基地強縣考核認定,啟動第二輪產業強縣培育工作;抓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
三、抓好休閑農業發展 要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實現一二三產互動發展,努力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四、抓好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抓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經營主體。
五、切實抓好農村能源建設 繼續加大農村適宜農戶沼氣池建設力度,實現“一建四改”(建沼氣、改灶、改水、改廁、改豬圈),帶動農村生產條件改善和農民群眾生活方式改變。
(四川省農業廳)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共同推進區域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精神,7月27日上午,四川省農業廳與西藏農牧廳在成都舉行了《合作協議》簽字儀式。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長鐘勉、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格桑次仁出席簽字儀式并致辭。任永昌廳長代表我廳與西藏農牧廳堅參廳長簽署了《合作協議》,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川藏兩地農業合作的重點和主要內容。
此次《合作協議》的簽署,將標志著兩省區農業合作邁入新階段。雙方將本著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平等協商、積極對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重點圍繞現代農業建設中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的研發引進集成示范,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的開展,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農產品的標準建設、農產品質量互信互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訓,農產品違法案件的協同查處,重大植物病蟲害聯合防控服務,農產品的宣傳,農業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交流。同時將建立由兩省區農業部門主要領導掛帥的合作領導小組,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確定合作重點,根據需要不定期舉行會晤,適時召開聯席會議,交流情況,研究工作,協商解決有關問題。并在雙方各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川藏農業合作的日常聯系工作,做好議定事項的銜接和協調,確保議定的合作事項落到實處。
(四川省農業廳)
西藏飛蝗2003~2006年在川西高原連年暴發,嚴重影響了當年藏區農牧業生產。2012年受多種因素影響,西藏飛蝗已經在甘孜州發生77萬畝,其中在甘孜州的石渠縣、理塘縣、甘孜縣等局部鄉鎮時隔5年后又出現了局部高密度的西藏飛蝗危害,面積達2.1萬畝,蝗群平均密度為71頭/m2,最高達712頭/m2,一些青稞、玉米被啃食嚴重,對當地農牧業生產安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為此,四川省各級立即行動,采取堅決措施嚴防西藏飛蝗暴發成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在四川省治蝗指揮部的統一安排部署下,甘孜州及各西藏飛蝗重發縣,成立了由分管縣長為組長,農(牧)、工商等相關單位主要領導參加的西藏飛蝗防治領導小組,落實相關防控責任,全力組織開展應急防控工作。接到蝗情報告后,石渠縣委書記和分管縣長親赴治蝗一線指揮相關工作,要求蝗情涉及的區、鄉政府和村兩委成立滅蝗隊,并嚴格要求區、鄉人員履職到位,務必控制蝗蟲暴發危害。
二、強化技術指導 四川省治蝗指揮部會商發布了西藏飛蝗發生趨勢,預計了西藏飛蝗在局部河谷地帶出現高密度蝗蟲的發生形勢。甘孜州農業局先后派出3個工作組14人次分赴重發縣區指導防治工作。石渠縣監測到高密度西藏飛蝗后,縣農林局除了留守1名值班人員外,其余人員自帶帳篷下一線開展滅蝗工作。
三、強化科學治蝗 不斷提高蝗蟲防治的科學性,努力做到既控制蝗蟲危害,又保護高原生態。積極推廣利用綠僵菌、微孢子蟲等生物農藥防治西藏飛蝗,減少農藥污染,并在石渠縣建立了利用沙棘林改造西藏飛蝗孳生地示范區1萬畝,壓低蝗蟲基數。
四、強化統一治蝗 針對西藏飛蝗遷飛性危害習性,各地實行統防統治、聯防聯控,有效控制蝗蟲危害。據統計甘孜州統一組織高效對路農藥260t,出動機動噴霧器1.8萬臺次、手動噴霧器2.4萬臺次,組織發動專業防治人員3萬人次、群眾2.5萬人次,防治西藏飛蝗77.4萬畝次。其中高密度蝗群的應急防控已經接近尾聲,現場調查,重發區蝗蟲密度已下降到防治指標以下,防治效果明顯,確保了當地生產安全。
(四川省農業廳)
針對2012年四川省水稻病蟲早發、重發態勢,全省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高度重視,認真貫徹落實農業部5月29日“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控工作視頻會議”精神,積極行動、主動作為,及時監測、科學防控,打響了水稻生產安全保衛戰。目前,全省已防控水稻重大病蟲6693.79萬畝次,重大病蟲處置率達95%以上。前期暴發流行的稻飛虱、稻葉瘟得到有效控制,川南、川東稻飛虱蟲源地防控工作成效明顯,沒有出現大面積“通火團”和大面積成災情況,水稻病蟲害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領導重視,及時部署 2012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控工作,蔣巨峰省長和鐘勉副省長多次批示水稻病蟲防控工作。省政府辦公廳于6月12日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稻飛虱防控的緊急通知》。省農業廳分別于6月5日、7月10日在瀘州市和南充市召開了稻飛虱蟲源地和水稻穗期病蟲防控工作會,及時對全省水稻病蟲防控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省農業廳今年3次發出水稻病蟲防控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實加強病蟲防控工作,將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4%以下,確保水稻生產安全。
二、加強監測,及時預警 2012年5月2日,四川省即啟動了水稻重大病蟲值班制和周報制,每周逐級定時上報重大病蟲害發生防治動態。省農業廳針對水稻病蟲召開了4次趨勢會商。四川農業快報專門新增了重大病蟲監測與防控增刊,目前已編發快報12期。全省各地植保專業技術人員深入鄉、村和田間開展水稻病蟲發生情況普查,全省已發布水稻稻飛虱等秋作病蟲情報、警報755期,發布電視預報220期(次)。
三、廣泛宣傳,深入培訓 各地通過報紙、電視、廣播、手機短信、標語、墻報等多形式、多渠道廣泛宣傳病蟲害的危害性和防控技術,及時將病蟲信息傳遞到千家萬戶;各級農業(植保)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防治技術培訓,及時指導農民開展科學防控。據統計,目前全省已印發相關技術資料700余萬份,發送手機短信130萬條,培訓農技人員和農民110萬人次。
四、突出重點,科學防治 各地重點針對重大病蟲和早發、重發區域,抓住病蟲防控的關鍵時期實施科學防治。稻飛虱防控突出“抓早、治小”的蟲源地防控策略,切實落實稻瘟病防治的三個關口—帶藥移栽關、葉瘟查治關和穗頸瘟預防關,水稻穗期普及推廣“一槍藥”預防和防治技術。充分發揮已建基層專業化防治組織的力量,統防統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專業化統防統治占防治面積的20%以上,切實提高了防治水平。
五、強化督導,落實措施 6月以來,省農業廳已派出3個分別由廳領導帶隊、相關處站負責人參加的工作督導組和省級科研、教學、推廣部門專家組成的3個專家指導組赴各地開展督導和防控指導。省植保站也派出多個工作督導組赴各地開展防控工作督導和技術指導,有效推動了各地重大病蟲防控工作的開展。
下一步,全省各級農業植保部門將進一步強化防控責任、強化統防統治和督查指導,切實落實農業部8月6日全國秋季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控工作視頻會精神,狠抓各項防控措施的再部署、再落實,做到“水稻豐收不到手、防控工作不松手”,為確保我省今年水稻豐收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川省農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