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善,石莎,秦作霞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2004年我國沿海城市出現用工荒事件,標志著我國低成本勞動力階段已經過去,高成本勞動力時代已到來。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制造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領域,制造業可以通過產業階梯轉移、產業升級、管理和技術升級來應對,勞動力供給可以從挖掘供給潛力、提高質量來應對[1-3]。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之一,也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新情況,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上升對農業產業的影響巨大,及早討論和評價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影響,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將有利于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城市化水平還不夠高,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將是未來的歷史性任務。但是在農村人口多、農業勞動力剩余的背景下,一些新現象值得關注。一是農村人口雖多,而農村人口中勞動力比率不高。這是因為農村總人口中有2億以上有活力的青壯勞動力已經成功轉移到城鎮,轉移到非農產業,致使農村剩余人口中優質勞動力所剩不多。二是即使在農村剩余勞動力總體有余的情況下,山區、丘陵區等經濟落后地區農村人口遷移多、剩余勞動力基本殆盡的情況普遍存在。甚至有專家認為,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枯竭,無限供給時代已經過去[4]。農業勞動力供給大幅度減少,導致農業勞動力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
在農業勞動力充足、農業用工成本低時,計算農業生產成本時忽略了農業勞動力的貨幣價值。但隨著農村勞動力在非農領域就業的發展,勞動力就業的充分市場化,農業勞動力在非農領域的工資報酬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成為農村勞動力的一般價格,從而導致用工成本成為農業生產不可忽視的主要成本。由高生產率的非農產業決定的勞動力價格水平對低生產率的農業來說,是巨大沖擊。若把農業用工按社會一般價格水平折算成用工成本計入農業生產成本,那么多項農業產業盈利困難。在充分市場化、經濟效益較好的勞動力密集型農業產業領域,如設施農業、果業生產,農業生產收入相當于農業領域的自我雇傭所得。顯然,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忽視農業勞動力成本了。并且,隨著非農就業工資持續上漲,農業勞動力成本將處于持續上漲狀態。
以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小麥為例。2011年,山西省小麥生產中種子、化肥、機械作業、排灌等物資服務總費用為309.17元,主副農產品產值為580.48元,排灌用工和田間管理等勞動投入為4.75工,獲得271.31元收入,平均勞動盈利為57.11 元 /工[5]。
再以用工較多的蘋果生產為例。物資服務費用和用工費用是蘋果生產投入的基本組成部分。蘋果種植戶2007,2008年平均每667 m2的物資服務總費用分別為2302 .09,2533 .10元,產值分別為5150.92,3894.48元,勞動投入分別為23.76,22.39工,收入分別為2848 .83,1361 .38元,種植戶平均勞動盈利分別為119.88,60.80元/工[6]。這意味著不論是小麥生產還是蘋果生產,收益基本為勞動投入所得,如果農業生產勞動投入市場化,農業生產成本將大幅度增加,農業盈利將大幅度減少以至虧本。
生產要素成本上漲是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勞動力成本作為農產品成本的組成部分之一,成本上漲必將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從而在農資成本、土地成本上漲的共同作用下,推動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
土地撂荒是指農民放棄繼續耕種原來耕種的土地,造成該土地未能充分利用甚至荒蕪的現象。我國在2004年以前曾經出現過土地撂荒高峰,尤其是邊遠偏僻的耕地。其原因是農民負擔重,農產品價格低,農業生產效益低。而2005年開始的稅費改革和農業補貼,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加。但隨著農業勞動力成本上漲,勞動力非農收入逐漸高于農業收入,農業經營者在種地和打工之間進行比較和選擇,從而理性地棄種糧選買糧,造成新的土地撂荒。
一般來說,農業結構調整是減少勞動投入少、資本投入少的糧食作物生產,增加勞動投入多、資本投入多的經濟作物生產、養殖業生產,它是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山西省農業結構調整規劃的雁門關畜牧業、中南部果蔬業、東西兩山雜糧干果業3大優勢產業都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前提。但隨著農村勞動力資源減少、勞動力成本增加,蔬菜果品養殖業的發展將面臨挑戰,如用工多的設施蔬菜、水果種植業若加入勞動力機會成本,收益不多。在現有價格體系和生產方式下,在打工便捷的情況下,有可能出現種菜、種果樹不如種玉米的情況。玉米生產的機械化水平高、用工少、產量高、價格高,適應了農業勞動力成本提高的形勢。其實,城郊區棄蔬菜種玉米的現象已經出現[7]。在種植業內部,也因用工多少影響內部結構,用工多的谷子、棉花、馬鈴薯播種面積持續下降。在農業生產環節上,用工多的環節如玉米田間中耕、蘋果套袋將因為勞動力成本提高而被淘汰。
在農業生產成本中,人工由便宜轉為昂貴使得依賴大量勞動投入的農業技術成為昂貴技術而被淘汰。精耕細作是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但精耕細作是以大量勞動投入為代價,對人的要求是“勤”,隨著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業勞動力成本提高,用工多的北方區田法、南方桑基魚塘已經消失;作為傳統農業精髓的技術,如保持地力的施用有機肥、除草保水的土壤中耕,提高土地生產力的套作、間作,都在陸續退出生產體系,復種指數持續下降,傳統精耕細作迅速退化,代之以機械、化肥、農藥、免耕少耕的替代勞力技術。
相反,農業機械作為勞動替代技術,必將獲得更快更廣泛的發展。農業勞動力的相對稀缺和勞動力價格高昂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前提條件。而隨著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業勞動力成本提高,原來農業機械發展落后的領域,如玉米機械收獲、馬鈴薯機械收獲,甚至果園機械作業、溫室機械作業,在近幾年都實現了突破性進展,并且仍將繼續快速發展。
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業勞動力成本提高是針對有文化的青壯勞動力,而工業化淘汰的年齡偏大的勞動力,無奈地承擔起農業生產的重任,成為農業勞動力的生力軍,農業勞動力將面臨老齡化的挑戰[8-9]。其實,日本農民、美國農民都是老齡化勞動力[10]。我國農業生產要培育新型農民,也需要面臨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挑戰,加強對中年、壯年農民的技術培訓,引導老年農民之間的生產合作,發展對老年農民的社會服務。
隨著農村人口減少、農業勞動力減少,通過擴大留守農戶的經營規模,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業經營收入、縮小農業收入與非農業收入的差距,才能穩定農業勞動力隊伍。人少人老的農業,必然是機械化高度發達的農業。因此,耕地資源必須能適應農業機械化的要求,耕地要平整,地塊要大型,交通要便捷,這就要求實施耕地改造,全面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和基本農田整理工程,繼續實施邊際耕地退耕工程,提高耕地的生產便捷性。山西是一個以山區、丘陵區為主的省份,自然條件決定了耕地建設任重而道遠。
農業補貼是增加農業從業人員收入、調動農業從業人員積極性的重要途徑。在農業勞動力成本持續高漲、農業生產效益進一步降低的情況下,為了調動農業從業人員的積極性,為了維持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宜擴大農業補貼范圍,將果業、大田蔬菜、設施蔬菜、棉花、油料逐步列入補貼目錄,并逐步提高補貼數額,增強補貼對農業從業者的吸引力。
產業梯度轉移是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辦法之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條件尤其是勞動力資源條件成為影響農業產業布局的重要能動因素。用工多的農業產業也可以通過產業在不同區域之間的重新布局而獲得持續發展。勞動力成本昂貴的區域,如城市郊區、工業發達區、交通要道區不宜配置勞動力用工多的果業、蔬菜業,而宜配置用工少的玉米、小麥種植業。偏遠農區、工礦業不發達的傳統農區宜配置用工多的設施蔬菜、果業、馬鈴薯、小雜糧等農業產業[11]。通過農業產業在區域之間合理布局,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
農業勞動力供給減少、勞動力成本提高時代的到來,是我國農戶小規模農業向較大規模農業演進的歷史契機,是提高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歷史契機,這需要全面評估、周密計劃、積極應對。
[1]魏滿霞.論珠三角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及其對產業結構的影響[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9(1):69-74.
[2]楊宜勇,張英.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中國經貿導刊,2006(22):30-31.
[3]趙鎮成.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J].北方經濟,2011(1):92-93.
[4]蔡昉.農村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結束 [J].金融經濟,2008(2):16-17.
[5]李固.山西小麥種植收益大幅增加 [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1(34):18.
[6]李夏,王靜,霍學喜.蘋果種植戶投入—產出效率分析:基于陜西洛川300個蘋果種植戶調查數據的分析 [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43-48.
[7]殷海善,秦作霞,辛有德,等.城郊區農村土地流轉調查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5):526-529.
[8]殷海善,石莎,秦作霞.關于末代農民現象的思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658-660,684.
[9]殷海善,秦作霞,石莎.關于我國農業生產培育中等農民的思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142-1144.
[10]于秋芳,衣保中.戰后日本農戶結構的變化及其影響[J].現代日本經濟,2009(2):54-55.
[11]孟興會,孟會生,殷海善.農戶種植行為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關性研究:以山西省21個縣市為例 [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12):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