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浮萍學名為滿江紅,其它名稱有紅浮飄、紫薸、三角薸。滿江紅科只有1屬、6個種,均為水生蕨類植物,幾乎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中國原產的只有滿江紅1種,廣泛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各地,在河南、山東等地水域也有分布。因其生活在水中,根系不能將其固定在土壤中,會隨水飄移,被人俗稱為“紅浮飄”。
紅浮萍個體很小,直徑約1cm,呈三角形、菱形或類圓形。根狀莖細弱,橫臥,羽狀分枝,須根下垂到水中,不適合在土壤中生長。葉細小如鱗片,肉質,在莖上排列成兩行,互生;每一葉片都深裂成兩瓣:上瓣肉質,浮在水面上,綠色,秋后變紅色,能進行光合作用;下瓣膜質,斜生在水中,沒有色素;孢子囊果成對生于分枝基部的沉水葉片上。紅浮萍常與細綠萍(青萍)、槐葉萍、無根萍等混生,冬季常成惟一的水生浮生類植物。
紅浮萍屬一年生草本蕨類植物,除進行有性生殖外,還能通過側枝分離進行營養繁殖,即進行孢子繁殖或營養繁殖。四季均生長繁茂,秋天產生孢子果。是水田、池塘中占優勢的小型浮水類植物。幼時呈綠色,生長迅速,常在水面上長成一片。秋冬時節,由于其葉內含有很多花青素,群體呈現一片紅色,所以叫做滿江紅,是水稻田中常見雜草之一。
1.飼料利用 可將紅浮萍作為魚類和家畜的飼料,如可作為豬、草魚、鴨等的飼料。
2.作為有機肥料 紅浮萍常與藍藻中的項圈藻(魚腥藻)共生,項圈藻能固定大氣中的氮氣,紅浮萍中含氮25~50g/kg,含磷 4~15g/kg,因此,滿江紅可以作為水稻田和旱地土壤的優質有機綠色肥料,從而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減少對土壤的破壞,節約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
3.作為沼氣池的產氣原料 將紅浮萍從田中撈起后,擇除其它硬性物質,可與雞、鴨、豬屎混合,幫助紅浮萍向下沉降于沼氣池中產生沼氣。
4.凈化水質 浮萍類植物是污水生態工程處理技術中吸收轉化氮磷等營養物質的重要植物類群,明顯高于鳳眼蓮、蘆葦等其他水生植物。氮磷是浮萍生長所必需的主要結構組成物質,因此浮萍生物量的增長速率決定了其對氮磷吸收轉化的能力。浮萍科主要是通過根或葉狀體從水中吸收所需的氮磷等各種營養物質,植物體中氮磷含量和生長速率高并可以耐受多種污水條件,因此這個類群是污水處理生態工程中重要的水生植物類群。以浮萍為主的污水處理系統已得到較多的研究和應用,其最大的特點是浮萍的生長可以大量吸收污水中的氮磷,從而具有較高的氮磷去除率,在污水中生長的浮萍相對生長速率可以達到 0.10~0.35g(DW)/g(DW)·天,相當于每2~7天生物量即可增加1倍。現在利用浮萍類植物對污水進行氮磷的處理與轉化,并將生成的生物產量資源化利用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紅浮萍在稻田中發生量少時影響不大,但發生量大時則會造成損失。由于紅浮萍每2~7天生物量即可增加1倍,生長速度快、繁茂,形成密布水面的飄浮群體,集聚成叢,遮蔽水面,導致水中缺光、缺氧,降低水和土壤溫度,影響水生植物正常生長發育,可導致水稻發生赤枯病,輕者阻礙水稻正常生長,重者可使水稻接近絕收,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
為了將紅浮萍科學地進行化學滅除,曾采用多種方式,但效果均不好。為此,筆者進行了如下化學滅除試驗:
1.試驗一
(1)試驗時間 2009年11月23日。
(2)農藥品種與使用方法 56%二甲四氯鈉25g對水15kg均勻噴霧。
(3)效果反應 從施藥到12月1日大氣溫度6~12℃,紅浮萍由紅變紫,2010年1月25日觀察紅浮萍消失。
2.試驗二
(1)試驗時間 2011年3月27日下午18點20分。晴天,大氣溫度8~20℃。
(2)農藥品種與使用方法 用20%百草枯水劑50g對水15kg均勻噴霧。
(3)效果反應 4月3日調查(7天),紅浮萍由大變小,紅色轉變為暗紅色,基本失去繁殖能力。4月11日90%左右的紅浮萍消失,對細綠萍致死表現不顯著,但細綠萍由綠色轉變為黃色,繁殖減慢,滅除效果不顯著。由于百草枯為觸殺性除草劑,在噴藥時如果紅浮萍過于繁茂,表面的能接觸到農藥而死,位于下面的則因未接觸到農藥而反彈繁殖。
3.試驗三
(1)試驗時間 2011年3月27日下午18點25分。晴天,大氣溫度8~20℃;
(2)農藥品種與使用方法 20%百草枯水劑50g+56%二甲四氯鈉25g,對水15kg均勻噴霧。
(3)效果反應 4月 3日調查(7天),紅浮萍由大變小,紅色轉變為暗紅色。4月11日90%左右的紅浮萍消失。對細綠萍沒有致死表現,但細綠萍由綠色轉變為黃色,繁殖減慢,滅除效果不顯著。5月4日觀察紅浮萍完全消失。
4.試驗四
(1)試驗時間 2011年3月27日下午18點30分。晴天,大氣溫度8~20℃。
(2)農藥品種與使用方法 56%二甲四氯鈉25g對水15kg均勻噴霧。
(3)效果反應 4月3日調查(7天)紅浮萍由大變小,紅色轉變為暗紅色,基本失去繁殖能力。4月13日70%左右的紅浮萍消失,5月4日觀察紅浮萍完全消失。對細綠萍致死效果不顯著。對野芹菜有明顯的滅除效果。
5.試驗五
(1)試驗時間 2011年3月27日下午18點35分。晴天,大氣溫度8~20℃。
(2)農藥品種與使用方法 除草返青101(總有效成份0.1%=芐嘧磺隆0.016+丙草胺0.084)。
(3)效果反應 4月23日觀察,對紅浮萍、細綠萍滅除效果不顯著。
6.試驗六
(1)試驗時間 2011年3月27日下午18點38分。晴天,大氣溫度8~20℃。
(2)農藥品種與使用方法 野薺定(10%吡嘧磺?。?5g對水15kg均勻噴霧。
(3)效果反應 4月23日觀察,對紅浮萍、細綠萍滅除效果不顯著。
7.試驗七
(1)試驗時間 2011年4月21日下午18點44分再次試驗,晴天,大氣溫度17~24℃。
(2)農藥品種與使用方法 56%二甲四氯鈉25g,對水15kg均勻噴霧。
(3)效果反應 4月24日觀察紅浮萍由紅色轉變為棕色,根系生長不良,已沒有新根,細綠萍由平變拱,根系生長不良。于4月24日下午移栽水稻。5月7日觀察水稻生長正常,紅浮萍消失。
8.試驗八
(1)試驗時間 2011年5月28日下午16點噴藥時避開水稻心葉,檢驗對水稻和紅浮萍的反映。
(2)農藥品種與使用方法 56%二甲四氯鈉25g對水15kg均勻噴霧。
(3)效果反應 5月31日觀察紅浮萍由綠色轉變為黃色,水稻生長正常。6月15日觀察紅浮萍消失,水稻生長放慢,分蘗放緩。7月5日調查水稻比未用本藥的水稻有效穗減少59.6%,且植株矮27cm左右。
9.試驗效果討論 從8次試驗中篩選出效果顯著的化學除草劑及其配方為:56%二甲四氯鈉25g(為內吸傳導型除草劑,除草要慢一點,但除草比較徹底)和20%百草枯水劑50g(觸殺型除草劑)+56%二甲四氯鈉25g對水15kg均勻噴霧。用這種除草劑對紅浮萍進行化控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都可實施,紅浮萍死亡速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在水稻秧苗期和移栽后不宜用此方法進行化控紅浮萍,以防止對水稻產生藥害。
對紅浮萍應采取農藝措施和化學除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防除。
1.農藝措施 ①建立排灌自如的水稻生產用水環境,相對地增加水流次數,減少紅浮萍在固定水域內的繁殖量。②在水源條件好的地方可實行水旱輪作,減少紅浮萍的發生量。③提高水生植物移栽或播種的質量,促進移栽秧苗正常生長和全苗,以苗壓草。④在水稻移栽成活后田中關花花淺水,使紅浮萍與泥土接觸,控制其繁殖量。⑤在紅浮萍繁殖期盡量減少向水中施過磷酸鈣等有效磷含量高的肥料,以控制紅浮萍的繁殖量。⑥水稻移栽施過磷酸鈣7天后田中關花花水(淺水)或保持稻田濕潤,這樣可有效控制紅浮萍的繁殖量,降低水稻赤枯病的發生機率,促進水稻快分蘗和多分蘗,形成有效穗,提高產量。
2.化學滅除 在栽秧前7天或以上用25%二甲四氯鈉25g對水15kg或20%百草枯水劑50g+25%二甲四氯鈉25g,對水15kg均勻噴霧滅除,在噴藥后可以不必打撈紅浮萍直接栽秧,讓紅浮萍自然死亡。紅浮萍在水稻移栽后不宜用此方法滅除,以免對水稻產生藥害影響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