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紅
(河南省嵩縣中醫醫院,河南省嵩縣志城白云大道16號,471400)
醫案醫話
化瘀通絡法治療疑難病臨床應用體會
王 軍 紅
(河南省嵩縣中醫醫院,河南省嵩縣志城白云大道16號,471400)
疑難病/中醫藥療法;化瘀通絡
活血化瘀法是中醫學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前賢云:百藥不效,活瘀一法;又言久病入絡。基于這一認識,筆者應用化瘀通絡的方法治療多種慢性病、疑難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紹如下。
某,男,35歲,2003年1月初診,訴胃脘部疼痛、納呆、腹脹6年。癥見精神倦怠、面色無華、舌紅少津,苔薄黃,脈虛細。查體:胃脘部壓痛,腹稍脹。胃鏡診斷萎縮性胃炎。處方:黃芪20g,人參10g(另煎),沙參10g,麥冬10g,薏苡仁20g,茯苓15g,白芍12g,甘草6g,川芎10g,當歸12g,生山楂、熟山楂各15g,雞內金20g,建曲12g,三棱6g,莪術6g,水煎服,每日1劑。共服15劑,半個月后復診,訴胃脘部疼痛不適減輕,舌質紅、苔薄白、脈細。上方加生地黃10g、牡丹皮12g,川芎減為6g,繼服55劑,諸癥悉除,胃鏡復查,胃黏膜無異常,隨訪3年,未見復發。
按:本病屬中醫“胃痛”范疇,該患者病程較長,長期服用胃黏膜保護劑,質子泵抑制劑,胃腸動力藥物及助消化藥物,效果較差。病情日久,氣陰兩虛,間雜濕熱,方中黃芪、人參補氣生津,沙參、麥冬滋陰清熱,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濕,防止滋陰藥物的助濕作用,白芍、甘草緩急止痛,熟山楂、雞內金、建曲健胃消食,小劑量使用三棱、莪術有消積導滯之功。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并無瘀血表現,但基于久病入絡的考慮,應用活血化瘀之川芎、當歸、三棱、莪術、生山楂,以疏通胃絡,但活血化瘀之品終有耗損正氣之弊,應隨時調節劑量,以求活血而不傷陰,祛瘀而不耗氣。
某,女,6歲,2006年7月初診,患者4個月前下肢出現瘀斑,醫生給予潑尼松口服,藥物減量后癥狀反復,初起時散在出現,如針尖至黃豆大小,繼而發展為片狀,如一元硬幣大小,范圍擴大,以小腿、膝部、大腿內側多見。精神不佳、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血常規:血小板55×1012/L。處方:黃芪10g,當歸6g,白芍6g,熟地黃8g,白術6g,茯苓10g,人參6g(另煎),川芎5g,丹參6g,紅花6g,甘草3g,水煎服,日1劑,囑服藥期間,不可驟減潑尼松,共服30劑,瘀斑全消,復查血常規:血小板170×1012/L。由于此時潑尼松仍在減量服用,上方黃芪加為20g,去紅花,60劑后,潑尼松逐步停用,隨訪2年,未見復發。
按:本病屬中醫“紫斑”范疇,西醫治療多應用激素治療,逐步減量。該患童所用之方八珍湯加丹參、紅花、黃芪,取其補氣補血,祛瘀通絡之功效,氣血充正氣自安,瘀血祛紫斑自消。需要注意的是,倘若患者初病就診,未用激素,單用中藥一般能夠控制。倘若已用激素,不可驟然停用,應在應用中藥時逐步減量,而且,中藥服用時間一定要比激素長2個月左右,以免病情反復。
某,女,25歲,1999年5月初診,3年前因感情問題出現失眠,訴3年以來,不能正常入眠,稍有動靜便會驚醒,有時徹夜難安,服用藥物有舒樂安定、佳靜安定、氯氮平、氯丙嗪等,初用有效,2年以來,所用藥物均無明顯效果,每日睡眠不多于4個小時。就診時,神疲乏力、面色青灰,注意力不能集中,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潤,脈濡緩。處方:柴胡12g,黨參20g,白術12g,茯苓15g,薏苡仁30g,陳皮12g,山藥12g,砂仁6g,藏紅花15g,當歸12g,菖蒲10g,水煎服,日1劑,15劑后復診,自訴癥狀較以前好轉,3天來,夜間能入眠6個小時左右,精神較初診時大有好轉,食欲增加,舌質淡紅,苔白潤,脈濡。上方加蒼術12g,30劑后痊愈。隨訪5年正常。
按:青年女性多因情志因素致病,該患者屬不寐范疇。蓋因情志不遂,失于調理之故,久病傷脾,濕邪中生,故用黨參、白術、茯苓、薏苡仁健脾益氣以利水濕,陳皮理氣燥濕,柴胡疏肝解郁,砂仁化濕和胃,菖蒲化濕開竅。久病入絡,必有瘀滯,故以紅花、當歸化瘀通絡。本方重在祛濕兼以健脾益氣、理氣解郁、開竅寧神、化瘀通絡。濕邪祛則脾運健旺,清竅通則夜寐自安。
某,男,27歲,1997年9月初診,患者于4個月以前脛骨骨折,到某醫院行切開內固定術,后來多次復查,X線片均提示骨不連,后經多方中西醫求治,療效不佳。查患者神清,易激動,焦慮不安,舌紅少津,苔薄黃,脈細,自訴腰身酸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近期服用過六味地黃湯。處方:熟地黃20g,續斷15g,茯苓20g,牡丹皮15g,枸杞子10g,菟絲子12g,白芍15g,龜甲20g,女貞子15g,牛膝12g,紅花15g,郁金15g,制乳香、沒藥各12g,水煎服,日1劑,連用30劑,自覺腰身酸痛,眩暈耳鳴,失眠癥狀減輕,精神好轉,舌紅,脈細。繼以上方30劑應用,兩個月后復查X線片,提示骨折斷端有軟骨組織生成。繼用2個月,骨折愈合,以左歸丸與復方丹參片善后。現已完全康復。
按:骨折延緩愈合治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腎主骨,辨證要分清腎陰腎陽的偏盛偏衰。陰陽盛衰不明顯的情況下,可用六味地黃丸。2)活血藥物能夠改善骨折處血液循環,促進軟骨再生,必不可少。3)認真閱片,若大塊骨缺損或合并感染,應請骨科干預,以免盲目治療,遷延病情。4)多數骨折在術后早期應用補腎及化瘀通絡藥物,能夠有效縮短病程。
某,女,68歲,2007年元月初診,由于天氣寒冷,病情復發,入院時神清,精神極差,面色晦暗,口唇爪甲青紫,呼吸急促,脈浮滑數,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病30余年。查體:頸靜脈怒張,肝臟腫大,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X線片提示肺動脈高壓,心電圖提示重度順鐘向轉位,并右束支傳導阻滯。血常規示白細胞13.5× 109/L,內科給予抗炎、支氣管解痙劑、血管活性藥物、利尿劑、強心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治療措施,病情未見明顯緩解。給予黃芪50g,紅參10g,丹參15g,紅花10g,葶藶子30g,水煎100mL口服,服3劑后,呼吸平穩,爪甲黏膜紫紺減輕,繼以上方加紫蘇子12g,川貝母10g,黃芩15g,水煎服,日1劑,連服5劑,病情緩解出院。
按:慢性肺心病屬中醫“喘證”“痰飲”范疇,急性發作時,病情兇險,甚或危及生命,對于年老體弱及病程長而反復發作的患者尤其如此。該患者心陽欲脫,肺氣上逆,情況危急,給予黃芪補氣升陽、利水退腫,紅參補中益氣、生津養血,丹參、紅花活血祛瘀,涼血清心,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然似此重病用藥不宜繁雜,煎湯不宜太多,以免患者不能耐受,待病情平穩后,酌加宣肺化痰、清熱解毒等藥。丹參、紅花能夠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液黏稠度,對抗血小板凝聚,防止肺微小動脈原位血栓形成,故在治療時必不可少。
(2010-12-27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