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海 姑再努爾·莫明 王軍臣
(新疆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新疆喀什市機場路66號,844000)
尪痹治法介紹
趙長海 姑再努爾·莫明 王軍臣
(新疆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新疆喀什市機場路66號,844000)
尪痹/中醫藥療法;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藥療法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受累為主的、有多臟器損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發病率高,多見于中年女性,我國患病率為0.32%~0.36%。主要表現為對稱性、慢性、進行性多關節炎。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按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學會診斷標準依靠臨床表現、自身抗體及X線改變得出,符合其中4項或4項以上者診斷并不困難。類風濕關節炎,中醫稱之為尪痹、頑痹、骨痹,是痹證的一種。漢·張仲景稱為歷節,后世稱為鶴膝風,近世稱為類風濕。《素問·痹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本病局部以關節病變和肌腱病變為主,但又是個慢性的全身性疾病,其病位
以腎為本、以脾為標,治法則必以散結通絡為主,禁忌發汗之品。臨床上中醫治療尪痹(類風濕關節炎)方法很多,現簡述如下。
1.1 辨證論治
1.1.1 祛風散寒除濕法 本法主治風寒濕癥,常用溫經蠲痹湯加減。方以桂枝、當歸、淫羊藿、姜半夏、鹿銜草、制川烏、制草烏、土鱉蟲、甘草、熟地黃、烏梢蛇、蜂房等藥,共奏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化痰活血、蠲痹通絡之功,為標本兼治之方。
1.1.2 清熱散寒除濕法 本法用于寒熱錯雜癥候者,以清痹合劑治之。藥用生石膏、知母、黃柏、牛膝、兩面針、全蝎、秦艽、桂枝、羌活、蒼術、甘草等15味中藥組成,治以寒熱并用,利濕通絡。
1.1.3 清熱解毒利濕法 本法適宜濕熱證者,方用類風濕沖劑。藥用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生地黃、白芍、漢防己、忍冬藤、青風藤、威靈仙、鹿銜草、赤芍、地龍、桂枝、甘草。本方是一種有效的抗炎鎮痛免疫調節藥。
1.1.4 益腎培本蠲痹法 本法用于正虛邪戀證,常用益腎蠲痹丸。藥用生地黃、熟地黃、當歸、雞血藤、淫羊藿、鹿銜草、炙全蝎、炙蜈蚣、虎杖、炮穿山甲、甘草、老鸛草、蜣螂、土鱉蟲等,治以益腎培本、蠲痹通絡。
1.1.5 補腎祛寒治尪法 藥用續斷、補骨脂、熟地黃、淫羊藿、制附子、骨碎補、桂枝、赤芍、白芍、知母、獨活、防風、麻黃、蒼術、威靈仙、伸筋草、牛膝、松節、炙山甲、土鱉蟲、炙虎骨,治以補腎祛寒治尪。
1.1.6 益氣活血化瘀法 適宜于氣虛血瘀者,治以當歸黃芪湯加減。藥用黃芪、當歸、丹參、桂枝、川芎、木瓜、全蝎、干姜、肉桂、草烏。方中重用黃芪益氣固表,氣旺血行;全蝎搜風通絡定痛,引藥直達病所。
1.1.7 補肝腎逐瘀通絡法 本法適用于痹證日久之頑痹,證見肝腎精血虛弱、風寒濕痰瘀兼夾者,方用龍馬蠲痹散。藥用干地龍、制馬錢子、露蜂房、白芥子、僵蠶、天龍、全蝎、蜈蚣、烏梢蛇、白花蛇、制穿山甲、海馬、土鱉蟲、制乳香、沒藥、延胡索、制川烏、制草烏、桃仁、紅花、雞血藤、生地黃、熟地黃、鹿膠、黃芪、白術、麝香、甘草。共奏補益肝腎,通經活絡,化瘀滯、止痹痛之效。
1.2 中成藥
1.2.1 正清風痛寧 中藥制劑,為防己科植物毛青藤的根莖中提取的一種生物堿,具有顯著的鎮痛、消炎、免疫調節作用。用法:口服正清風痛寧片40mg,日3次,若無不適反應3天后改為80mg,日3次。用注射劑者每日肌注2次,開始每次25mg,若無不適反應3天后改為50mg,30天為1個療程。該療法止痛作用快、改善關節腫脹作用強、改善關節活動障礙較明顯,且注射劑作用較片劑明顯,副作用較少,僅對體質過敏者慎用,是較為理想的抗風濕藥。
1.2.2 雷公藤多苷片 主要成分雷公藤多苷,具有祛風解毒、除濕消腫、舒筋通功能,有抗炎及抑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等作用。用法:每日1~1.5mg/公斤體重,分3次飯后服用。
1.2.3 濕必克膠囊 中藥制劑,具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消炎止痛作用。藥用天山雪蓮、冬蟲夏草、黑螞蟻、藏紅花、穿山甲、塞隆骨、沉香、檀香、冰片、印度獐牙菜、雞血藤、牛膝、丹參、八角楓、透骨草等。用法:口服每次5粒,1日3次。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1.2.4 尪痹沖劑 中藥制劑,為北京焦樹德教授所創,具有補腎祛寒治尪之功效,藥用續斷、補骨脂、熟地黃、淫羊藿、制附子、骨碎補、桂枝、赤芍、白芍、知母、獨活、防風、麻黃、蒼術、威靈仙、伸筋草、牛膝、松節、炙穿山甲、土鱉蟲、炙虎骨。用法:開水沖服,1次1袋,1日3次。
2.1 穴位注射療法 取阿是穴予雪蓮注射液行穴位注射,達到藥物直接作用于病所的目的,能迅速緩解臨床癥狀,刺激神經興奮傳導,提高機體自身祛病促愈能力,增強免疫力。
2.2 姜醋薰療法 用料為陳醋300mL,生姜汁10mL,新磚數塊。制法為將磚放在爐內燒紅,取出放在醋內浸透,同時將一塊紗布放在姜汁中浸透并包在關節處,趁磚熱之機放在關節下煙薰,并根據磚的熱度逐漸向磚貼近,以稍熱為好,磚涼即止,隔日1次,可達散瘀消腫之效。
2.3 穴位埋線療法 全身穴位:大椎、外關、足三里、陽陵泉、曲池、腎俞、阿是穴、氣海透關元。局部取穴:手指關節配合谷、外關;足趾關節配太沖、公孫、足三里;肩關節配肩髎、肩貞;肘關節配手三里、尺澤;腕關節配陽池;脊柱關節配相應夾脊穴;髖關節配巨髎、環跳;膝關節配血海、梁丘、治癱;踝關節配解溪、懸鐘、三陰交。治療方法:將0或1號羊腸線剪成5、10、15mm的線段浸泡在生理鹽水中致軟備用,治療時常規消毒穴位皮膚,利多卡因局麻后采取注線法將羊腸線送達皮下穴位,而后常規消毒埋線針眼,壓迫片刻以防出血,外蓋敷料膠布固定即可。埋線完畢讓患者臥床15min,無不適方可離院。間隔10天埋線1次,3~5次為1個療程。該療法是一種具有綜合效應的穴位刺激療法,主要有協調臟腑、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和補虛瀉實、扶正祛邪等作用。具有療程短,見效快,痛苦小,非藥物來源取材方便等優點,是目前較為理想的一種非藥物療法,值得臨床推廣。
2.4 騰藥療法 該法參考《劉壽山正骨經驗》中的騰藥療法,辨病辨證用藥,隨癥加減。騰藥煎煮后病位熱敷,充分發揮藥效,減少藥物偏性,起到理療作用,對關節僵硬疼痛、關節功能障礙有獨特顯著的療效。
2.5 野西瓜外敷療法 將野西瓜1~2枚搗碎,隔姜片或蒜泥外敷,24h更換1次,3~5天為1個療程,有明顯的止痛消腫作用。
3.1 體育運動療法 散步、跑步、太極拳、氣功等體育運動,能促進氣血運行、增強體質,達到強身祛病的目的。
3.2 飲食療法 在飲食方面要注意攝入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
3.3 雷公藤藥酒 以雷公藤、白酒為主要原料,采用合理比例炮制出雷公藤藥酒,每日2次,每次10mL,飯后服藥,3個月為1個療程。孕婦、哺乳期婦女、胃潰瘍活動期及嚴重心腎功能衰竭患者禁用。雷公藤苦寒,有毒,具有消炎解毒之功,該藥含有40多種化學成分,具有免疫調節、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和解熱鎮痛的作用;白酒辛溫走竄,有祛風濕、舒筋活血作用,與雷公藤共同炮制則藥力借酒力通達四肢關節,使氣血行而風濕除、筋骨強而痹證愈。該藥酒療效肯定。
3.4 雪蓮花酒 以新疆或西藏產雪蓮花、白酒為主要原料,采用合理比例炮制出雪蓮花藥酒,每日2次,每次10mL,飯后服藥,3個月為1個療程。雪蓮花性味微甘,具有清熱解毒、除濕化濁、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功效。雪蓮花無毒副作用,可長期使用,對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有相當療效。
3.5 蜂蜇療法 有一定療效,不易操作,特殊人群不適宜。
3.6 蠟療袋療法 有一定療效,較為方便、簡易。
3.7 螞蟻粉療法 療效待觀察。
(2010-07-13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