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忠,楊志軍
(四川省康定縣農牧科技局,四川 康定 626000)
畜牧業是康定縣農牧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全縣堅持“生態立縣”戰略,從調整和優化畜牧業生產結構入手,大力推進農區規模養殖和牧區生態畜牧業建設,畜牧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
2.1 原始傳統的草地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緩慢 長期以來,康定縣畜牧業發展重數量、輕質量,低投入、高索取,畜牧業生產依然沒有擺脫“靠天養畜”的困境,仍保持著傳統草地畜牧業原始落后的依靠數量增長的發展方式,以分散經營的模式為主。這種以牧戶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單元普遍存在規模小、畜牧業資源利用不合理、產出低等問題,生產成本高,產品競爭力差,難以開展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的商品生產,難以應對大市場,從而制約了牧業增效、牧民增收。
2.2 草原生態環境日益退化進入70年代以來,草原開始逆向演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由于草地及森林生態環境惡化,人類活動范圍擴大及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破壞,動植物資源的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域也不斷萎縮,直接影響到生態平衡,同時嚴重影響畜牧業發展和農牧民收入。草地超載、畜草平衡失調、草地生態環境惡化三者惡性循環,草原生產能力降低,畜草矛盾突出,致使畜牧業經濟發展受阻,草場糾紛日益增多,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潛在因素。
2.3 缺乏政策支持
2.3.1 草原法律法規不完善。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頒布實施后,因國家沒有制定出臺與之相配套的《草原流轉管理辦法》、《草原生態補償管理辦法》、《草原植被恢復費征收管理辦法及標準》等法律法規,對隨意占用草原,牲畜超載過牧等行為難以進行有效的遏制,加速了生態草原的退化,降低了草地生產力。
2.3.2 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由于沒有完善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作為支撐,減畜與增收的矛盾日漸突出,以草定畜工作難以有效推進。近年來,國家組織實施了天然草原退牧還草、牧區優質牧草種植等保護草地生態恢復的工程項目,對減畜給予了適當補償,但由于補償標準低、內容單一,減畜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實。
2.4 牧民積極性較低 由于草地的逐年退化,牦牛生長期較長,加之惜殺、惜賣,導致牦牛帶來的經濟效益低,隨著最近幾年蟲草價格的瘋漲,牧民一到蟲草成熟季節就到山上采挖蟲草,一心發展畜牧業致富的牧民人數逐年減少。另外受地理、自然環境和牧民自身素質制約,牧區產業單一,農牧民增收渠道窄、收入低,牧民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動性差。
2.5 草原建設服務體系不完善一是草原監管機構不健全。康定縣草原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為康定縣農牧科技局,局下設草原工作站,具體承擔草原建設和重大項目的實施工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第八條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草原監督管理工作。”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設立草原監督管理機構,獨立負責草原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違反草原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查處。全縣目前沒有該機構,對草原執法監管力度不夠。二是全縣草業服務技術人員僅有9人,集中在縣級部門,鄉鎮一線草業技術人員缺乏,草原建設科技在生產中實施推廣較為困難,信息缺乏、技術匱乏、資金短缺、服務欠缺等矛盾突出。
3.1 加大投資力度,提升草業收入 結合草原補償機制,繼續加大草產業投資力度,多渠道提升草業收入。一是建議國家實施對多年生牧草種植進行補償政策。二是做好牧草收割加工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的落實,普及推廣適宜高原牧區收割機械。三是國家增加人工種草和圍欄管護資金。開展高寒牧區天然草地改良、高寒牧區臥圈種草、牧區人工種草、優良牧草基地建設、半農半牧區糧草輪作,建設圍欄,切實增加牧草產量。同時,進一步強化草畜配套、管理配套、科技服務配套,積極發展商品草,促進草業經濟的發展。
3.2 加強隊伍建設,完善草原服務體系建設 盡快建立和完善縣、鄉兩級草原監督檢查機構。在縣級設立縣草原監督執法所,依法從事草原監督管理法律、法規執法監督檢查工作。在鄉鎮依法任命負責具體草原監督檢查工作的人員,同時設立村草原管護員。為穩定畜牧技術人員隊伍,建議從本地選拔初高中學生,采取定向培養的方式,培養專業化畜牧業科技人才隊伍,充實縣畜牧業技術人員隊伍,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吸引一批緊缺、急需的域外高層次人才,提升、優化畜牧干部隊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