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良萬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城南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四川 廣安 638000)
1.1 大力推廣畜牧業清潔生產技術 近年來,廣安市廣安區按照“示范-推廣-普及”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以沼氣治理畜禽糞污的“自然養豬法”這一生態環保養殖技術,有效緩解了養豬業面臨的質量安全、養殖效益、環境污染等問題,推動了生豬養殖方式的革命性變革,為該區生豬產業穩步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1.2 培育壯大無公害、綠色的有機畜產品 加強了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對畜產品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產品質量、生產經營記錄及標志管理等關鍵點進行控制,以無公害生產企業為重點,建立完善科學有效的監管制度和監管機制,實現了畜牧業的標準化、無害化生產,全面提高了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積極打造品牌畜牧業。
1.3 全力發展循環畜牧業 積極引導規模業主走循環經濟發展路子,著力發展“豬-沼-果”、“豬-沼-菜”、“豬-沼-魚”的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有效解決了畜禽規模養殖帶來的排污難題,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糞污。通過改善養殖環境,積極引導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綠色養殖,加強養殖小區畜禽圈舍改造工程,有效控制了畜禽養殖污染程度,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4 扎實開展動物疫病防控工作 近年來,廣安區畜牧部門和政府按照“內防外堵、確保無疫”的防控目標,全面推行了以“消毒打基礎、免疫抓關鍵、檢疫作保障、檢測看效果、管理促規范”的“五位一體”的防控管理形式,提升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積極推進動物標志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確保上市產品“有據可查”,問題產品“有根可溯”。
2.1 畜牧業污染日趨嚴重 一些畜禽養殖業主和屠宰加工企業,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水處理設施和有效的控制手段,將含有畜禽血液、糞便和消毒劑等化學藥品的污水直接排入溝渠、河流后造成污染,農民再用被污染的河水、溝渠水進行農作物灌溉,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將愈加嚴重。
2.2 畜牧業生產方式相對滯后當前,農戶小規模生產經營還占一定比例,即便是一些已建成的規模養殖場(小區),也往往因資金、技術的缺乏,生產水平遠遠未能達到標準化的要求,由此而造成的人畜混居、畜禽混養和糞尿等污染物隨意排放的問題不容忽視。
2.3 投入品使用規范水平低隨著現代畜牧業技術的廣泛應用,飼料添加劑、獸藥、疫苗等投入品的使用也越來越普遍,但不規范不合理使用投入品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
2.4 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不夠 一方面是養殖用地制約發展,影響了畜禽養殖業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另一方面是畜牧業發展資金不足,多數養殖戶缺少資金,加之貸款困難,制約了生態畜牧業的發展。
3.1 健全制度,規范管理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整合現有資源,增加設備,完善設施,提高監測檢驗能力。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深入開展畜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進一步加強對種畜禽、獸藥、飼料、生鮮乳和無公害畜產品的市場監管,嚴把飼料原料關、產品加工關和使用關,切實從源頭上把好畜產品質量安全關,確保不發生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3.2 依靠科技,提高質量 實施科技興牧戰略,提升發展水平,牢固樹立“效益優先、科技支撐”的新觀念,加強畜禽良種工程建設。積極鼓勵科技人員進場入戶,推廣小區規模生產技術、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等畜牧獸醫科技新技術,提高畜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科技培訓活動,及時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傳遞市場信息和技術信息;著力提高畜牧從業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引導養殖戶加大科技投入,應用先進技術對畜禽進行科學飼養管理,提高養殖水平和經濟效益;促進科技在畜牧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科技含量,加快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步伐。
3.3 創新機制,培育主體 一方面著力培育龍頭企業,按照“扶優、扶強、做大、做強、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重點扶持畜牧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擴大其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生產加工能力,促使其發展成為優勢明顯、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力大的大型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另一方面著力組建畜牧專合組織,緊緊圍繞優質畜禽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積極引導和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畜牧合作經濟組織。重點規范建設具有一定基礎的養豬合作社及肉雞、肉兔、肉羊合作社等畜牧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合作社將各個環節有效整合、有機銜接,把養殖戶、規模養殖場、養殖園區及畜產品加工企業有效聯結起來,實現畜牧業的組織化生產。
3.4 打造品牌,開拓市場 充分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即加快國內品種開發、國外品種引進,制定科學生產推進計劃,發展高檔畜禽產品生產,實施品牌戰略,用優質畜禽產品的生產推動特色產品開發,生產出適應國內外市場需要的名牌產品。積極鼓勵企業開拓市場,加強與重慶、成都、南充等大中城市的產銷聯建,鞏固擴大市場占有份額,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畜牧業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3.5 改善設施,營造環境 加強畜禽養殖小區低碳設施建設,堅持做到“六分離六配套”,并制定各種飼養管理的技術規程,包括防疫、消毒、牧草種植、飼養管理等,逐步實現糧食耗量低、無公害的標準化養殖。積極轉變養殖觀念,調整養殖模式,抓好畜禽良種、飼料供給、動物防疫、養殖環境等基礎工作,科學治理養殖污染,為生態畜牧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