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林
(吉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多發生于1歲以下的幼鴿,其可導致幼鴿死亡,成年鴿發病后一般不出現死亡,耐過者多成為永久的帶菌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環境衛生不良,飼料和飲水供應不足,氣候惡劣,疲勞,長途運輸及其他不良因素均可促使疾病發生。
病鴿和帶菌者是主要傳染源,病菌通過病鴿排出的糞便污染水源、飼料,經消化道感染健康鴿。
病鴿采食量減少,有的廢食,飲欲增加,精神沉郁,呆立,兩翅下垂,羽毛松亂,閉眼、縮頸,排褐色或綠色水樣稀糞,糞便中帶有泡沫,肛門周圍的羽毛沾污稀糞。病鴿迅速消瘦,常在發病1~2周之內死亡。有的出現癱瘓和神經癥狀。死亡鴿羽毛松亂,腳爪干癟。
急性病例無眼觀病變,僅見內臟器官有少量出血點。病程稍長的,消瘦、脫水,肝、脾腫大且表面有出血條紋和黃白色的針尖大小的壞死點。心包和心外膜粘連,小腸黏膜充血或出血,并伴有壞死灶,有時見小腸黏膜有突起斑,盲腸內有干酪樣栓塞物。
打開胸腹腔,見氣囊壁渾濁、增厚,有黃白色干酪樣分泌物附著,部分病鴿心臟表面有灰白色的高粱粒大的突起,肝腫大,表面有淡黃色的纖維蛋白膜附著,腹腔內有纖維素性分泌物,腸系膜粘連。
4.1 細菌學檢查 采取病鴿肝、脾制成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到成簇、著色不均、革蘭氏陰性的小桿菌,此為沙門氏菌。
取病鴿肝、心血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散在、兩端鈍圓、中等大小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此為大腸桿菌。
4.2 細菌培養及鑒定 無菌采取病鴿心血、肝組織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37℃培養24 h后進行檢查,結果見無色透明、圓形的細小菌落,將菌落染色,鏡檢,結果見革蘭氏陰性小桿菌,此為賽鴿沙門氏菌。
無菌采取病鴿心血接種于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37℃培養24 h后,取單個菌落接種于SS瓊脂培養基,37℃培養24 h后檢查,見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表面長出直徑約2~3 mm、圓形、隆起、光滑、濕潤、邊緣整齊的灰白色菌落。SS瓊脂培養基上可見紅色小菌落,此為大腸桿菌。
4.3 血清學試驗 將血清與可疑菌落作玻片凝集試驗,結果呈陽性反應。微量凝集試驗是常見的鑒定大腸桿菌的方法。
4.4 生化實驗 賽鴿沙門氏菌能發酵葡萄糖、甘露醇,不發酵乳糖、蔗糖、麥芽糖,不產生吲哚,不分解尿素,產生硫化氫。賽鴿大腸桿菌可分解葡萄糖、麥芽糖、甘露糖、甘露醇、木糖、甘油、鼠李糖、山梨糖和阿拉伯糖,產酸產氣,不分解乳糖、蔗糖和肌醇,不產生硫化氫,甲基紅試驗和硝酸鹽還原試驗呈陽性,V-P試驗呈陰性,利用枸櫞酸鹽陰性,不液化明膠,靛基質及M-R反應陽性。
4.5 動物試驗 取0.5mL培養菌液于小白鼠腹腔內注射,注射后48h小鼠死亡,從死亡小鼠的器官中分離出沙門氏菌。
4.6 藥敏試驗 沙門氏菌與大腸桿菌對慶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較敏感,對鏈霉素、青霉素、環丙沙星不敏感。
5.1 金霉素50mg,連用3d。
5.2 重病鴿每千克體重用10~30mg慶大霉素肌注。
5.3 做好鴿舍的消毒工作,定期對鴿糞進行檢查,定期在飼料、飲水中投放維生素、抗生素。
5.4 據藥敏試驗結果,采用諾氟沙星對發病鴿進行治療,連用7 d。同群鴿用此藥進行預防。
5.5 2%鹽酸環丙沙星可溶性粉50 g加水45~65千克,一日喂兩次,連用 3~5d。
6.1 病鴿和隱性帶菌鴿是導致發病的主要傳染源,應在每年春季和秋季對鴿群進行疫病普查,并及時隔離和治療帶菌鴿。患鴿治愈后要進行糞便檢查,以確定其是否仍在排菌。
6.2 搞好鴿舍衛生,定期用2%~3%燒堿液、5%~10%漂白粉、3%~5%來蘇兒或0.1%新潔爾滅進行消毒,同時加強種蛋和孵化器具的消毒。
6.3 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注射沙門氏菌疫苗,幼鴿出生后4周齡可接種沙門氏菌疫苗。
6.4 加強飼養管理,避免麻雀等野生鳥類及老鼠進入鴿舍。注意舍內的通風換氣,保持地面清潔,徹底清除舍內的糞便等排泄物,并作無害化處理。飼料中的多種維生素的用量要加倍。淘汰病情嚴重的病鴿。
6.5 堅持自繁自養,種鴿必須從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單位購進,鴿引入后隔離觀察時間不少于30d,確認無病時方可合群飼養。病愈鴿禁做種用,應予以淘汰處理。
7.1 鴿沙門氏菌病往往造成鴿的多器官出現器質性病變。對沙門氏菌病應以預防為主,一旦鴿發病建議全群淘汰并徹底消毒。
7.2 對本病若能早發現、早治療并持續用藥可達到較好的效果,有條件的應依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有效藥物進行治療。
7.3 大腸桿菌是機體常駐菌,當鴿群抵抗力下降時,大腸桿菌可迅速繁殖而致發大腸桿菌病。大腸桿菌的血清型多,相互之間交叉免疫保護力較弱,這增加了免疫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