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沖生
(羅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羅平 655800)
規模豬場綜合防疫管理措施
趙沖生
(羅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羅平 655800)
近年來,隨著國家一系列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政策的實施,各地規模化豬場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拉動了生豬養殖模式的變革,對穩定生豬生產,促進生豬產業健康發展和滿足廣大消費者肉食供應發揮著積極作用。但部分豬場業主未端正態度,缺乏科學、嚴謹的養殖理念,倉促上馬,因陋就簡,廄舍設計不達標,綜合防疫管理措施不力,致豬場效益下滑,甚至血本無歸,欲哭無淚。筆者長期在一線從事豬場防疫監管,結合自身實踐工作體會,建議豬場應從大防疫角度重視健康養殖之綜合管理措施。
1.端正思想,健康養殖。豬場“效益”來源于嚴謹的科學養殖理念和貫穿全生產過程良好的綜合防疫管理。規模豬場業主應根據自身的資金實力、養殖目標,選擇切合實際的養殖規模和模式,切忌貪大求全,盲目追趕國家扶持政策。
2.科學選址,布局合理。中小型豬場由于受投資影響,豬場建設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廄舍設計、防疫管理措施等與大型豬場無法相比。從利于防疫角度考慮,選址應遠離村寨,交通主干道500~1 000 m以上,地勢高燥、通風順暢、水電路設施便利、便于排污、國家政策限制養殖以外的區域;豬場內生活管理區與生產區應明確分開,廄舍設計應滿足不同飼養豬只的生理需要,尤其在通風、防暑保溫、排糞尿等關鍵環節建設應一步到位,切忌因陋就簡、房前屋后隨意搭建。
3.嚴格引種。堅持自繁自養。引種時,應詳細了解引種地生豬疫情狀況和豬只防疫狀況,并索取種豬系譜資料和必要的疫病檢測證明,并選擇標準化程度高,信譽度好的正規豬場引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引進后的豬只應隔離觀察15~30 d,確認健康方可混群飼養。
4.執行生物安全措施。生物安全措施涵蓋豬舍結構、改善飼養環境、日常衛生與消毒、病豬隔離、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養殖人員技術素質提升等日常飼養管理措施,是保證生豬養殖健康的前提,是實施免疫接種良好應答和治療的基礎,尤其要在提升養殖人員責任心和飼養管理技術水平上下功夫,實行精細化管理,滿足不同生長階段豬只平衡營養和舒適的環境,充分發揮豬只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作用。
5.重視日常衛生與消毒。保持圈舍干凈衛生和定期消毒制度是切斷疫病傳播的有效手段。目前,不少豬場由于圈舍設計不合理,不利于糞尿清除和防疫消毒,或者消毒措施落實不到位。實際生產中要做到:一是及時清掃糞尿,調教豬只定點排糞尿,空欄舍及時清洗消毒;二是認真落實平時每周兩次預防消毒和發生疫情時每天一次緊急消毒制度,以及豬場人員出入生產區消毒和消毒池每周換藥一次制度;三是使用的消毒藥應遵循高效、低毒原則,并交替使用,一般豬場應儲備2~3個不同種類的消毒藥品;四是定期進行滅鼠、滅蚊、滅蠅等工作。
規模豬場應樹立“防重于治”的理念,應根據飼養地疫病流行趨勢,豬只免疫抗體水平和仔豬母源抗體消長規律實施程序化免疫。根據筆者近年對規模豬場易發疫病情況調查,結合對部分豬場抗體監測結果,建議使用以下免疫程序:
1.必需免疫病種。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藍耳病、偽狂犬病、圓環病毒病等主要疫病。種公(母)豬配種前應做好豬細小病毒和萎縮性鼻炎的免疫。
2.選擇性免疫病種。豬喘氣病、豬肺疫、豬丹毒、仔豬副傷寒、仔豬大腸桿菌病(黃白痢、水腫病)、豬鏈球菌等病種。
3.季節性免疫病種。每年3~4月份全群免疫豬乙型腦炎疫苗;每年10~11月份進行豬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免疫。
4.落實二次(加強)免疫制度。各種疫苗由于生產工藝及免疫應答機制不同,故免疫時應詳細了解疫(菌)苗使用說明,一般滅活苗首免后21~25 d應加強免疫一次,以后每隔4個月強化免疫一次;凍干活苗每半年加強免疫一次。
5.推行跟胎免疫程序。實施跟胎免疫(母豬與仔豬同時免疫)可降低仔豬免疫應激,減少疫苗浪費,杜絕仔豬漏免現象。根據母源抗體消長規律和仔豬易發病情況,母豬產后應依次完成豬偽狂犬病(1~3 d)、藍耳病、圓環病毒病(15~20 d)、豬瘟、口蹄疫(28~30 d)等主要疫病的免疫。
6.疫苗選擇和應用。目前市場上使用的疫(菌)苗種類多、毒株不同、劑型復雜,若僅憑獸藥(包括獸用生物制品)企業技術人員宣傳或憑經驗盲目免疫,或隨意減少免疫病種,導致豬場巨大經濟損失事例屢見不鮮。為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用苗,實施免疫前應做到:一是主動咨詢當地獸醫主管部門,選擇與當地流行毒株或亞型相對應的疫苗(藍耳病、圓環病毒病、口蹄疫苗等);二是選擇有農業部正式批準文號大型獸用生物制品企業的產品,摒棄盲目相信進口產品和不具備獸用生物制品GSP經營企業推銷的疫苗;三是嚴格按疫菌苗使用說明書要求儲存、使用,對過期、保存不當、油乳劑破乳分層、瓶蓋松動的疫苗堅決不用;四是做好豬瘟的基礎性免疫,近年來,免疫豬瘟后仍發生溫和型豬瘟或繼(伴)發其它疫病情況時有發生,加之疫苗種類、免疫程序、免疫劑量的選擇介紹甚多,不少豬場無所適從。實踐證明:繁殖種公(母)豬應用豬瘟細胞苗2頭份或脾淋苗2~3頭份,每半年免疫一次;商品仔豬實行30、70日齡兩次免疫接種;受豬瘟威脅嚴重和培育后備種豬場仔豬出生后未吮初乳前加免一次(又稱零時免疫),可有效提高豬瘟免疫抗體水平和整齊度;五是提倡豬瘟與口蹄疫滅活苗、藍耳病活苗與圓環病毒滅活苗同時兩側頸部分開注射,可減少免疫工作量且免疫效果與單獨免疫無明顯差異;六是豬場不宜使用豬瘟、肺疫二聯或三聯苗,兩種弱毒苗接種應間隔5~7 d;七是嚴格執行免疫操作規程,減少免疫應激反應,降低免疫失敗機率,及時處置免疫應激反應豬只。
生豬保健是消除影響豬只健康生長各種因素的基礎性工作,很多人認為保健就是使用抗生素,若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對豬健康無益,且波及肉食品的安全。養豬生產中應注重以下幾個保健環節。
1.抓好豬只飼料關。盡量選用優質玉米和其它飼料原料,全價料中應添加優質脫霉劑,清除玉米、麥麩等飼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對豬肝、腎、胃腸功能的影響。種豬應使用營養均衡的優質全價飼料,仔豬提倡用優質膨化顆粒料。
2.做好仔豬階段的保健管護關。仔豬出生后要用消毒(1%碘伏或0.1%KMnO4溶液)的紗布或毛巾將身體上的各種粘性分泌物擦洗干凈,在離臍根2~3 cm處結扎臍帶,放入32℃~35℃的保溫箱中20 min,再剪牙、斷尾、打耳號,然后讓其吃初乳; 2~3日齡每頭肌注牲血素1 ml或0.1%亞硒酸鈉VE注射液0.5 ml補鐵、補硒,同時連續2~3 d每次口服益生態制劑1 ml(如仔利健)或溶康1 g或慶大霉素、穿心蓮各1 ml,可有效預防紅、黃、白痢和病毒性腹瀉,增強免疫和抗病力;7日齡誘食補料,訓練仔豬的胃腸機能,減少消化道疾病的發生;25~28日齡斷奶,斷奶時,先讓母豬離開產床,仔豬留產床3~5 d再轉入保育舍,斷奶前后3 d,可在飲水中加電解多維100 g +黃芪多糖粉50 g+水200 L,可有效預防斷奶應激、腹瀉疾病發生;轉入保育舍的仔豬每噸料中加入黃芪多糖800 g+強力霉素2 000 g或溶康500 g,連續飼喂7~10 d。期間,注意仔豬被壓死、咬死、餓死的現象;按程序依次完成豬偽狂犬、豬瘟、口蹄疫、藍耳病、鏈球菌等疫病的免疫接種。
3.重視懷孕母豬飼養管理關。
母豬產仔多少與優劣是體現飼養母豬效益的關鍵。斷奶后至發情配種階段的母豬應實行短期優飼,可提高母豬排卵數和縮短發情時間,并根據膘情每天飼喂2.5~3.0 kg;配種后至懷孕84 d,用妊娠料實行限飼每天喂料2~2.5 kg;懷孕85 d后,改喂哺乳料2.5~3.0 kg,同時料中加入泌乳進,產前3 d至產后3 d,適當減少喂量,并在料中添加純中藥制劑益母生化散100 g/d,可促其順產和產后機體恢復,降低產后無乳綜合癥的發生;對產程過長或體質虛弱的母豬,可喂服麥麩500 g +葡萄糖100 g +電解多維20 g+水2 L混合液。
4.做好季節性保健用藥關。冬、春季節注意廄舍防寒、保暖,種公(母)豬和育肥豬每噸飼料中可添加荊防敗毒散1 000 g或泰樂菌素預混劑80 g+阿莫西林100 g,連續投服5~7 d,隔45~60 d重復用藥一次,預防冬季病毒性疾病和呼吸道綜合癥;夏、秋季節做好防暑降溫,廄舍通風,并在每噸料中加入強力霉素1 500~2 000 g或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預混劑2 000 g(用藥時限間隔同上),預防夏、秋季多發病和原蟲性疾病(如附紅體病)。
5.定期驅治體內外寄生蟲。豬場應執行每年3、6、10月份定期階段性全群驅蟲制度,每次連續用藥5~7 d;種公豬每季度、能繁母豬臨產前用螨凈(或倍特)進行一次體外寄生蟲驅治。驅蟲藥應選擇廣譜、高效、低毒類制劑,如伊維菌素類或帝諾芬等(按說明書規定量投藥)。目前市場上復方預混劑類產品眾多,魚目混雜,有效成分搭配不科學,應選用質量信譽有保證的獸藥企業產品。同時,驅蟲階段要及時清理糞便進行生物熱堆積發酵,防止蟲卵擴散。
豬場針對個體或群體治療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實際生產過程中豬場獸醫應做到。
1.及時確診。對疑似傳染病豬只應及時隔離,進一步確診;對疑似國家規定的烈性傳染病應主動報告當地動物防疫主管部門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切忌瞞報、私自處置,留下隱患。
2.群體性療法。對確診的群發性疾病,應對全群豬只進行緊急防治;對可以治療的病豬除使用敏感性抗生素或抗病毒藥外,應提供豬只舒適的環境,并供給充足干凈的飲水,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葡萄糖或適量投喂新鮮易消化的青綠飼料,同時視病種施行緊急免疫接種措施。
3.對癥治療。針對個體病豬,應視病征采取相應的退熱、止痛、強心、利尿、補液等措施對癥治療,盡快恢復機體抵抗力。
總之,作為規模化豬場,應結合豬場實際,從提升養殖人員責任心,注重精細化飼養管理,完善并執行疾病綜合防治體系等環節著手,樹立健康養豬、科學免疫、科學保健的理念,才能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高利潤”回報,促進規模化養豬步入良性健康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