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學顏
(寧夏靈武市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寧夏靈武 750400)
豬瘟的診斷與防控措施
仇學顏
(寧夏靈武市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寧夏靈武 750400)
豬瘟是由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高度傳染性疾病,豬瘟俗名“爛腸瘟”,國外稱為豬霍亂,本病流行廣,傳染快,死亡率高,急性以出血性敗血癥,慢性以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為其特征。
病原是豬瘟病毒,它存在于病豬的各個器官、組織、分泌物以及糞尿中,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病毒隨其糞尿、唾液等排出,污染的飼料、飲水器具和外界環境。本病經消化道傳染,也可通過呼吸道、眼結膜及皮膚傷口傳染。此外,畜禽、人和運輸工具也能機械帶毒,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病毒易被堿性化學藥品和高溫殺死,如2%燒堿。
1.在自然條件下,只能感染豬發病。不分品種、性別、年齡,其他動物一般不易感,傳染來源是病豬和帶毒豬,不僅潛伏期帶毒,病愈后仍有帶毒和排毒現象,還有病豬死后處理不當,死豬肉上市出售,洗肉水及胃腸內容物到處亂拋,以及利用污染的殘羹喂豬等,是傳播本病最常見的重要因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一般以春、秋較為嚴重。當本病初次傳入易感豬群時,往往呈急性暴發,在1~3月內達到發病高峰,出現多數急性病例,幾乎全群感染。急性暴發時,先是幾頭豬發病,往往突然發病,繼而病豬數量不斷增多,多數呈急性經過和死亡,3周后逐漸趨向低潮,在飼養管理不良,豬群擁擠,接觸頻繁,未能堅持豬瘟兔化弱毒疫苗的預防注射,都能引起本病的發生流行。
2.近年我國豬瘟發病特點。由于大規模的實施豬瘟疫苗的計劃免疫,使豬瘟流行發生了變化,出現非典型豬瘟、溫和型豬瘟,以及散發流行。發病特點臨床癥狀輕或不明顯,死亡率低,病理變化不明顯。
在集約化豬場里,已基本杜絕了種豬和生長豬的臨床發病病例,但在部分豬場中,種豬的亞臨床感染依然存在,其有持續感染和潛伏感染兩種表現,前者表現為繁殖障礙(死胎、流產)和兩周齡以內的仔豬發病死亡。后者主要表現在保育期仔豬的發病死亡。持續感染的母豬血清檢測不到抗體或者只有低水平的抗體。
潛伏期為4~21 d,根據病程長短不同,可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慢性型三種。
1.急性型。病豬體溫升高達41℃以上,食欲廢絕,有膿性結膜炎,鼻盤干燥,行動緩慢,背腰拱起,走路不穩,常擠臥一起。初便秘,排栗子糞便,后下痢,糞便混有血液和偽膜,耳根腹下及四肢內側皮膚上有暗紅色出血點。陰莖鞘積尿,膨脹變大,手擠有白色液體流出,有的病豬有神經癥狀,表現局部麻痹,運動失調。小豬較多見,病程一周左右,多數病豬死亡。
2.亞急性。多見于流行中后期或豬瘟常發地區,癥狀和急性型相似,但較緩和,病豬體溫先升高后下降,以后又升高,直至死亡。口腔黏膜發生炎癥,扁桃體腫脹,有潰瘍,舌、唇及齒齦有時也有潰瘍,耳、四肢腹下會陰等處皮膚上有出血點,有的病豬呈現壞死和痘樣疹。病豬逐漸消瘦和衰弱,行走搖晃,后軀無力,站立困難,終歸死亡。病程3~4周。
3.慢性型。癥狀很不規則,體溫時高時低,食欲時好時壞,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病豬消瘦,腹部縮起,精神萎頓,行走不穩,病程長,死亡率較低,很難完全恢復。癥狀較輕的仔豬康復后,常成為發育不良的僵豬,病程為一個月以上。
1.急性豬瘟。①以出血性變化為特征,全身皮膚、黏膜、漿膜和心、肺、喉頭、腎盂、膀胱、膽囊等實質器官有數量不等和大小不一的出血點。②全身淋巴結發生急性出血性淋巴結炎,尤其是頸部、腸系膜以及腹股溝等處淋巴結出血腫脹明顯,暗紅色、切開淋巴結,周邊出血、中央呈灰紅色,紅白相間,似大理石樣花紋。③脾臟不腫大,邊緣可見黑紅色、隆起的出血性梗死灶和楔狀梗死區。④腎蒼白貧血,包膜下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外觀似麻雀蛋殼樣。⑤扁桃體常有炎癥。⑥腦的變化以出血為主,偶見腦膜有少數出血點。⑦公豬包皮積尿。
2.慢性豬瘟。除了不同程度的上述變化外,主要為壞死性纖維素性腸炎,在回腸、結腸、回盲瓣處黏膜出現特有的鈕扣狀潰瘍,呈同心輪層狀的,黑褐色,突出黏膜表面,中央低陷,有的剝脫形成潰瘍。或在肺臟表現纖維素性胸膜肺炎變化。呼吸困難,常呈犬坐姿勢喘氣,發病后1~2 d內死亡,皮膚上發生紅斑。慢性豬肺疫為散發性,主要多見于成年豬。
(3)與豬副傷寒區別:豬副傷寒主要發生于6個月以下的仔豬。
早期確診有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但因豬瘟病情復雜,在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有很多方面類似豬丹毒,豬肺疫和副傷寒,因此,診斷本病需要采取以下方法。
1.本病不分豬的年齡、性別和品種都能發病,無季節性,死亡率高。
2.豬瘟的主要臨床癥狀是高熱稽留,全身衰弱,后軀無力,有化膿性結膜炎,皮膚常有出血斑點,口腔、齒齦黏膜有潰瘍,先便秘后腹瀉。有的呈現運動失調,昏迷和驚厥等神經癥狀。血檢白細胞減少。
3.剖檢急性豬瘟主要呈現出血性敗血癥變化,在全身皮膚,黏膜、漿膜和實質器官都有大小不一出血斑點,淋巴結周邊出血。慢性豬瘟則在盲腸、結腸及回盲瓣處有“扣狀”潰瘍。
4.常可根據用藥情況,作診斷參考。如使用抗菌素和磺胺類藥物,未見治療效果,在當地又確實存在豬瘟時,應首先考慮豬瘟。
5.本病與豬丹毒、豬肺疫和豬副傷寒的區別。
(1)與豬丹毒區別:豬丹毒病勢急劇,體溫可升高達42℃~43℃,急性者皮膚發紅,指壓褪色。有的病豬在皮膚上出現紫紅色疹塊,稍高于周圍皮膚,且界限明顯,觸之有疼痛感。有的伴發皮膚壞死。
(2)與豬肺疫區別:急性豬肺疫常突然發生,咽喉呈炎性腫脹,
控制和消滅豬瘟必須堅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豬瘟免疫程序如下:
1.種豬免疫。每年注射疫苗二次或每胎次注射一次。劑量用疫苗標示劑量的3~4頭份。
2.仔豬免疫。有超前免疫和常規免疫兩種方法可循。前者在染疫豬場使用,即在仔豬出生后馬上注射豬瘟疫苗,并隔離1 h再吮吸初乳,由于豬的產程一般都在2~3 h,甚至更長時間,所以疫苗稀釋后要置于帶冰的保溫杯(桶)內,超前免疫的劑量經研究證明注射1頭份即可。常規免疫有二次免疫法,二次免疫法的首免在30日齡(不能提前,以防母源抗體的干擾),二免在60日齡,劑量用疫苗標示劑量的3~4頭份。
同時,還應加強飼養管理,做到養豬有圈,經常保持豬圈的環境衛生,定期進行消毒。
當發生豬瘟時,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立即向當地鄉鎮動物防疫組織或者縣(市、區)動物防疫監督機構上報疫情,由動物防疫機構劃定疫點、疫區,按“早、快、嚴、小”的原則,及時封鎖疫點疫區,隔離病豬,同時對病豬舍及污染的場所和用具等徹底消毒,對受威脅區的易感豬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在發病豬處理結束14日內,未再出現新的病例,經徹底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鎖。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