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龍
(云南省騰沖縣明光畜牧獸醫站,云南騰沖 679103)
牛口蹄疫免疫反應的救治
李世龍
(云南省騰沖縣明光畜牧獸醫站,云南騰沖 679103)
口蹄疫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規定的A類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傳染病。按照《動物防疫法》的要求, 國家對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治采取強制免疫措施。隨著牲畜口蹄疫疫苗強制免疫的進一步深入,牲畜免疫反應時常發生,若救治不及時或救治不當,往往導致牲畜死亡,免疫反應已嚴重制約著強制免疫工作的有效開展。筆者近年來共救治牛口蹄疫免疫反應25例,死亡2例,成功救治23例,現根據幾年來的救治情況簡述如下。
動物機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是抵抗疫病感染的重要防御措施,但機體對外源性抗原的免疫反應有時會伴隨不同程度的組織損害和機能紊亂,造成機體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不良反應。不良反應按照癥狀主要有以下臨床表現。
1.注射部位腫脹。牛主要表現為注射局部出現水腫,呈雞蛋大至十多厘米不等,輕微的一般7~10 d自行消失。
2.過敏反應。全身發軟,突然倒地,體溫下降,休克或呼吸加快,呼吸困難,焦躁不安,口角出現白沫、流涎,肌肉振顫,共濟失調,鼻腔出血,可視黏膜充血,水腫,瘤胃臌氣,腸鳴、腹瀉,頻繁排尿排糞,對各種刺激反應遲鈍等,甚至可能因搶救不及時或搶救不當導致死亡。筆者遇到最快的僅4 min即死亡。
3.應激反應。暈厥或應激性休克。
4.發病和死亡。病弱的動物由于應激反應可能導致原有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隱性感染的動物由于應激反應可能會導致加速發病。其根本原因是動物在注射疫苗時就處于非健康狀態或疫病潛伏期。這種情況在農村散養戶、未按免疫程序實施免疫的小規模養殖戶發生較多。
動物機體對疫苗的刺激可發生正常的和非正常的生理、病理反應,這些都是動物機體的生物學效應。因此,疫苗接種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佐劑因素。佐劑會引起全身性癥狀,引起或增強遲發型超敏反應,注射后引起動物嚴重的不良反應。
2.內毒素。口蹄疫疫苗中的內毒素主要來源于原材料,如犢牛血清、水和生產用具等,還有可能是細胞培養過程中受到細菌污染,細菌死亡后釋放內毒素,引起動物出現發熱。
3.異體蛋白。對動物機體而言的非自身蛋白,如病毒抗原、培養病毒的細胞碎片及各種可溶性蛋白、污染物、犢牛血清及水解乳蛋白等,這些異源蛋白都是構成動物發生過敏反應的過敏原。
1.接種部位、途徑、深度不正確,導致注射部位腫脹,吸收不全甚至影響正常生理機能。
2.接種部位及接種器具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徹底,導致注射部位炎性腫脹。
1.病弱動物、潛伏或隱性感染動物接種后,易發生不良反應或病情加重等。
2.動物的應急狀態:動物對體內外的一切有害刺激,如疼痛、感染、環境變化、高溫和寒冷等刺激都能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造成暈厥或應激性休克,甚至懷孕母畜流產。
3.飼養管理水平:飼養管理條件好的動物具有良好的抗應激能力,發生免疫不良反應的幾率會低;同時飼養管理好的動物健康狀態良好,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動物比例較少,可減少免疫不良反應的發生。
引起免疫不良反應的原因很復雜,有的可能是以上某一方面因素引起的,有的則是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根據不良反應發生的臨床癥狀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基本原則是抗過敏、強心、補液、糾酸及對癥治療。
1.注射部位腫脹。對腫脹部位熱敷。如果在屠宰時發現局部無菌性肉芽腫的組織應將其剔除。
2.發熱。動物呈現一過性發熱現象,一般1~3 h后癥狀自行消失,如果發熱表現嚴重,需用退熱藥物及時治療。肌肉注射安乃近30 ml、地塞米松磷酸鈉30 mg(孕畜不用)、撲爾敏10 ml。
3.過敏反應。出現過敏反應,特別是速發型過敏反應,應立即用抗過敏藥物治療:迅速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5 mg,視病情緩解程度,20 min后可再重復注射一次;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30 mg(孕畜不用)。同時用10%葡萄糖1 000 ml,加入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0 ml;10%葡萄糖500 ml,加入10%維生素C注射液5 g;10%葡萄糖500 ml,加入10%樟腦注射液20 ml;10%葡萄糖1 000 ml,加入復方甘草酸銨注射液40 ml靜脈滴注,以解痙、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和減輕皮膚與黏膜的炎癥反應。體溫低于36.5℃的患牛,除用上述藥物外,另加乙酰輔酶A1 000單位、ATP(三磷酸腺苷)200 mg、肌苷2 g、25%葡萄糖2 000 ml靜脈點滴注射。待牛蘇醒、脈律恢復后,仍有食欲減退或不食時,用5%葡萄糖鹽水2 000 ml,加入維生素C注射液5 g、維生素B6注射液1 g、維生素B1注射液500 mg及5%碳酸氫鈉注射液500 ml靜脈滴注,連續3日,每日一次。若出現下痢則加5%葡萄糖鹽水500 ml加入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80萬單位;出現出血癥狀(便血或鼻腔出血)則加10%葡萄糖500 ml加入維生素K1注射液100 mg。(以上均為成年牛用量,未成年牛酌減)。
為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和減輕不良反應的癥狀,最大限度減少不良反應帶來的經濟損失,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從冰箱中取出的疫苗應恢復到室溫后再進行免疫接種。
2.在注射疫苗前仔細閱讀說明書和認真調查健康狀況,病弱動物、妊娠母畜、幼畜不注射,待機體恢復或生產后補免。
3.在大范圍免疫前,應先小范圍免疫,確定沒有出現大范圍不良反應時,再擴大使用范圍。如果出現較大范圍的不良反應,建議首先及時與疫苗生產廠家聯系查找原因,然后根據原因采取相應措施。
4.做好免疫動物的保定,避免野蠻注射,盡量減少對免疫動物的驚擾和刺激,從而減少應激反應。
5.在注射前準備好抗過敏藥物,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時及時進行救治。
6.預防接種時最好安排在氣候適宜的季節,如在炎熱季節,應選在清晨或者傍晚進行接種,同時加強動物的飼養管理,提高健康水平。接種后要詳細觀察有無異常變化,投喂富含維生素的草料。
7.暴發其他傳染病時不要使用口蹄疫疫苗免疫。
8.加強科研,提高疫苗質量,從生產環節控制免疫不良反應的發生。
在筆者救治的25例中,1例因反應急速僅只來得及注射鹽酸腎上腺素5 mg無效死亡,1例因產后僅10 d即注射疫苗導致不良反應呈現嚴重瘤胃鼓氣伴發子宮內出血救治無效死亡外,其他23例經及時救治逐步好轉,病程最長的達8天,救治有效率為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