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群
(鎮江市實驗高級中學 江蘇 鎮江 212003)
課改的新教材已經使用了好幾年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蘇教版新教材比較于人教版和以往教材,有一個形式上很大區別就是欄目設置名稱眾多。起初筆者也不以為然,以為是換湯之舉,無非是區別起見。但實踐之中,逐步感覺欄目功能的開發對于教學策略改進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仔細品讀欄目的名稱和內容,可以感受到編輯者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感受到新課改擔當起素質教育賦予的責任所在。就蘇教版化學必修教材中的欄目設置及其功能開發,筆者談一些自己的思考。
新教材以十個欄目設置支撐起整個必修教材的全部,佐之以一定的視頻、作業、總結,形成了必修內容的整體。這十個欄目主要是: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問題解決、信息提示、拓展視野、資料卡、交流討論、化學史話、整理與歸納、回顧與總結。當然還有一些諸如“你知道嗎?”等鋪墊式標題和僅出現一次的“調查研究”欄目。這些欄目的設置首先是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和認知規律,符合建構主義理念。有著明顯的引領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從表象走向實質,從零碎走向系統的傾向。其二是適應知識點的層次性展示,既為必修知識的常識性掌握創造了直接的載體,也為后面的選修系統化深入拓展提供了堅強的框架式支撐。其三是有利于發揮師生雙主體的作用,為教師把握教學內容的詳略提供依據,更為學生自學提供一扇可以開啟的門。勿用置疑,目前務個版本的教材都比較突出地適應學生自學的需要。同時欄目的設置也有利于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習的社會化功能。其四必修教材讓所有學生特別是不選修化學的學生能夠開拓視野,感受到化學貼近社會生活,貼近高新科技,有著美好的未來。如果說選修是一幅寫真集,那么必修就是一幅寫意畫,而其各個欄目就是那幅畫上濃淡自如勾勒山水的墨跡。
“信息提示”、“資料卡”都是直接提供現成資料給學習者,基本上屬于灌輸式學習,當然這兩者也有區別。“資料卡”的內容基本上屬于識記范圍,主要是一些化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也適時地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學習工具。“信息提示”則主要為學生深化相關內容,及時提供一個通達的橋梁。從知識的層面上看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甚至起到點題的作用,有利于學習者的自學和合作學習。
“整理與歸納”、“回顧與總結”都屬于知識點整理,前者延續了過去教材對于知識系統的梳理歸檔,并通過適度訓練進一步固化,適合于學生預習復習。而后者則主要是羅列知識點為主,為學生復習時提供條理式快速瀏覽型知識回顧,識記熟悉的功能非常突出。
“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有一定相近的功能。前者主要是演示實驗的內容,以做為主,后者通過觀察實驗,教師有意識地啟發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觀察方式和思維習慣,以悟為主。前者從實驗內容和環境條件看是比較簡單或者說專業要求不高,便于學生親自動手,屬于“實踐型”活動。后者則以教師操作為主,學生適當作助手,有些內容可以直接組織觀看視頻,屬于“思維型”內容。“活動與探究”既然用探究來命名,就是要求教學中一是要組織學生參與或者分組操作。二是要依據科學探究的方式進行,即從假想→制定方案→實驗過程→實驗分析→初步結論→研討結果的程序來完成。三是一些已經定論的實驗,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答案,而不能敲邊鼓,不得要領。這個欄目的完成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適度組織學習小組,適當的內容適當的形式,該演示的演示,該視頻的視頻,該討論的討論。當然方式的選擇不是越新越好,切忌花架子弄龍燈,圖一時熱鬧,一切以學生的掌握為準,以時間效益最大化為準。
“問題解決”是以鞏固為主的訓練欄目。其內容涉及到較復雜的化學方程式書寫、演示實驗現象分析、元素化合物包括有機物性質規律深入闡述等等,幾乎涵蓋了整個必修化學較深層次的概念、規律的推衍歸納。是學習能力在中等以上學生必須把握的,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把手。
“交流與討論”涉及的知識難度要求不大。主要功能是啟發學生舊有的知識,或者是對一些現有知識的應用。如果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來看,此欄目的功能發揮是任重道遠的,但從目前教材的實驗來看,此點幾乎難以感覺到。
“拓展視野”是能夠體現化學專業特征的欄目。其中涉及到的內容比較豐富,同時思維品質的培養方面也有所體驗,特別有利于必修與選修之間的知識銜接。大部分內容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讓化學教師和對化學學有余力者,能夠初步感受學科的生活化、科普化、生產化的天然魅力。
“調查研究”在最新的必修教材中只出現一次,內容涉及到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光化學污染、氮氧化物對臭氧層的影響,并要求以篇小論文的形式交流完成。這個形式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足也很明顯。欄目過于孤單,兩本必修教材只出現一次,何況類似可以調查研究的內容是很多的,如生活中的氧化鋁、漂白粉與凈水等等。此內容完全可以歸入“交流與討論”或者“拓展視野”。當然這欄目明顯地帶有研究性學習的色彩,作者的意圖可能是有這方面的連接吧。
從蘇教版的必修教材看,筆者建議一些內容的欄目可以適度調整。
①過氧化鈉的知識放在“資料卡”中不妥。要么直接放在選修內容中,要么放在必修的“拓展視野”中。“資料卡”的功能很寬范,但是實際教學中給人以“矮化”之感覺。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也有類似情況。
②Fe3+的檢驗、NOx的性質放在“信息提示”中,可否考慮適當更改。Fe3+的檢驗是鐵內容的重要部分,而且教材也以一定的篇幅組織進行“活動與探究”,因此其檢驗方式應該以正式結論形式放在活動之中,而不必游離其外。第四專題第二單元的“信息提示”中介紹了NO2、NO的主要物理性質與醫學作用,后面接著又介紹了氮氧化物對酸雨、光化學煙霧的影響。這個內容是聯系生活生產的,是很重要的環保理念,建議將其合二為一。
③原子模型的演變置于“交流與討論”中,篇幅太長了,其實際意義未必能如作者初衷。這部分內容說多了,學生發懵不理解,說少了又有不敬前人之嫌,其實初中化學對此已經說明詳盡,因此建議壓縮其內容,并放在“化學史話”中。
④氯氣的實驗室制法是高一新生學習化學比較早接觸到的物質制備方法,放在“化學史話”欄目,有形同兒戲之嫌。至少應當放在“信息提示”或者“觀察與思考”之中。必修部分物質的實驗室制法畢竟比較少的,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必修2最后“資料卡”中“熔融氯化鈉與氯化鈉水溶液的電解”可否把第二專題有相關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內容并入一起,全部置于后面。
⑤建議在“化學史話”欄目中增添一些中國古代化學的成果,如曾經高考過的“地康法”制氯氣、青銅的冶煉、陶瓷發展史等等,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民族自豪感。
化學必修教材的欄目為我們指出了一個正確的教學方向,其功能的開發,其名目的整合,還有許多工作可以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