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嶺嶺,趙克讓,李 有
(1.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2.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人們懷念過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向往回歸自然,遠離城市的喧囂。但是社會發展到現在,人們已經離不開城市。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集中體現,也是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是國家經濟的增長點。城市建設的本身不可能自發地朝著可持續的方向健康有序地發展,只有借助外部力量指引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這外部力量是一種思想、一種共識,它既要符合城市發展的實際需要,又要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心理要求。既然擯棄城市,回歸自然不可能,為什么我們不能將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自然化、生態化。國際上將這種自然化、生態化的城市稱為“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在城市生態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人居環境模式,由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1981年首次提出的,雖然是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學說,生態城市的歷史淵源卻很久遠。早在3000年前,中國人就已形成了一套人類生態理念體系,“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而在古代歐洲城鎮和美國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也能看到生態城市的雛形。
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徘徊和停滯之后,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緊跟國際發展的趨勢,自80年代初以來得到了迅猛復興和發展,至1990年己經形成了一套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為指導的建設理論與方法體系。我國的不少城市已提出要建設生態城市的設想,并積極采取步驟加以實施。如長沙提出要建設生態經濟市,江西提出要建設生態經濟區,云南提出要建綠色經濟省,上海、大連、株洲等要建設生態城市。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已成為當今中國城市發展的主流,并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生態城市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與人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結構。
簡單地說,生態城市的含義就是指生態上健康的城市。它是技術和自然充分融合,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這里的“生態”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協調,二是人與社會環境的相互協調。
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比較,主要有以下幾大特點:
(1)和諧性。生態城市的和諧性,不僅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與人共生、人回歸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與人的關系上。
(2)高效性。生態城市能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廢棄物循環再生,使各行業、各部門之間共生關系得以協調。
(3)可持續性。生態城市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的。同時兼顧不同時間、空間,合理配置資源。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保證其健康、持續、協調的發展。
(4)整體性。生態城市不是單純追求環境的優美或自身的繁榮,而是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更注重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在整體協調的秩序下尋求發展。
(5)區域性。生態城市作為城鄉統一體,其本身即為一區域概念,是建立于區域平衡基礎之上的。而城市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協調的生態城市。
3.1.1 生態系統遭破壞
城市的擴大造成了自然生態環境絕對面積的減少,導致生態系統失衡。如人們在風景區內大規模無規劃地建設游樂設施,既破壞了自然景觀,又破壞了自然環境;在城市里片面追求高容積率,盲目修建高樓大廈,濫用玻璃幕墻,造成“熱島效應”和“光污染”;大量使用空調設備,不僅消耗能源,造成大氣污染,也使得人與自然疏遠。
3.1.2 環境惡化使得人們生活質量下降
現代城市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污染。廢水、廢氣、不可回收廢棄物及噪音等給人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許多城市的飲用水由于受到工業廢水污染而導致水質破壞,無法飲用;一些工業城市的酸雨使得建筑物遭到嚴重破壞,我國北方許多城市每年都遭到沙塵暴的襲擊;這一切使得人們日益為自己的生存環境擔憂。
3.1.3 自然資源的浪費
城市的不斷膨脹導致自然資源的不斷消耗和浪費。人均耕地不斷減少,城市綠化用地被擠占,土地破壞性開發使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盲目開采地下水使得地表下沉,建筑物安全隱患加劇。
生態城市的建設是為了保護生態平衡,維護自然環境,但現在生態城市建設的試點,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不消除認識和建設方面的一些誤區,生態城市建設必然受到挫折,甚至有可能影響城市的正常建設和發展。筆者認為,這些誤區主要表現為:
(1)誤認為“花園城市”就是生態城市。這種綠化一般不能保證草皮的生態功能,還會使本地植物的生長空間受到影響,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本地環境質量。
(2)不能使城市內部資源再生的,不能稱作“生態城市”。現在,不發達地區往往成為發達地區的“垃圾站”和資源供應地,使不發達地區不僅經濟不發達,更成為環境破壞最嚴重的地區。環境保護較好,而把城市內部資源再生排除在外的地區,絕不意味著它們已建成了“生態城市”。
(3)綠化設計與綠色設計混為一體。“綠地”或“綠化”設計是城市規劃設計中一個重要分支內容,但傳統的“綠地”往往只是注重面積指標和服務半徑,使“綠地”常常只能處于交通和建設規劃后,填空插縫的消極地位,因而不能在生態意義上起積極的作用。而綠色設計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設計領域內的一種戰術回應,其含義遠較“綠化”更廣泛和深刻,它更多地與生態系統、大地景觀、整體和諧、集約高效等概念相聯系。
城市是人類聚居的主要載體之一,是人類經濟、政治和精神活動的中心。城市既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場所,又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基地。因此,生態城市建設首先應確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應將城市生態協同置于生物圈內,將城市人類對生物圈的沖擊限制在其承受范圍內,應以人為本樹立正確的城市發展價值觀,建立有利于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和文化道德意識。
(1)應讓人們從思想上認識到創建生態城市的重要性。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為建立生態城市盡責、盡力,這是一種自覺參與的事情,市民的參與將會改變一切。
(2)如果沒有強大的執行力量去貫徹所制定的有關政策措施,是無法保證生態城市建設的進行。生態城市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如工業、能源、交通、建筑、綠化、通訊、文教、環保、醫療、宣傳等。要將這些方面都納入生態城市建設的軌道上來,沒有一個專門負責生態城市建設的統一的職能部門是不行的。
(3)要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實現宏觀調控。在此之前,首先要組建一支專門負責生態城市建設的科研隊伍,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這些涉及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建筑學、城市規劃學等領域,需要各學科專家之間相互交流,互為補充,構建出和諧、高效的城市生態關系,為城市的定位、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制定科學的策略。
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應以城市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研究對象,進行城市生態調查,了解城市的生態特征、生態過程、生態問題和生態趨勢,認識城市環境的生態潛力和制約因素,以及城市中人類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對城市“生態和諧度”作出正確合理的評價。
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當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應根據城市的規劃理性地進行宏觀調控,運用生態學原理改造人居環境。譬如,保護或修復溪流、江河、岸線、濕地及泉水;建立城市果園、溫室、屋頂花園,將鄉村引入城市,讓農業地區發展成為城市的大門;給予自然生物若干片環繞城市的自然棲息地(綠帶而非郊區),或者城市內的自然生物棲息地(在公園內或沿著修復的小溪和濱水岸線),確保自然生物與城市的共生。
同時,人類又具有社會性,在城市建設中也不應忽視鄰近區域或是相互關聯區域的建設,包括保護中等密度的鄰里建設并使其中心更具活力;收縮低密度的鄰里區域,把開發集中在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若干郊區中心,停止遠離郊區中心的開發等等。同時,高層建筑、高密度的商業區固然有其負面影響,但是適當的高度和密度,可以節約大量土地,有利于節能、無污染或低污染的步行、自行車或公交出行方式的推廣。另外,建造多層次的溫室、屋頂花園、步行林蔭路、設置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和令人愉悅的公共設施,將各種生物要素伸入和穿過城市,使得城市景觀充滿自然之趣,以滿足人們視覺上和心理上的需求。
最后,以城市規劃為依據,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措施和方法,即建立法律條令保證生態城市的順利進行。建立適應生態城市建設的法規綜合體系,使生態城市的建設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證其戰略、政策和措施順利實施的有效途徑,這樣生態城市建設得到法律保證,有法可依,對不符合生態城市建設的行為就可采取必要的行政、經濟甚至法律手段,保證計劃的順利實施。
生態城市建設是今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它是城市發展的未來,人類將為之付出努力。目前,人類不僅要改造自然,也要改造自身,而生態城市 建設將創造一個舒適、寧靜的人類居住環境。
[1]張京詳.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英)尼格爾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規劃理論的流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4]陳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1998(2):11-15
[5]孫施文.規劃的本質意義及其困境[J].城市規劃匯刊,199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