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福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江蘇 無錫 214174)
狹義的“研究”就是把研究理解為專業人員所從事的科研活動,是一種學術性研究。這種理解認為研究具有很高的準入性,有嚴格的程序和標準。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在“有效教學”一書中對“研究”一詞進行了闡述,“研究是一種態度,教師即研究者,教學即研究”,“研究”其實就是與日常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一般性探究、鉆研、反思行為等。
“教育研究不應該是專業人員專有的領域,它沒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實際上,研究不是一個領域,而是一種態度”[1]。那么如何讓我們的教學不但教得有效,而且教得有意思呢,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很好的建議: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研究,才能讓教學變得更有意思。那么,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研究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如何深入地研究才會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呢?本文從高中化學課堂實際出發談如何研究教材、研究學情,從而優化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教學。
教師從事的教學研究和其他研究一樣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但不存在一套專門適合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方法,許多人倡導行動研究方法,它的貢獻在于突出了中小學教師從事的教學研究的某些重要特征,如強調研究結果直接用于實踐,把研究與日常教學行為緊密結合起來等。正如博格(M.Borg)所說的,行動研究其實是“實踐者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育實踐問題”。劉良華在綜述了各種相關定義后也認為,“行動研究的程序并不神秘,甚至可以說行動研究沒有自己的程序,因為它與一般科學研究基本保持了一致的邏輯程序”[2]。
一般來說,從事一項教育教學研究,需要經過發現問題、分析與選擇問題、制定研究方案、實施研究方案和收集數據、解決和回答問題這幾個步驟。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的教學研究問題在性質和范圍上都存在著許多差異,所以這套研究步驟和方法在不同的教學研究中會有不同的表現。筆者通過以下幾個課例和老師們一起探討如何樹立研究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的。
首先我們要基于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理念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材上呈現的教學內容,研究教材編寫的意圖是什么,本節內容在本專題中作用是什么,甚至還要求教師熟悉高中化學學科的整體知識網絡以及高考要求,只有這樣,你才能針對性地去設計教學內容以及相關內容的處理方式,才能更好地體現出教材的教育價值。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容易忽視對教材設計意圖的深入研究,僅僅停留在對教材知識點熟悉的層面上,這樣設計的課往往顯得較為膚淺、蒼白。要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理解教材與熟悉教材是有很大的差別的。熟悉教材是淺層次的、表面化的,即有哪些知識點,重點、難點是什么等等;而理解教材是深層次的,更側重于功能化,即要理解教材設計這些內容其預期的功能是什么。研究教材不僅僅是理解教材的價值,更要合理處理教材。
【案例1】氯氣的生產原理
蘇教版必修一,專題2“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編者在第一單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把“氯氣的生產原理”放在“氯氣的性質”之前安排學習,編者的意圖是“以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為前提,緊扣海水資源這一線索,引出氯、溴、碘單質及其化合物。在介紹鹵素單質的制備時,注重從工業生產實際出發,體現化學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廣泛這一學科特點,突出學好化學能很好地服務于社會生活這一學習目標”,而筆者認為“氯氣的生產原理”中涉及電解、氯氣的檢驗和尾氣處理等知識,對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說缺乏知識基礎,可以先學完氯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再學習本環節內容,這樣處理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你肯定看過工地上的腳手架。工人們正是憑借它,平穩有序地完成一系列高空作業的工作。其實,教學也就是給學生提供“腳手架”(scaffolding)的過程,這個腳手架,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給他們提供了具有一定認知難度的學習項目,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學習新內容,并內化為自己新的經驗。搭建腳手架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一個很好的比喻。建構主義教學強調自上而下地進行教學,自上而下意味著學生首先從復雜的問題入手,然后在教師的幫助下找到或發現所需要的子任務,進而學到相關的基本技能。在自上而下的加工中,學生遇到的問題是完整的、復雜的、真實的。在課程的開始階段,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結構框架,然后逐漸將責任轉移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進行活動。
研究學情,就是研究學生已經有了哪些知識基礎、已經具備了怎樣的認識水平,本節課設計給學生搭怎樣的“腳手架”,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能促進學生有哪些方面的發展,等等。搭“腳手架”其實就是研究教學設計,研究新授課的引入、如何進行問題設計、如何開展實驗活動等等。我們在研究學情時,設計問題要體現出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問題之間不應該是孤立的,應該有遞進性、層次性,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容量,有思考的價值。
【案例2】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必修一(蘇教版)專題1第二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本專題從編寫的順序看,首先,引導學生用化學的眼光去認識客觀世界中豐富多彩的物質,然后告訴學生研究物質的常見實驗方法,最后從人們對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原子的認識,讓學生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習慣,領悟科學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一般規律。“物質的分離與提純”這一節的編排意圖是通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物質分離方法,討論粗鹽的提純和硝酸鉀的提純,接著介紹新的物質分離方法——萃取、分液,最后又討論已學過的物質分離方法——蒸餾。這樣的編寫的意圖很大程度上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但筆者認為,“物質的分離與提純”這一節的編排相對零亂,且從學情分析來看,設計討論的問題起點也較高,讓學生一開始設計綜合實驗方案提純粗鹽,教師授課時顯得較為被動。本節中萃取分離方法是難點,應將重點放在萃取實驗的操作和選擇萃取的依據上。最后再回到教材中的討論題中,讓課堂學習氣氛達到高潮。
又如,在高中化學概念的教學中,需要研究學生的前科學概念和原有認識[3],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密切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概念的形成與建構之中,并在這個知識基礎上設計問題和認知沖突,讓學生主動對新的概念原理進行構建,從而達到對概念原理的理解。如在建立電離、離子反應、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等概念時,教師要讓學生從熟悉的現象或事實中發現新問題,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建立認識。概念的教學要走出定義中心的局限,更多體現建構性、過程性,關注學生已有經驗和個人概念的轉變。
【案例3】鹽類的水解教學流程
1.研究學情,關注已有認識提出問題
(1)學生對物質的分類已有認識;
(2)學生已學習了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3)學生對溶液的酸堿性本質及其表示方法已經掌握。
2.開展活動,建立概念
(1)設計問題情境
【問題1】你知道醋酸溶液為什么呈酸性嗎?氨水為什么又呈堿性呢?純水為什么呈中性?水溶液呈酸堿性的本質取決于什么?
【問題2】那么鹽溶液的酸堿性情況怎么樣呢?是不是鹽溶液一定呈中性?如果不是,請舉例說明。
(2)小組討論,建立鹽類水解的概念
組織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釋碳酸鈉溶液呈堿性的原因,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分組討論,從而初步建立鹽類水解的概念。
(3)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總結規律
學生分析幾種鹽和水的電離之間的關系,認識鹽水解的實質,理解水溶液的酸堿性,并運用歸納法總結出幾類鹽水解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教師接著運用演繹法,采用實例訓練書寫水解的離子方程式,以達到落實知識、技能和發展思維能力等目的。
本節課通過從已有知識中尋找新知識的生長點,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并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猜想與假設,并通過實驗與小組討論,探究鹽類水解的本質,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設計切實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
對教師來說,從事教育教學研究,不存在“能不能”和“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教師如何看待自己工作和自身發展的態度問題。從事教學研究對教師個人成長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對學生來說也將受益終生。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研究過程,要使教學教得更好、更有意思,教師沒有任何理由不從事教學研究。希望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有這樣一個清晰的認識:“教學即研究”、“教師即研究者”。
[1] Santa,C.M.&Santa,J.L.Teacher as Researcher[J].Journal of Behavior,1995,27(3)
[2] 劉良華.校本行動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 肖蔚.實施觀念建構教學,關注學生認識發展[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