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秀梅
(江蘇省豐縣中學 江蘇 豐縣 221700)
2011年5月,為了了解高中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在江蘇省豐縣中學高一、高二年級發放1000份學習情況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83份。問卷統計結果如下:
1.8 9.6%的學生認為存在學習壓力,其中67.7%的學生認為不能有效調節,22.5%的同學表示壓力過大甚至經常在課堂上因此分心,9.82%的同學表示影響到睡眠質量和精神狀態。
2.超過半數的學生反映影響學業最大的因素是情緒,6.5%的同學認為學習時很快樂,92.7%的同學認為學習不是最感興趣的事,47.5%的同學認為靠環境的影響和考試的壓力才能維持學習活動。
結果顯示存在厭學情緒的同學比例達到19.5%,這是一個令老師和家長觸目驚心的數字。厭學是指學生在主觀上對學校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和冷漠態度,并在客觀上明顯表現出來的行為。高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普遍產生學習焦慮、考試恐懼、心情煩躁等情緒;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習動機水平偏低,學習漫無目的,缺乏主動性。這直接導致中學生普遍存在厭學心理,這種心理使學生輕者對學習持消極態度,重者對學習厭惡、反感、恐懼,在學習過程中很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甚至會危及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一詞的定義(1989)很明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說,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因此,學科教學時充分了解學生厭學心理,采取相應策略使其健康成長而成為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人才,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的。
2011年9月份,我又針對性地設計高一高二學生化學學習行為的問卷調查。從問卷結果來看,影響學生化學學習情緒甚至產生抵觸情緒的原因如下:
1.初三化學學習時存在的不愉快的學習體驗:酸堿鹽內容中化學反應的機械記憶——枯燥、費勁、記不住、不會用;對實驗課期望值很高,但是做實驗時沒有獨立性,甚至沒機會進實驗室;做實驗探究題時思維不夠開闊,摸不著頭腦;做計算題時沒有思路,不知如何下手。
2.高一物質的量的學習,抽象、遠離實際,不理解、不會用;物質提純與檢驗學習時中根本不具備典型物質的相關知識,在利用多種特性、選擇實驗方法時只憑老師講解,很被動;專題二、三、四元素化合物知識量大,物質的性質和化學方程式記不住。
3.高中學習生活適應性不良。在初三學習的過程中,一直籠罩在重點高中的升學壓力下,好不容易結束考試進入高中,卻發現學習壓力更大:高中集中了各初中的佼佼者,大家各有特長!高中知識深度、廣度都比初中高出許多,作業量大得勉強應付,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去消化和解決問題。學習目標不明朗,學習方法不科學,努力向前趕,卻沒有足夠的信心脫穎而出,消極情緒逐漸積累。再加上對同學和老師的了解很少,缺乏溝通的技巧和信心,不容易借助外界的幫助化解不良情緒。
長期的消極情緒轉化為厭學情緒。在多重壓力的共同作用下,心理尚不夠成熟的中學生不可能都把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內驅力,更不可能把學習過程中的必然挫折進行理性分析、正確歸因。相反,一次考試失利、老師的批評、家長一句責備都可能誘發厭學心理。
充分了解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的厭學情緒的產生、發展,結合高中化學的學科特征,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消極情緒,使學生變厭學為樂學,不僅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更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在推動化學發展的道路上,有很多著名的化學家,他們或者為人類的進步耗盡了畢生的精力;或者在某一領域堅持不懈,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或者呈現出來優異的科學品德,在人類的思想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侯德榜、維勒、李比希、中國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團隊,在學習相關內容時,適時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感受科學家敬業、繼承、創新的精神和不怕困難、不怕吃苦、堅持不懈的優良品質。給學生的學習樹立榜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與生活、科技、化工的密切聯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而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身邊處處可見到化學知識,這是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思維的最好契機。依托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課堂切入點、化學學習研究的歸宿來培養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體會化學的實用性,是引導學生走進化學世界的最佳途徑。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特色,實驗帶給學生的是直觀的視覺刺激、新奇的感官體驗,在實驗中觀察、思考、假想、驗證,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過程,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人翁意識。因此,化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課本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還要盡可能創造條件增加一些探究實驗和效果明顯、可操作性強的演示實驗,增加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在趣味學習的過程中滲透科學分析的方法指導,加強親身體驗的積極感受
大多數學生在化學學習上存在消極情緒的同學認為,自己不知道該怎樣學習化學,總覺得化學知識瑣碎、繁雜,學不好、記不牢,越學越吃力。因此,學法指導顯得尤為重要,而在高中化學內容上分類指導,更具有針對性。物質的量等基本概念的使用范圍,變式訓練中歸納總結;實驗教學中注重方法選擇的原理、依據及與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聯系;化學方程式學習中按照反應類型歸類指導,聯系發生復分解反應的常見物質及基本條件,氧化還原反應的常見情況等。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適時引領學生總結、感悟、反思,由學生感受不同知識的靈活學法,定會激發他們的勇氣和信心,強化積極的心態。
另外,在課堂上注重分層教學,注意問題設計的梯度性,讓全體同學都積極參與、學有所得,課堂不是少數優等生的課堂,而是全體同學發揮的舞臺;作業分類布置,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提高的成就感。積極的學習體驗、一次次的正強化會逐漸轉化為樂觀、自信的品質,內化為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的過程。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社會群體的組織者和教育者是否重視激發,培養和發揮其成員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學習上所產生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只有使那些厭學的學生充滿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使其嚴于律己、勤奮學習,推動其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師生情感的融洽,不僅能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而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誠地關心愛護和尊重學生,充分挖掘其閃光點給予鼓勵和表揚,不僅能使同學們專心致志地聽課,更能使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加倍的努力對待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性循環。
尤其在高一階段的學生剛剛開始對化學學科的學習,還沒有失去信心和新鮮感,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高一時機,及時消除化學學習的厭學情緒。通過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加強學法指導,形成良性循環,以達到學習的最佳效果,并且帶動其它學科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