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裕
(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 江蘇 蘇州 215006)
隨著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深入,學生的學習從掌握知識向學會學習、學會應用知識、進行問題探究轉變,高考從主要考查知識向考查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觀念并重轉變。學生某方面的化學知識是在不同時期、逐步學得的,缺乏整體性、有序性,“輸入”后不能有效“輸出”。怎樣改變化學復習中滿堂灌、炒冷飯等乏味、低效的做法,我們采用課題研究的方法進行復習,因設計的課題比較小,我們稱之為“微課題”。通過“微課題”研究式的復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復習,帶動多方面知識融合,學生在研究中把握過程、應用方法、序化知識、強化技能,形成化學的基本觀念,增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課題的內容要突出化學的核心知識。以化學的基本觀念為主導,以子課題構起主干,來體現化學的方法、原理和規律,使重點知識在探究中不斷得到發現、聯系、應用、強化。如推寫新的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要根據反應的規律(如復分解反應規律、氧化還原規律、有機官能團反應規律)、原理(質量守恒、能量守恒、平衡移動等)進行。
課題的特點是具有可研究性。這就要求既不是簡單的重復,也不是簡單的歸納,而是要有新角度、新內容、新方法,要突出解決問題的基本規則、程序。選擇有橫向聯系的問題;選擇對比性強的問題,選擇有開放性的問題,要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課題的大小要適中。課題太大,前后間隔時間長,整體感就差;課題太小,課堂密度小,效率低。最好是一個課題上一節課或兩節課。
課題的來源可以有三個方面,一是《考試說明》中的要點問題,如根據“能綜合運用化學知識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確定《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研究》;根據“能設計合理路線合成簡單有機化合物”,確定《有機物合成路線的研究》;二是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提出,如 《三酸的比較》、《推寫化學方程式的方法》,《化學中的洗滌問題》;三是學生根據學習中的難點提出,如針對化學計算薄弱的問題,設計《定量角度看化學》,根據解簡答題比較差,設計《簡答題的特點及破解策略》。
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在研究中落實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觀念,使好、中、差的學生都能參與,都能提高。
課題的給出時間,最好是上節課末尾,或是幾天前甚至一周前,以便于學生收集資料、分析整理、準備實驗等。
課題研究的實施有如下流程:“給出課題,說明要求→學生討論、交流、展示→歸納呈現一級子課題→補充完善→學生討論、操作、舉例→歸納呈現二級子課題→補充完善→例題反饋練習”。
在“給出課題,說明要求”時,說明完成該課題的時間要求,是一節課完成還是兩節課完成;說明內容要求時,引導學生認識課題的特征,如實驗型課題主要從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需要什么儀器和用品、結果怎么樣等入手;研究物質時,從組成、結構、性質、制法、用途等方面入手,尋找共同性、差異性。
在“學生討論、交流、展示”中,一方面要注意選擇正確的意見,改正不準確、不正確的意見,完善欠缺的想法、做法,另一方面要對積極參與討論、交流的同學充分肯定,引導督促其他同學參與其中。
在“歸納呈現一級子課題”時,要注意選擇有獨立性和全覆蓋性的標題,注意充分呈現不同的意見并且做出評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全面的,什么是錯誤的,如在《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研究》時,有同學提出以“探究型實驗、驗證型實驗、開放型實驗”為一級子課題,經分析,其中有重復的部分,被否定,最終的子課題是“分離提純型實驗、鑒別檢驗型實驗、制備物質型實驗、性質比較型實驗、定量測定型實驗”。
在“補充完善”中,教師通過提示、啟發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完善,幫助他們發現思維中的缺陷,或直接呈現學生未見過的相關問題,讓學生通過問題解決完善對有關問題的認識,或直接進行補充。如在《三酸的比較》中,有同學根據濃硝酸與銅反應的產物中有NO2,提出實驗室用濃硝酸制取NO2,我提出濃硝酸的質量分數一般為63%,那么從水溶液里出來的NO2中會含有NO嗎?從而說明實驗制取NO2應該在無水條件下進行才合理。
在“學生討論、操作、舉例”中,讓學生將二級子課題與具體實例聯系起來,說、寫、操作等緊密結合,充分展示暴露學生的思維、操作及學習成果,從中判斷學生對問題的把握及學習策略、學習態度。如在研究《加入物的作用》時,許多同學對一種物質同時起多種作用不適應,究其原因,是不能全面分析化學方程式。為了給更多同學機會,可限定每人回答兩條,在無其他人回答的情況下,已經回答過的人還可以繼續補充。
在“例題反饋練習”中,主要呈現教師準備的典型問題,教師準備的典型例題,通過投影等方法能快速呈現,如有機合成中各種形式新信息的應用,只有預先準備好才能及時呈現。特殊情況下,也可介紹學生選擇的題目,或根據課題中生成的新內容,現編題目進行練習。
師:今天我們共同研究有關洗滌的問題,確定什么樣的課題呢?
生:物質的洗滌。
生:應當包括儀器的洗滌,叫“化學實驗中的洗滌”。
生:化工生產中也有洗滌的問題。
師:我們的課題就叫《化學中的洗滌》,其中主要研究洗滌的哪些問題呢?
生:研究固體、液體、氣體的洗滌。
生:要研究洗滌的目的和方法。
生:要研究用什么洗滌劑洗滌。
生:要研究洗滌效果的檢驗。
生:要研究洗滌中發生的化學反應。
師:不是所有的洗滌都發生化學反應,遇到發生化學反應的我們再寫反應方程式。研究固體、液體、氣體的洗滌時,都有目的、操作、儀器、洗滌劑及洗滌效果等問題,所以我們就把這些作為子課題進行研究。
板書:化學中的洗滌問題
一、洗滌的目的
師:舉例說明洗滌的目的。
生:使定量實驗結果準確,如需要通入空氣而不需要CO2時,用NaOH溶液洗去,像測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含量時,通過測定它們與酸反應產生的CO2的質量進行計算,用空氣排出產生的CO2。
生: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時,洗滌溶解用到的燒杯、玻璃棒。
生:制取物質時通過洗滌得到純凈物、如制取氯氣時除去HCl。
師:用什么方法制Cl2時有HCl雜質?
生:實驗室用濃鹽酸和MnO2反應制Cl2。一切用濃鹽酸反應制得的Cl2。
生:實驗室制乙酸乙酯時,用飽和碳酸鈉溶液洗滌產品。
生:防止雜質干擾對某物質的檢驗,如檢驗SO2中混有的CO2,要洗滌除去SO2。
師:我們對排放到環境中的廢氣、廢渣要進行洗滌、吸收等處理,除去其中的有害物質,洗滌廢渣除去可溶重金屬離子如Ba2+、Cr3+,用NaOH溶液洗滌、吸收實驗室制取 SO2、Cl2等的尾氣。
板書:二、怎樣進行洗滌
師:怎樣洗滌沉淀,請同學進行實驗操作展示。
學生操作:洗滌沉淀并簡述步驟。(注意加水浸沒沉淀)
師:能否進行攪拌?為什么?
學生操作:選擇分液漏斗,進行用飽和碳酸鈉溶液洗滌乙酸乙酯的操作。(注意振蕩及分層后分液)
學生操作:洗滌滴定管并簡述要點。(橫放轉動)
學生操作:組裝氣體的洗滌裝置,簡述要點。(進氣導管長、出氣導管短)
教師補充:洗滌氣體中的多種雜質時,要注意洗滌的順序,一般最后洗去水蒸氣;洗滴定管要洗到尖嘴部分。另外還有洗焰色反應用的鉑絲時,既要蘸稀鹽酸,又要在火焰上灼燒至無色。
板書:三、洗滌劑的選擇
師:舉例說明洗滌劑的選擇。
生:水洗除去難溶物上附著的可溶物質,如除去BaSO4上附著的BaCl2或Na2SO4。
生:鹽酸洗去盛過石灰水的試劑瓶上的碳酸鈣。
生:NaOH溶液洗去鋁片表面的氧化物,NaOH溶液洗滌鐵屑表面油污,NaOH溶液除去苯中的苯酚。
生:碳酸鈉溶液也能洗滌鐵、銅表面油污,飽和碳酸鈉溶液洗滌乙酸乙酯。
生:KMnO4溶液洗滌CO2氣體中的SO2,飽和食鹽水洗去氯氣中的HCl。
師:寫出酸性KMnO4溶液洗去SO2的離子方程式。
生:用熱的銅粉除去N2中混有的O2。
生:此不屬于洗滌,只能是除雜質。
總結:選擇洗滌劑的原則:既能除去雜質,又能減少被洗物質的溶解。
教師補充:固體、液體用酸、堿、鹽溶液洗滌后,一般還要用水洗。用有機溶劑洗去鹽表面的水,或鹽表面附著的離子,如用75%酒精洗去NaCl晶體表面附著的K+和H2O。
板書:四、洗滌效果的檢驗
生:洗滌沉淀時,取最后一次洗滌的濾出液,檢驗其中是否含有附著的離子,如檢驗沉淀上的BaCl2,用AgNO3溶液或Na2SO4溶液,無沉淀產生說明已洗凈。
生:無典型的可檢驗的離子,如附著的是KNO3,怎么確定洗滌干凈?
師:只要洗滌2—3次即可視為洗凈。
生:檢驗CO2中的SO2是否洗凈,可用KMnO4溶液或品紅溶液。
師:洗滌過的固體、氣體產物要干燥,洗滌過的液體仍有雜質,只有通過蒸餾才能得到純凈液體。
反饋練習:
1.怎樣判斷試管已經被洗干凈?
2.高純MnCO3是制備高性能磁性材料的主要原料。已知MnCO3難溶于水、乙醇,潮濕時易被空氣氧化,100℃開始分解;Mn(OH)2開始沉淀時 pH=7.7。請設計實驗由MnSO4溶液制備高純MnCO3固體。實驗中可選用的試劑:Na2CO3、C2H5OH、BaCl2溶液、水。
3.實驗室由廢鐵屑制備的FeSO4·7H2O晶體表面常帶有少量可溶性雜質,可用少量冰水對濾出晶體洗滌2~3次,然后用乙醇淋洗2~3次,晾干后放在一個小廣口瓶中,密閉保存。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用少量冰水洗滌晶體,其目的是______。
(2)實驗過程中用少量乙醇洗滌晶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滴定前用待測液潤洗滴定用的錐形瓶,會使測出的濃度偏高
B.常溫下,向飽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過濾,向沉淀中加稀鹽酸,有氣泡產生,說明常溫下Ksp(BaCO3)<Ksp(BaSO4)
C.滴定前用標準液潤洗滴定用的滴定管,會使測出的濃度偏高
D.實驗室通過測定產生的BaSO4質量確定K2SO4、Na2SO4中K2SO4的含量,若過濾后不洗滌沉淀,則測出的K2SO4的含量偏高
微課題研究不等于微專題的歸納復習,教師既是課題的組織者、引導者,更是研究的平等參與者,教師的準備應足夠充分,但不是和盤托出的一言堂,學生會的要讓學生自己講,學生不會但通過引導學生能解決的,也要讓學生解決、表達,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好的課題調控方法和能力,及時調整方向、節奏、密度和力度。
毫無疑問,學生參與的程度大,收獲就大,但要考察學生的參與程度,需要教師不僅在課堂上進行觀察,而且課前、課后都要注意了解。
對于積極性高的要保護,但不能讓他們 “壟斷”課堂。對積極性差的要弄清原因,分層次、分類別區別對待,盡量找出他們的亮點,提供可能表達、展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