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漢橋,邱大勇,勾 偉
(向家壩水力發電廠,四川 宜賓 644612)
自籌建初期起,向家壩電廠就結合自身特點,貫徹“建管結合、無縫交接”的要求,以最終用戶的身份,全方位地參與工程設計審查、招標評標、設備監造、安裝監理及調試等工程建設的監控與管理,與設備廠家、施工單位、安裝監理等相關各方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伙伴關系,共同確保了工程建設的各項目高標準、高質量、按時完工,為設備長期安全穩定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向家壩水電站首批機組按期投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向家壩工程是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在金沙江流域規劃建設的最末一個梯級電站,也是第一座投產的電站,具有發電、防洪、航運、攔沙、水利灌溉和對上游梯級進行反調節等綜合效益。總裝機容量640萬kW,年發電量307.47億kW·h,是目前我國在建和已建的第三大水電站。2006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2008年12月,工程截流;按照國家核準計劃,將于2012年10月上旬水庫蓄水,首批機組投產發電。
向家壩電廠是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屬的電力生產管理單位和生產成本控制中心,2009年4月開始籌建,2012年2月27日正式成立,主要負責向家壩電站的運行維修管理、實物資產管理和生產成本控制,以及電力生產區域的安全保衛管理與協調。其組織機構設置有7個二級部門,其中3個生產部門共下設6個運行值、9個專業分部。按照人均管理裝機2.2萬kW核算,向家壩電廠初步定員為291人。
向家壩電廠以“創建國際一流水電廠”為目標,在借鑒與吸收國內、外大型水電廠運行管理經驗的同時,結合工程特點和屬地環境,深度推廣應用“建管結合、無縫交接”管理模式,是科學的、先進的、必要的。
2.3.1 三峽工程的成功案例
自“建管結合、無縫交接”管理模式實施以來,三峽電廠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高強度接機任務。從2003年7月10日接管首臺機組起,截至2012年7月,提前一年實現了左岸、右岸和地下電站共32臺機組的投產發電,工程建設全部完工。從機組和泄洪設施多年的運行情況看,設備管理實現了一次性到位,三峽水電站的所有設備從設計到投產運行始終處于可控、在控、優控的狀態,電站的安全穩定運行得到了有效保障。
2.3.2 向家壩水電站的安全高效運營
向家壩水電站是金沙江下游規劃投產的第一座電站,其按期投產具有示范效益;同時,也是西電東送的骨干電源,其能否長期穩定運行將會對電力系統產生重大影響。此外,向家壩工程安裝有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80萬kW·h的水輪發電機組,首次采用了500 kV垂直高壓電纜、23 kV發電機出口母線電壓、消力池底坎消能等新設備、新技術,存在大壩基礎滲控工程、廊道瓦斯防治等新的技術難題,這些都對運行管理好向家壩水電站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因此,確保向家壩水電站設備設施的安全、可靠、高效、長期運行,顯得尤為重要。
“建管結合、無縫交接”管理模式誕生于三峽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并經實踐檢驗,即是在工程建設期與運行管理期之間,增加一段時間的建設運行過渡期,從而實現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的平穩過度、有效銜接。
“建管結合”,是指運行管理者以最終用戶的身份,與工程建設者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全過程參與設計、招標與合同執行、安裝監理、現場調試、檢驗驗收等工程建設的質量控制與管理;同時,將生產準備與工程建設緊密結合,在工程建設期完成完善性技術改進、運行管理技術前移,實現設備分部連續移交,直至全部工程竣工移交投產。
“無縫交接”,是指在“建管結合”的基礎上,運行管理人員通過提前熟悉和了解工程建設的階段性重點任務,確保各分項工程完工后及時交接;同時,通過提前掌握工程核心技術和關鍵信息,在設計或施工階段就及時發現和糾正可能出現的問題,盡量降低糾正成本,并有針對性地制定出防范風險的預案措施,保證完建項目安全可靠運行。
向家壩電廠實施“建管結合、無縫交接”管理模式的總體思路是:依托三峽工程建設所積累的有利資源,以創建國際一流水電廠的目標為導向,將參與工程建設、電力生產準備作為兩項重點工作,將加強內部管理作為重要手段,協助控制工程建設的安全和質量,實現向家壩水電站首批機組按期順利投產,確保電站長期安全穩定運行。
在籌建之初,按照《溪洛渡、向家壩電站電力生產管理方案》確定的電站運營管理模式,向家壩電廠對所要開展的工作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了充分地預計和分析,從設計開始,分階段地明確了向家壩電廠的工作目標、責任、完成時間,制定了詳細的《向家壩電站接機發電前期工作實施計劃》,對參與工程建設和電力生產準備做了系統、周密的安排。
自2008年10月開始在向家壩工地輪流駐勤以來,向家壩電廠全面參與了管轄范圍內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等關鍵環節,做到全面跟蹤、重點監控,與工程建設各相關方共同控制工程質量,將影響設備穩定運行的隱患消除于萌芽狀態。
4.1.1 重視源頭參與,做好設計優化工作
自籌建起,向家壩電廠有計劃、有步驟地部署技術人員參與所轄設備的標書文件編制、招評標、合同談判及設計聯絡會等前期工作,在設計階段對設備的性能、關鍵參數、使用環境等進行核對,分析和發現設計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優化建議。截至2012年8月,向家壩電廠共選派800余人次參加了所轄設備的標書審查、設計聯絡會、技術交流等設計階段工作,提出了1 090余條優化建議,其中大部分得到采用,在優化設計方案、消除安全隱患、節約運行成本和方便運行管理等方面成效顯著。
4.1.2 參加設備驗收,協助控制設備質量
向家壩電廠積極爭取向家壩工程建設部等相關建設單位的支持,統籌安排技術人員參加管轄范圍內設備的駐廠監造、出廠驗收和開箱驗收等工作,協助進行設備制造階段的質量把關,盡量使設備在出廠前或交付安裝前消除缺陷。截至2012年8月,向家壩電廠共組織技術骨干270余人次參加了130多項所轄設備的駐廠監造、出廠驗收等工作。這種共同參與的形式,更有利于控制設備的制造質量和安裝后的穩定運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相關單位的工作量,減少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4.1.3 參與現場監理,協助控制安裝質量
參加現場安裝監理與調試是實現“建管結合、無縫交接”的關鍵環節。根據工程建設進度,向家壩電廠動態調整參與機電安裝監理和項目管理人員,最高峰時達到54人。截至2012年8月,共有29人參與機械、電氣一次、電氣二次、公用等4個專業方面的機電安裝監理,有25人參與現場配線及設備調試工作。以最終用戶身份參加機電安裝監理和調試工作,可以在設備安裝調試過程中,及時發現設備的制造缺陷和安裝問題,將潛在的安全隱患消除在設備投運之前。
4.1.4 參與關鍵項目,確保建管緊密結合
向家壩水電站監控系統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是影響正常實施“調控一體化”電力生產管理模式的關鍵因素。2011年5月中旬至9月底,向家壩電廠選派自動化專業組8人前往北京,歷時4個月,與中水科技共同完成了電站監控系統聯合開發任務。聯合開發期間,共完成了70面盤柜的電氣設計、100余項備品備件的清查、100多個控制流程的設計、300幅畫面的繪制、1 000多頁圖紙的審查、20 000多個測點的清理和命名。這不僅節約了時間成本、提高了系統運行穩定性,而且還培養了一批掌握關鍵技術的技術骨干隊伍,為電站永久運行提供了保障。
4.2.1 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確保無縫交接
向家壩電廠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于2011年8月1日正式發布并宣貫實施,2012年5月通過第三方認證審核并順利取證。通過將貫標和工程建設相結合,向家壩電廠充分利用參與工程建設的各項資源,在編制技術規程、作業指導書、應急處置預案等過程中,緊密聯系工程實際,廣泛聽取設計、施工與建設等各方面專家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確保各類技術標準符合設備運行管理的特點,減少了潛在的安全隱患,提高了電站運行管理的可靠性、有效性。
4.2.2 加強員工隊伍建設,確保無縫交接
向家壩電廠利用參與工程建設的關鍵時期,結合實際創新員工培訓方式。一是開展“金沙聽濤”系列講座,邀請設計單位、設備廠家和參建單位等技術專家進行技術講座;二是合理搭配技術人員參加設計審查、招標投標、合同談判等前期工作,熟悉和掌握相關技術要求和質量控制標準;三是選派技術骨干分批參加機電安裝監理及調試,通過現場培訓和動手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四是組織技術人員組隊到設備廠家進行專題培訓,并在設備監造的過程中提升技能水平。“建管結合”為員工隊伍建設提供了寬廣的平臺,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培訓,為確保“無縫交接”建立了一支“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技術骨干隊伍。
4.2.3 推動科研和技術創新,確保無縫交接
通過全面深度參與工程建設,向家壩電廠技術人員逐步掌握了設備性能和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分析研究設備可能出現的問題,尋求對策,制定預案,并提前進行部分技術攻關。根據三峽工程的運行管理經驗,結合在向家壩工程建設中收集整理的大量信息,組織專門人員對發電初期可能出現的故障進行充分預計和反復討論,制定了緊急情況下的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并適時進行完善補充。針對向家壩工程存在的技術難點,組織進行了消力池搶修及檢修、廊道瓦斯防治、“調控一體化”的技術保障等13個重點課題研究,為向家壩水電站機組接管后穩定可靠的運行提供了保障。
4.2.4 收集整理工程資料,確保無縫交接
向家壩電廠利用“建管結合”的優勢,廣開渠道,搜集大量設計、制造和安裝調試的技術資料,在設備正式移交前獲取豐富的技術信息,為設備接管后的運行管理和故障分析提供了充足的備考依據。截至2012年8月,向家壩電廠共收集整理可行性報告、工程計劃、招標文件、機電設備合同等資料217部(本),收集歸檔紙質圖紙700份、電子圖紙4 124張、標準和專業書籍123種共412冊,審查設備圖紙及設計方案626份、設計修改通知單302份。同時,在向家壩電站首批機組投產前,組織編印了《向家壩工程圖集》11冊,機電設備圖冊(第二版)80張,并分類匯總超過30G的各類電子文檔,初步建立了電子資料檔案庫。
向家壩電廠自籌建以來,充分借鑒和吸收三峽工程的建設與運行管理經驗,經過3年多的摸索與實踐,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向家壩特點的“建管結合、無縫交接”管理模式。2012年10月向家壩水電站首批機組順利投產后,向家壩電廠將進入邊接機發電、邊參與工程建設的建設運行過渡期,“建管結合”將在確保首批機組無缺陷、長周期、不間斷運行的過程中得以檢驗和提高,并不斷完善,最終實現全站機組和設備“無縫交接”的目標。
[1]張 誠,馬振波,程永權.實施精益生產管理,提高三峽電廠的運行管理水平[J].水力發電,2007(12).
[2]張 誠,趙 峰,楊續斌.“建管結合、無縫交接”管理模式的探討[J].中國三峽建設,2004(6).
[3]張 誠,張方停.三峽機組投產的準備工作[J].中國三峽建設.2003(8).
[4]王媛華,張方停,楊續斌.建管結合無縫交接——三峽電廠建管交接管理模式綜述[N].中國電力報,2003,12.
[5]邴鳳山.三峽電廠的“建管結合,無縫交接”管理模式[A].中國水力發電年鑒[M].2003.
[6]周業榮,魏文龍,周 霖,張建軍,嚴映峰.國電大渡河瀑布溝水力發電總廠“建管結合,無縫交接”管理模式應用[J],水電站機電技術,2010,(6).
[7]楊慎勤,梁惠成,顧 今.創新,“建管結合無縫交接”模式——寫在三峽大壩全線建成之際[N].建筑時報.2006,6.
[8]楊 英,李 旭,季樹凱.水利工程建管結合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海河水利,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