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發生里氏9級地震,壩高18.5 m,壩頂長133.2 m的藤沼(Fujinuma)大壩在地震中發生潰決。大壩潰決后引發的洪水沖毀了下游房屋,造成4人死亡,8人失蹤。同時,福島縣內約有其他750座的堤壩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藤沼大壩初建于1937~1949年,主要用于灌溉。1979~1984年曾對該壩溢洪道和表面防護進行了修繕、灌漿防滲,并對取水建筑物進行了加固處理。
大壩潰決后,福島縣立即組建專家組,對轄區內的大壩和小型灌溉水庫的抗震穩定性進行了評估,并對藤沼大壩失事的確切原因進行了分析。2011年8月4~5日,專家組成員首次會商,之后定期進行開會討論,一直到2012年1月25日得出重要結論。
根據專家組報告,對震后藤沼大壩的主壩及副壩產生的殘骸進行追蹤分析,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①大壩上部、中下部結構大部分被沖走;②岸坡上部的護坡漿砌石滾入水庫中,隨后大壩中心和右壩肩之間的表面防護也被沖入到水庫中;③通過發生位移的主要陡坡、滑動體的分布情況,可以確定其向水庫及下游方向滑動;④在副壩中,主要滑動面寬55 m、長25 m、埋深大于3 m。其前緣曾發生過次級滑動。
專家組針對藤沼大壩穩定性進行了現場調查,并基于目前的設計標準進行了穩定性評估。包括巖芯鉆探在內的現場調查表明,大壩由3個區域組成。上部區域由含砂較多的材料建造而成,未經充分壓實。下部兩個區域建在厚度為20~30 cm的滑動層上。由此可以斷定,除大壩上部區域是在戰后較為惡劣的施工環境下建設的,其余部分均是按照當時的常規施工方法和先進工藝建造的。隨后幾年,在大壩加固工程中對上部區域進行了有效地防滲,效果良好。此外,還對大壩實行定期檢查,并未發現異常。根據標準化穩定性分析得出,大壩安全系數為1.15,比地震力作用在上游方向時需要的安全系數標準值(1.2)更低。
綜上所述,專家組最后得出結論,即根據2011年震前的情況,無需對大壩采取特別措施。
總結了大壩破壞機理后,報告指出,滑動發生大致可分為7個階段。最早兩次上游滑動引發了漫頂和沖蝕,最終導致潰壩。
第一次滑動發生在大壩上部,這可從水工建筑物的殘骸以及被沖走的滑動面材料看出。運用紐馬克地震變形分析法,也可得出因周期荷載造成的強度折減,表明了滑動的存在。
據專家組報告稱,藤沼大壩失事主要歸因于土石壩上部結構的材料性質,而地震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則是誘因。
基于地震反應譜分析,壩頂地震峰值加速度為442 cm/s2,運動時間超過50 cm/s2,且持續了100 s,而大壩從未經歷過這種強度的沖擊。該壩體材料的壓實標準已降至現代施工管理可以接受的標準,特別是大壩上部含砂較多的飽和材料,壓實標準更低。因此,在遭受日本東北部等強烈地震時,會造成強度損失。在副壩發生滑動的情況下,滑動面被限制在不同施工階段的邊界處。在主壩內,不同施工階段的壓實度有所差異,可能對整體滑動產生一定影響。
專家組針對大壩巖土性質、殘骸以及最初施工和后期補救工程進行嚴格調查研究后,最終就失事過程得出重要結論。
專家組推斷,對于年代較久的土石壩和小型灌溉水庫而言,即使按當時最先進的方法進行建造,且未在定期審查中發現異常,也會在遭遇日本東北部這樣的強烈地震時,存在潰壩的可能性,這是由施工材料和壓實度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