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裕光
(古典園林專家、教授)
近年來,隨著經濟好轉,建設規模日益恢弘。投業主所好,西風東漸,歐陸風刮遍全國。前建設部部長葉如棠把建設中出現的這種現象概括為“四遠四近”:與自然越來越遠,與官場越來越近;與生活越來越遠,與逐利越來越近;與文化越來越遠,與浮華越來越近;與傳統越來越遠,與西化越來越近。設計單位為了的經濟效益,不得不屈服于業主或地方領導,致使“似曾相識”的建筑到處開花。有些房地產商,為突出企業形象,將已建樓盤在各地復制,使“似曾相識”的風貌蔓延。
2007年6月,全球23個國家的1000多位市長、規劃師、建筑師、歷史學家和文化學者聚會北京,發表了《城市文化北京宣言》:“城市發展正面臨著傳統消失、面貌趨同、形象低俗、環境惡化等問題,建設性破壞和破壞性建設的威脅依然存在,城市文化正處于轉型過程之中。”并提出:“文化建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內涵,新世紀的城市文化應該反映生態文明的特征,充分反映普通市民的利益追求。城市是市民的居所,也是市民的精神家園。城市的形態和布局要認真吸取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營養;城市的風貌和特色要充分反映城市文化的精神內涵,城市的建筑和設施要努力滿足普通市民精神文化和物質的基本需求;建設形神兼備、渾然一體的城市,實現城市建設形式與城市文化內涵的完美結合,是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要求和目標。城市規劃和建設要強化城市的個性特色,城市文化擔當著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的重任。”
城市建設中缺少個性的現象,引起了國家領導的重視。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發展和繁榮中國建筑文化指明了方向。在制定城市文化發展的戰略中,不但要有城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規劃,尤其需要城市文化建設規劃,需要研究城市文化建設中的理論問題、實踐操作問題,并付諸實施。一座城市如果失去記憶,也就失去了競爭力,連旅游者都沒有興趣,城市又如何發展?值得業界建設者的深思!
中國建筑學會2012年1月在北京發出《發展和繁榮中國建筑文化倡議書》: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的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策,為發展和繁榮中國建筑文化指明了方向。樹立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努力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筑文化道路;做好繼承與發展、傳統與時代的結合;堅持以人為本精神,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落實節能減排方針,反對盲目攀比等浪費資源的傾向;提升建筑文化品味,凸顯地域特征;堅持改革開放方針,提高科技水平,是當代建筑師無可推卸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