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成都市規劃信息技術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
日照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充足的陽光可以殺滅細菌、促進人體身心健康,在冬季還可以提高室內溫度。日照標準的制定就是建立在衛生和健康的基礎之上。因此日照標準及其執行管理工作會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
2.1.1 個別條文缺乏詳細解釋
標準針對不同建筑類型規定相應的日照時長,但不同時段的陽光質量(主要為紫外線強度)不同,且連續日照時間長短對于殺菌及室內升溫都有影響,因此導致滿足了標準的建筑其實際日照質量相差很大。標準中對于滿窗日照也缺乏相應解釋,導致地方在執行時根據各自理解制定了種種地方標準。
2.1.2 存在標準不合理的情況
標準規定“在原設計建筑外增加任何設施不應使相鄰住宅原有日照的標準降低”。所謂“原有日照的標準”不是原有日照,例如現狀一套有四個居住空間的住宅,其中三個居住空間能獲得日照,且都在4 h以上,但周圍新建建筑建成后,導致該套住宅只有一個居住空間能獲得日照且只有2 h的日照。在這種情況下,新建建筑并沒有違反日照標準的規定,但該情況明顯不合情理,該套住宅的價值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2.1 地方標準就低不就高、國標執行不到位
國標中規定“舊區改建的項目內新建住宅的日照標準可酌情降低,但不應低于大寒日日照1 h的標準”。一些本應執行大寒日2 h標準的地區在地方標準中,忽略了“新建住宅”(意為遮擋建筑)的要求,直接將大寒日1 h的標準運用到城市舊區所有住宅上,即無論遮擋建筑還是被遮擋建筑。還例如國標規定“當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間總數超過4個時,其中宜有2個獲得日照”。地方在執行此標準時往往以不是強制條款而不予執行,還是以一個居住空間滿足日照為執行標準。新建高層建筑是現在日照管理中“令人頭痛”的問題,多數地方都為高層建筑的陰影范圍給予了人為限制,超出范圍的陰影視作無影響。制定該種政策的理由是高層建筑日照陰影范圍廣,全陰影范圍內受影響的建筑太多,限定陰影范圍是“順應城市建設的潮流”,為高層建筑“開路”。其實該問題的實質是城市中存在大量低標準日照的建筑,解決該問題的辦法是要通過舊城改造和嚴格審批新建建筑來提高建筑的日照標準。還有一些地方,為簡便日照分析操作,忽略陽臺、附墻柱、隔板等因素對日照的影響。甚至還有些地方明確給出了可以不滿足日照要求的建筑占項目總量的比例。
地方標準就低不就高的做法,結果將導致城市中存在大量低日照標準的建筑,而普通購房者并不清楚建筑日照具體情況。
2.2.2 囿于現狀、本末倒置
一些山地城市往往不執行日照標準,理由是現狀存在大量不滿足日照要求的建筑,山地城市中北坡場地的建筑無法滿足日照要求。
其實該問題并不是日照標準本身的問題,而是思想問題及規劃管理前期應考慮和解決的問題。山地城市大量不滿足日照標準的建筑,那是舊社會社會制度和改革開放前的經濟條件所造成的,在現有社會制度和經濟條件下,應逐漸通過舊城改造解決此問題。山地城市北坡場地日照條件不好也不能成為不執行日照標準的理由,因為山地城市北坡在規劃中就不宜規劃為居住類用地,盡量將居住類用地布置在南向坡地和平地。
2.2.3 管理機械化
地方在建筑規劃管理中,往往采用“翻書本”的模式,審批過程簡單機械、技術性差。對于不滿足日照的建筑沒有其他約束,使得日照條件不好的建筑沒有可以替代補償的辦法。比如不滿足日照要求的建筑可以更多地限制在單身夜歸性人群居住上,同時為不滿足日照要求的建筑提供可方便使用的日照露臺、日照場地。
去除標準中不合理的條款,細化、明確標準中模糊地帶。
建筑日照規劃管理中的種種問題,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所導致,而規劃管理部門往往將政府需求作為價值取向的重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得不到確實關注。要搞好建筑日照規劃管理,這需要規劃回歸原始的工作價值取向,把促進社會全方位發展,提高城市建設質量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為工作的目標。
為保障公眾的知情權,特別是廣大購房者的切身利益,每套住宅的日照情況應作為購買者產權證書上的重要信息予以告知和法律意義上的登記確定。而其日照情況的變更也應以補充文件的形式實時更新。
日照時數及質量降低但仍滿足日照標準的情況,雖滿足建筑日照基本要求,但實質性的價值損失和利益侵害確實發生,應合理地給予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