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雪坤
(成都海發建設監理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在高層建筑施工中,為克服溫度及不均勻沉降產生的應力,需要在適當的位置斷開,這種臨時變形縫稱為后澆帶,起消化沉降、收縮變形作用。后澆帶的施工質量直接影響著整體工程結構的質量,為此,后澆帶是工程施工組織管理的重要環節。本文結合成都郫縣美聯墅二期高層住宅樓后澆帶工程實案,闡述了后澆帶的設計及施工的質量控制。
美聯墅二期工程位于成都市郫縣汽車站旁,地上28層,地下2層,總建筑面積98 000m2,東西長142.8m,南北寬98.3m。主體結構為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建筑物抗震設防烈度為7級。
該工程各層均設后澆帶,后澆帶的寬度為800mm。澆筑后澆帶的混凝土采用比原結構混凝土強度高一級的膨脹混凝土,總體結構混凝土施工后28d澆筑后澆帶。地下室底板后澆帶設置時,后澆帶兩側設置5mm×5mm鋼絲網,并于后澆帶處配上部加強筋,且面積為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一半,下部加強筋為12。現澆梁后澆帶兩側設置5mm×5mm鋼絲網,并于后澆帶處的梁兩側配置加強筋,當梁高h≤500mm、500mm<h≤700m和750mm≤h≤900mm時,加強筋分別為412、416和616;加強筋伸入縫兩側混凝土內的長度為鋼筋錨固長度。樓板、屋面板后澆帶,在平行原有受力鋼筋基礎上設置加強鋼筋,其各層施工時,板的下部加強筋為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一半,上部加強筋為8。
后澆帶邊上的梁、板支撐非常關鍵,支模防止混凝土漏漿也非常關鍵,由于工人素質,這兩種工藝往往做不到位,引起后澆帶留設后段面不規則,對局部漏漿要及時清理。美聯墅二期工程建筑6層下為商場,6層及以上為住宅,在6層板處梁板結構轉換,配筋較為復雜,鋼筋錨固成為工作重點,交叉位置鋼筋的里、外、上、下位置最容易出錯,認真對照圖集和規范檢查驗收。
根據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JGJ3-91第6.4.13條規范:后澆帶兩側宜采用鋼筋支架鋼絲網或單層鋼板網隔斷。由于按規定后澆帶應做成企口式,故鋼筋支架也要按企口形式預先制作好,其形狀與企口形式一致。鋼筋支架的鋼筋直徑及間距設置視構件斷面大小而定,以支撐穩定為原則。鋼絲網的網眼一般不大于10mm為宜,以避免澆筑混凝土時跑漿。如網眼偏大,可在網外粘貼一層塑料薄膜,并支擋固定好,以承受澆筑混凝土時的擠壓力,并保證不跑漿。待混凝土凝固后,薄膜即可撕去,鋼筋支架亦可除去,而鋼絲網則永久留在后澆帶內。至于單層鋼板網,其作用與鋼絲網同,只不過鋼板網有一定厚度和剛度,可按企口形式,做成同一形式,它不留鋼筋支架,只留臨時支撐固定即可,其孔眼亦不宜偏大,以避免跑漿。我們在一些后澆帶處常用鋼筋支架鋼絲網,施工效果良好。也有的工程采用木模隔斷做法,由于鋼筋不斷,木??p隙較大,澆筑混凝土時跑漿,使后澆帶側面混凝土出現蜂窩麻面。對于樓板的后澆帶兩側,有的不支模,留成自然坡槎,更不易使混凝土搗固密實。有的梁后澆帶兩側留成直槎,支模板簡單,但在補齊混凝土后,新舊混凝土連接較差。
后澆帶一般預留700~1 000mm,這是考慮綁扎鋼筋及施焊鋼筋的需要,鋼筋應保證準確位置而連續不斷。對于板,單層鋼筋下應設置墊塊,雙層鋼筋應設置支架;對于梁,底部鋼筋亦應加設墊塊,上部鋼筋一般直徑較大,可不用支架,但應注意的是在后澆帶部位應設馬道通過,不應直接踩鋼筋。有的工程施工中由于對鋼筋的保護措施不力,甚至不采取措施,有些板的鋼筋被踩彎或壓彎,雖然相對數量并不多,但是如果不采取重新調整、加設墊塊等補救措施就澆筑混凝土,則對板結構受力是不利的。梁的上部鋼筋雖然直徑較大,也有被踩彎或壓彎的,不做調直就直接澆筑混凝土,外觀雖看不出,但內部卻存在了隱患。
后澆帶補齊混凝土后能否和原構件有效的連接,使之完全成為一體,除設計嚴格要求外,施工質量也是一關鍵問題。后澆帶的施工中有些工程不完全按照圖紙要求做,設計要求留企口縫,實際卻留直槎,澆筑混凝土后,新舊混凝土連接不牢固。采用鋼筋支架鋼絲網隔斷,后澆帶兩側混凝土應局部干硬一些,即水灰比小一些,既要保證振搗密實,又不跑漿,使側面混凝土強度和其他混凝土一致。但有的工程嫌麻煩,不采取必要的措施,致使出現漏漿,甚至蜂窩麻面問題。在澆筑混凝土前,應將后澆帶側面混凝土鑿毛,清刷干凈,底部碎屑清除徹底,但如果不認真,疏松混凝土未完全徹底鑿除,鑿毛也簡單了事,致使混凝土補齊后連接較差。如某高層商業大廈裙房與高層連接處的后澆帶,特別是板部分的后澆帶,由于采用坡槎,使后澆帶側面混凝土不密實,個別處疏松,未認真鑿除清刷,雖采用膨脹混凝土補齊,但在新老混凝土接槎處,仍有裂縫出現。
以沉降為主的后澆帶澆筑混凝土的時間應在高層主體結構完工之后,使高層先施工先沉降,把高層與低層的差異沉降釋放過一部分,以減小澆筑混凝土后差異沉降量。但也要區別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當高層主樓采用天然地基,或以摩擦力為主的樁基時,由于高層沉降量較大,應待高層主體結構完成后,再澆筑后澆帶;當高層主樓座在卵石或基巖上,或以端承樁為主的摩擦樁時,由于高層沉降量較小,可根據施工期間的沉降觀測,確定在高層主體結構施工到一定高度時,澆筑后澆帶混凝土;當遇到有的高層建筑施工中途因故而停、緩建時,即裙房已完成,高層完成一部分,建設單位要求對已建成部分裝修使用,后澆帶必須澆筑混凝土,這是事先預料不到的。施工單位要會同設計部門慎重處理這一難題。一般情況下,可按高層與裙房的差異沉降變形來反算內力,這個差異沉降要按實際情況,對已建成裙房和部分高層做專門考慮。否則一旦停工緩建,將給高層續建留下難題。
2.4.1 后澆收縮帶的時間
后澆帶一般主要是指后澆沉降帶,或者是后澆帶同時也是收縮帶和溫度帶,即同時起到三種作用。有的工程為了解決鋼筋混凝土的收縮變形而單獨設置施工后澆收縮帶。其澆筑混凝土的時間宜在設帶后的兩個月之后。時間的控制主要是考慮混凝土的收縮變形。在此時間之內,混凝土完成的收縮大約占總收縮量的60/100,澆筑混凝土后的收縮則由連接成整體的構件來承擔。工程實例說明,有的工程為了施工方便,加快進度,往往不受時間控制,提前將后澆收縮帶澆筑混凝土,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
2.4.2 后澆溫度帶的時間
如果后澆溫度帶單獨設置,則澆筑混凝土的時間宜選擇在溫度較低時。不要在熱天補齊冷天留下來的后澆溫度帶,這是因為溫度較低時,混凝土的線膨脹值較低,溫度應力則不高;冷天留下來的后澆溫度帶,如在熱天時補齊,當時連接嚴密,但當天冷下來,混凝土要收縮,則易使補齊的混凝土與原后澆帶兩側的混凝土連接不牢靠。如不按要求施工,不管冷天還是熱天留下來的后澆帶,愿意什么時候補齊就什么時候補齊,其結果將造成連接處的裂縫。
對于基礎連系梁、墻、框架梁、次梁、板等施工后澆帶的斷面形式,設計圖紙應有明確說明,但有的圖紙只標注后澆帶的位置和寬度,對斷面形式只是要求留企口縫,或無具體要求。這種情況下,施工單位則應根據具體構件確定后澆帶斷面型式,如樓板一般作成L形式,對于梁一般作成企口型或槽型,對于板及梁不要作成直型或斜型。
寬度本應由設計圖紙確定,但有的圖紙對寬度不提要求,只提出預留的位置,這時施工單位就要自行確定后澆帶的寬度。后澆沉降帶的寬度主要是考慮綁扎或焊接鋼筋的需要,因為后澆帶的鋼筋可以斷開也可以連接,斷開的鋼筋在混凝土補齊前預先焊接,后澆沉降帶一般多為700~1 000mm為宜,構件斷面較小,帶寬可小些,反之,則可大些。對于后澆帶收縮帶及后澆溫度帶理論寬度只需10mm,即能保證溫度收縮變形。但是考慮施工方便,并為有的鋼筋需要焊接或搭接提供方便,并避免應力集中,使后澆帶在補齊混凝土后承受第二部分溫差及收縮作用下的約束變形,縫的寬度一般與后澆沉降帶相同。
有的高層建筑與裙房連接處采用施工后澆帶,是施工單位從施工總體安排考慮。先施工高層部分,待高層主體完成后再施工裙房,此時在后澆帶處高層一側應留出企口縫,并伸出鋼筋,待裙房亦施工完成,即將裙房一側伸出鋼筋與高層一側鋼筋焊接或綁扎,后澆帶處裙房一側已亦應留出企口縫,最后待裙房完成后,再將后澆帶補齊混凝土。也有的高層建筑設計要求與裙房連接處預留施工后澆帶,而施工單位先施工高層,待高層完成后,再施工裙房,除后澆帶高層一側預留企口縫,伸出鋼筋與裙房鋼筋焊接或搭接外,裙房部分不再預留企口縫,而是隨著裙房施工將后澆帶處混凝土同時澆筑。但這種做法不符合設計要求,因為高層與裙房的差異沉降無法準確控制。也有的工程是高層與裙房的基礎同時施工,但做完基礎后,則先施工高層,待高層完成后,再施工裙房地面以上工程,這種做法往往是為了給高層施工創造較好的場地條件,但施工后澆帶應照留,也不能簡化,最后待裙房完成后,再補齊后澆帶混凝土。
后澆帶預留時間較長,如果在高層主體及裙房完成后補齊混凝土,則后澆帶預留時間將為整個主體工程施工時間。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后澆帶處除采取措施保護鋼筋外,更重要的是施工支撐(即頂柱)一定要牢固,它要經受住施工荷載以及一些振動的考驗。但是,有些高層建筑施工后澆帶的支撐卻簡單從事,支撐的間距過大,與構件底接觸也不嚴密,更不牢固;更有甚者,原有的一些支撐,時間長了也被拆去它用了,使構件變成懸臂,只剩下后澆帶處連著的鋼筋。為了使后澆帶最后澆筑混凝土不出問題,應對支撐嚴格要求,正確施工。
高層建筑施工中途遇異常情況停工緩建,建設單位要求裝飾使用,施工單位應會同設計部門共同研究,可在后澆帶處配置加強鋼筋并予以加固后再澆筑 混凝土,如設計單位同意并出設計變更后,施工單位可以提前將后澆帶補齊混凝土。如設計單位不同意,即不能滿足建設單位要求,則施工單位絕不能單方決定將后澆帶澆筑混凝土。否則,給將來高層續建時帶來難題。
作為超長建筑的溫度后澆帶,一般要求混凝土的間隔時間不少于60d;作為高層建筑高層與裙房之間的后澆帶,要求高層部分主體施工完后再澆筑混凝土,間隔時間可能要幾個月甚至整年。由于一些跨過后澆帶的連續梁被后澆帶斷開,造成這些梁在該跨出現懸臂現象,而結構設計時這些梁按連續梁的受力特性配筋,并未考慮梁的懸臂問題。同樣一些單向板或雙向板,由于設置了后澆帶出現了由四邊固定支承變為三邊固定、一邊自由的現象,使板的受力特性發生了變化。為避免這些梁板撓度過大或出現裂縫,同時不影響上部結構的施工,應對地下室較厚底板大梁等屬大體積混凝土的后澆帶,兩側必須設置專用模板和支撐以防止混凝土漏漿而使后澆帶斷不開,對地下室有防水抗滲要求的還應留設止水帶或作企口模板,以防后澆帶處滲水。后澆帶保留的支撐,應保留至后澆帶混凝土澆筑且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逐層拆除。
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后會產生干縮變形導致新老混凝土結合不良,對此采取下列措施以防止后澆帶產生裂縫:后澆帶兩側用快易收口網、鋼絲網或堵頭板作側模,堵頭板應按鋼筋間距上下刻槽,后澆帶的形式按設計要求,若設計無明確要求時采用何種形式視具體情況定。其中地下室外墻一般采用平直縫,并安裝鋼板止水帶,后澆帶混凝土施工前,應清除鋼筋表面銹層,混凝土表面鑿毛。若采用快易收口網或鋼絲網,網不拆除不需鑿毛,清理混凝土表面雜物,并用壓力水沖洗,施工中對鋼筋應采取保護措施,以防鋼筋被踩彎和壓彎。若有踩彎和壓彎現象,澆筑混凝土前需矯正,接縫處混凝土應認真振搗,以求密實,待后再抹壓收光,澆筑后應避免振動和沖擊,混凝土澆筑時溫度應盡量低于主體混凝土澆筑時的溫度,強度等級應按設計要求或比主體混凝土強度提高一至兩級,后澆帶混凝土初凝后,應在內覆蓋澆水養護,養護期間要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