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姚 萍
(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四川綿陽621010)
近年來,我國從南到北多個省市遭到暴雨襲擊:2010年,廣州、韶關等多個城市面臨內澇困境,而今年,北京,武漢等城市也相繼發生暴雨導致城市內澇,被網友調侃道:“帶你去北京看海”,“帶你去武漢看海”這些都給城市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對市民工作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從更長遠來看,由于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這種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將會不斷加強,如何從城市建設著手提高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已顯得尤為重要。
在大暴雨的襲擊下,多個城市都出現了“水困”:水浸道路,造成交通癱瘓;多個地下停車場被淹,導致大量車輛受損或報廢;一些沿街商鋪被迫停業,學校被迫停課……表面上看,“水漫城市”漫出來的問題是城市排洪能力不足,管網不配套,排洪設施日常養護不及時等問題,實質卻是城市建設中重形象、輕功能;重短期、輕長效。長期以來“面子工程”成果顯著,“里子工程”先天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1.1 “水浸道路”反應出城市道路建設存在問題
大暴雨導致城市中部分道路被淹,形成城市內澇,反應出了我們在城市道路排水設計中的一些問題。據報道,廣州市部分被淹街區的道路由于建設年代久遠,根本就沒有配套的防洪排澇基礎設施,雨水只能沿路面排出。
根據道路排水設計要求,應當通過道路橫坡、急流槽、邊溝及排水構造物等形成完整排水系統把路面水收集并排出路基范圍;對于超高路段,可通過設置在中央分隔帶處的中央排水溝和橫向排水管等排出路面水,或通過中央分隔帶開豁口方法把超高段外側路面水排到路面另外一側并通過路面橫坡排出。
1.1.2 “水漫車庫”反應出停車場配建存在問題
多個地下停車場嚴重被淹的情況也暴露出停車場設計和建設的缺陷:很多停車場沒有設置橫截式排水管,也沒有配置適宜容量的抽水泵,這也是造成倒灌的雨水不能及時排出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這種極端暴雨具有偶然性,但也不能抱有僥幸心理,要完善地下停車場的排水設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另外,還有很多停在路邊的汽車被淹,也說明城市的停車位配置缺乏,而許多汽車正好停放在具有泄洪功能的小馬路上,影響了馬路的排洪能力。一場強降雨后,本該在半小時內排走的積水,要花兩三個小時才能排走。
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開發建設使呈現自然流態的原有水系遭受破壞,不透水面積迅速增加,造成暴雨產流匯流速度加快,加大了相同量級暴雨條件下的洪水強度,城市洪澇發生可能性大大增加。
1.2.1 河道渠化
在我國高速發展的城市區域內,河流生態建設忽略了河流的自然屬性,忽視了水域護岸的生態保護,河流僅僅被用于防汛和泄洪的通道。為了提高河道泄洪速度,許多城市將城市彎曲的河道拉直,水岸護坡使用混凝土塊石硬質護坡;高筑垂直的人工水泥駁岸,并隨著防洪堤和防波堤的不斷加高渠化現象愈加嚴重,甚至出現了連河道底部都用混凝土塊固化的河道。河流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為城市自然系統廊道、城市生物多樣性區域的價值。國內外研究表明,好的河流生態景觀設計不僅可以滿足水利、防洪等方面的要求,而且還可以改善城市生活,使城市生態環境系統更加健康有效的運行。
1.2.2 路面硬化
和上世紀相比,隨著我國城市建設進程加快,高樓大廈數量急速增長,導致城市原來的草地、水塘都被大面積硬化路面所替代。原本一場雨可以直接滲透到地下,如今卻被柏油、水泥構造阻隔,雨水不得不在地面積攢起來。
按照國際上生態城市的建設要求,地面應盡量減少混凝土覆蓋面積,采用自然排水系統,以利于雨水的滲透,理想指標是80%的裸露地具有透水功能。水泥、柏油地面除不透水外,導熱性也很高,而石板路及植草磚路等,其縫隙中的草、土壤和水分能起到降低地面溫度的作用。所以,國外如巴黎、倫敦等名城,除了車流量高的交通干道需要耐磨、降噪、耐壓的高強度路面外,步行街、人行道、停車場等處的生態道路比比皆是,數世紀以前的石板路,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應當承認,每當險情出現后,領導與管理部門的處置是有力的。但在城市的日常管理中仍存在排水設施日常維護不到位的狀況:有的排水泵自動感應裝置失靈未能及時打開自動排水;區內抽水泵、排水閘等輔助排水設施也有所失靈。另外還有建筑垃圾非法堆放,以廣州市為例,這次水浸嚴重的地方大多是在一些工程建設集中的地方。目前廣州工程建設項目過多,很多水浸的發生地段就是因為淤泥等建筑垃圾非法堆放,堵塞了排水管道,致使地下水倒灌,加劇了排水困難。
這就要求我們城市管理者加強管理:應該對排水設施進行日常性、經常性、季節性的養護,若發現有排水不暢,淤積,堵塞現象,一定要及時對排水設施予以補充或修改,保持排水設施的正常使用,水流暢通,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善路基排水條件。
1.4.1 城市防汛標準偏低,防洪規劃滯后
由于大多城市的現行城市防汛標準的制定基礎大都源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料,沒有反映近幾十年的水文氣象變化,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這些資料已不能滿足制定防汛標準的需要。這也與我國現行的城市規劃編制體制有關,使得城市防洪規劃的編制滯后,落后于時代需要。
1.4.2 城市防洪規劃未認真落實
城市化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致使城市防洪和城市建設發生沖突,城市防洪規劃很難落實到位。在一些開發區建設中,普遍對洪澇風險存在僥幸心理,甚至有的建筑建在洪澇災害高風險區。填埋、堵塞河道的現象時有發生。不但防洪排澇基礎設施沒有與城市發展同步建設,原有水系也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個別開發商為增加有效開發土地面積,將天然河道改成涵管,人為減少行洪斷面導致行洪不暢,一遇洪水,水位壅高,造成內澇無法排除。
城市防洪工程本身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城市建設、城市交通、通信、城市排污、流域防洪等多個方面。為切實增強城市應對極端天氣和減少次生災害的能力,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城市防洪規劃是指導城市建設的重要依據,城市防洪要規劃先行,在制定規劃時要堅持“充分構思、謹慎論證、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的原則。防洪規劃應充分體現城市發展各階段對防洪建設的要求和水文情勢變化,提高防洪標準和防洪能力,根據城市特點,因地制宜制定規劃方案,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把城市防洪建設納入城市整體建設規劃。
應進一步加強城市防洪預案的編制和完善工作:防御措施既要防外洪也要防內澇;既要防標準內的洪澇,也要制定超標準洪澇的應對措施。按照標準內確保安全,超標準時避免人員傷亡、盡力減少損失的目標,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防洪預案。
城市防洪工程是投資巨大的社會公益性項目。建設人水協調的防洪排澇工程保障體系是城市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一方面要加快對已有防洪工程的排險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建設中要處理好防洪工程建設與改善人居環境的關系,將防洪功能、城市功能和景觀功能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是采取排、截、抽、蓄等綜合措施進行城市排澇能力建設,切實提高城市綜合防洪減災能力。
城市雨洪利用技術是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的,是水資源利用與雨洪災害防范相結合的系統工程。在西方發達國家已被廣泛應用,進入了標準化和產業化階段。城市雨洪利用以減輕城市防洪壓力、減少洪災,保障城市安全渡汛和充分利用雨洪資源、緩解水資源危機為目標,采取相應的生物、工程、農藝和法規建設、調度管理的綜合措施,對雨洪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利用以期減小城市徑流量,削減洪峰量,降低城市洪水壓力和排水管網負荷,同時可減少城市防洪排澇基礎設施投資。在充分利用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減少城市外排徑流量、減輕區域防洪壓力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生態城市理念是對傳統城市發展道路的反思,是從注重城市形體到城市功能再到城市生態和人文的轉變,是由一般城市物質要素研究向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等多元復合要素研究的深化,是粗放外延的城市增長觀向集約內涵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觀的轉變。在生態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樹立以人為本的城市理念,注重綠地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的建設,解決好城市有機增長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問題,以實現城鄉生態良性循環,促進城市與自然的共生,保障、促進和引導城市可持續發展。
[1]吳東亮,馬志,焦明英.城市建設中排水與防洪的調研與思考[J].中國防汛抗旱,2008(1):11-12
[2]楊威.濟南“7·18暴雨洪澇災害及其啟示”[J].中國防汛抗旱,2007(6):19-20
[3]梁禮民.城市防洪工程與城市建設淺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10):67-68
[4]方哲,張淑清.試述城市防洪問題[J].吉林水利,2003(3):24-25
[5]張璇,王健.城市雨洪控制與利用[J].農業與技術,2010,30(1):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