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銀林,王 瑋
(成都百益匯項目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51)
伴隨社會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項目構成了現代社會的基本活動,項目和項目管理正在改變一個國家的實力,影響一個地區的發展。如今由專業化的工程項目管理公司代替業主進行工程項目管理的方式早已成為一種國際慣例,并且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項目管理,簡稱(PM)就是項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資源約束下,運用系統的觀點、方法和理論,對項目涉及的全部工作進行有效地管理。即從項目的投資決策開始到項目結束的全過程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評價,以實現項目的目標。
工程項目管理是項目管理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將計劃、進度和控制的項目管理技術系統地運用到工程建設專業領域,從而達到保證工程質量、縮短工期、提高投資效益的目的。
項目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發展起來,其標志為關鍵性途徑方法(CPM)與項目評估和反思(PERT)技術的誕生。其中,CPM于1957年由美國杜邦公司和蘭德公司共同提出,它假設每項活動的作業時間是確定值,重點在于費用和成本的控制;PERT于1958年由美國海軍特種計劃局和洛克希德航空公司提出,是用概率的方法進行估算,強調時間控制,被主要應用于含有大量不確定因素的大規模開發研究項目。
到20世紀60年代,項目管理開始被應用于建筑、國防和航天等少數領域(工程項目管理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但因其在美國阿波羅登月項目中取得的巨大成功,由此風靡全球。
歷經50年的發展,工程項目管理體系日趨完善,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國際工程項目管理企業。他們通過創新的管理模式,確保每一個工程的成功運作,得到了市場及行業的廣泛認可。
我國加入WTO以來,國際市場日益開放,建筑行業也逐漸呈全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國際建筑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對工程項目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我國工程項目管理的研究和實踐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滯后——行業管理的粗獷化、程序的簡單化、問題的多樣化制約了工程項目管理企業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發展,達不到國際化競爭水準的要求。
目前,我國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的公司,主要還是專業的工程咨詢公司,包括監理公司、造價咨詢公司、招標代理公司,這些公司從事的工作只是工程項目管理中的一部分,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全過程項目管理,而且,這些公司的規模基本上都比較小,與國外的差距也很大。也有一部分投資商認識到了全過程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未充分認識到專業項目管理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認為項目工程建設實施是項很簡單的活動——自己組建一個幾人團隊即可以完成整個項目的全過程管理;或者簡單依賴于施工單位、監理單位,預期達到既定的項目管理目標,致使工程建設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行業處于混亂狀態,其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中國工程項目管理企業主要以監理公司的形式大量存在,由于業務范圍大體相似,服務內容趨于同質,為爭搶客戶出現價格戰趨勢,監察與管理流于形式,導致工程質量下滑。
企業不重視客戶需求,缺乏市場調研論證,一廂情愿地“假想”客戶對象,服務產品單一且缺乏特色,定價不準確,市場難以接受。
多數中小項目管理企業不重視營銷,建立營銷渠道,等客戶上門或單純依賴于某個人的關系網絡,致使市場上出現客戶找不到企業,企業找不到客戶的情況。
部分工程項目管理企業以“總部為中心”,但并沒有平衡好總部的管控與項目的授權,在異地項目中表現尤為明顯。另一方面,授權的不充分、流程的繁瑣性,亦使得項目人員奔波于總部與項目之間,增加了管理的成本,降低了管理的效率。
工程項目管理更多是專業技術、管理經驗、管控體系、平臺資源等服務的輸出,具有專業性強,人才依存度高的特點,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團隊、品牌和口碑。但目前,中國工程項目管理企業在這些方面的管理儲備并不充分,客戶對工程項目管理獨立存在的意義也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不利于市場面向未來的良性發展。
當前,部分國外工程項目管理企業已瞄準中國市場,布局中國,在其成熟的管理模式下,中國項目管理企業若安于現狀,止步不前,將很快喪失搶占本土市場的先機。
面對國外成熟工程項目管理企業對本土企業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我們需要結合我國工程項目管理的現狀,對國外優秀工程項目管理企業進行分析及研究,吸收和借鑒國外較為適用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最終找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工程項目管理企業發展思路,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企業應對項目進行全方位管理,對項目的質量、安全、進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要納入正規化、標準化管理,從設計前的計劃制定到設計、采購、施工、施工后期維護,嚴格按照既定流程及日程計劃推進,在過程中實時跟蹤、監控及記錄,便于總部及投資方隨時隨地了解項目進展情況。經調研,國外項目管理企業普遍都有一套自身的標準化管理流程,各項目組按照流程執行各項工作,由專人全程跟蹤記錄,并設置專門的檔案管理部,收納記錄文件,需求方甚至可調閱幾十年前的項目資料。
為求得競爭中的有利地位,除企業標準化建設外,還需樹立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研判企業目標客戶,細分客戶群體,緊貼客戶需求,結合企業的人才儲備和技術專長,合理優化、整合同質化的競爭業務,建立差異化的比較優勢,從價格的拼殺轉向價值的提升;提煉企業的核心業務內容,同時鎖定專深領域,以點帶面,增強企業的專業化屬性;縱深挖掘產業鏈價值,開發客戶潛在需求,從“爭取業務”逐步走向“創造業務”,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全我專”的競爭優勢。如英國的阿特金斯集團,憑借其在規劃設計上的核心競爭優勢,從前期介入項目,一方面便于取得項目后期管理,另一方面可有效把控項目可施工性。
4.3.1 以項目為中心,建立協同型組織構架
由“聽見炮聲的人來決策戰役”,實行分項目管理制。項目經理直轄于最高管理層,在總部的指導下,負責抽調或招聘項目所需的專業人才,自行決定具體工作開展的時間、內容、方式等,總部職能部門負責人僅對項目經理調度的資源進行監督控制。
4.3.2 以授權為基礎,擴大項目的自主范圍
在總部與項目的定位方面,要明確總部的管控要點,既要避免“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情況出現,同時,也要確保權責對等,充分保障項目的自主決策權,實現權力的結構性均勻和總體性平衡。
4.3.2.1 集權有道
要根據項目實際需要和區域市場發展情況,合理把握集權與分權的度。鑒于項目團隊對區域市場情況和項目真實現狀比較了解,宜將具體經營事宜交付項目負責,總部不外加干預。總部聚焦于把控關鍵要素或主要風險點,主抓戰略、品牌、目標、計劃、制度、標準、質量、考核、監督、團隊、經理級人員培訓等。
4.3.2.2 分權有序
對于項目與總部職能部門的權限劃分,應立足于總部與項目的權力劃分基礎,避免職能部門過多干預項目經營事宜。職能部門應以項目為中心,明確專業指導、資源協調、服務支撐和監督考核的功能定位,在總部保留的權力范圍內,履行好相關職責。
4.3.2.3 授權有章
項目的決策自主權,來源于總部的授予,授權的條件、權限的大小、權力回收的情形、授權管控的模式都應由總部以制度的載體予以固化。在授權的方式上,為降低授權的協調難度,宜采取目標式授權的方式,確保項目管理工作的開展更有針對性。
4.3.2.4 用權有度
權力缺乏監督,存在被濫用的風險。部分異地項目與總部存在空間距離,現場行為監督存在一定難度,宜采取目標計劃督導、定期匯報等方式,從監控行為轉向考核結果,以結果考核促使項目團隊圍繞項目目標做最大努力,確保權力運行在規范的軌道上。
4.3.3 以盈利為導向,提升項目的“造血”能力
在總部有限管控,項目充分授權的分權模式下,項目應有計劃地完善自身經營管理體系,包括行政制度、考核制度、薪酬制度、人才招聘制度、培訓制度等,在一定范圍內實現決策自主、運營自主、財務自主、人事自主,報備總部并接受總部的監督。
項目應當啟動自身的市場拓展功能,積極融入大市場環境,參與市場競爭,提高自身爭取資源、整合資源、創造價值的能力,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從依附于總部的成本單元走向獨立于總部的盈利中心,并根據運營情況,建立項目團隊的彈性薪酬機制和績效獎懲體系。
4.3.4 以文化為紐帶,增強內部的向心力
在文化建設方面,宜采取同心圓模式,以企業經營理念打造核心文化圈層,以制度體系規范打造內圈文化圈層,以企業品牌形象打造外圈文化圈層。項目在權限范圍內自主開展企業文化建設,注入文化圈層,增強企業內部的向心力、凝聚力。
4.3.5 以團隊為依托,提升核心競爭能力
企業應當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強化動態的前沿知識補給和定期的業務能力培訓,促進知識更新速度與市場動態變化的有效協同;建立知識共享體系,促進團隊間的知識共享和經驗交流,營造學習型文化氛圍;要重視團隊的經驗沉淀,將其融入公司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企業內部輪崗機制,為團隊人員的綜合培養和跨線條發展提供廣闊平臺。
管理,是永恒的動態變化過程,不斷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調整,隨著發展的階段而優化。只有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團隊為依托,不斷“吐故納新”,優化自身的內部機能,提升外在的適應能力,建立客戶的口碑形象,才能在動態的市場博弈中獲得持續發展的機遇,不斷做大、做強,直至成為百年老店。面對激勵的國際化競爭勢頭,中國工程項目管理企業自身管理水平及競爭力的提升已刻不容緩,抓住“工程項目管理”這一中國建筑市場藍海,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及模式,建立適合中國市場特點的項目管理標準,不斷優化管理,方能在競爭環境中發展壯大。
[1](美)杰弗里 K·賓圖.項目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余建.國內外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模式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0
[3]于紅雨.國內工程項目管理公司轉型研究[D].天津大學,2008
[4]李細坤.國內外項目管理比較研究[J].企業家天地:下旬刊(理論版),2007(4)
[5]石海濱.中外項目管理比較及對策研究[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4)
[6](美)克里斯·T.翰覺克森.建設項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史嘯虎.加入WTO與我國建筑業的變革和發展[J].建筑經濟,2001(5)
[8]劉彬.現代工程項目管理科學規范運營探索[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