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從交通運輸部獲悉,交通運輸部于7月19日至20日在江蘇太倉組織召開了長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太倉至南通段)初步設計審查會。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江蘇省和上海市的有關部門領導和特邀專家以及工程建設、設計、科研代表參加了審查會。與會專家和代表現場踏勘了長江太倉至南通河段后,集中對工程初步設計方案進行審查,并通過了審查意見。據悉,長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自太倉蕩茜閘至南通天生港區,工程河段全長約56 km。主要建設工程有通州沙、狼山沙和白茆沙洲灘守護及整治工程,通州沙東水道、白茆沙南水道疏浚工程,新建閘護岸加固工程和助導航設施等,總投資估算約51.7億元,計劃工程三年。一期工程建成后,將實現12.5 m深水航道上延至南通,滿足5萬t級集裝箱(實載吃水小于或等于11.5 m)全潮、5萬t級散貨船和油船乘潮雙向通航,兼顧10萬t級及以上海輪減載乘潮通航的要求。(殷缶,梅深)
據報道,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暨海滄新城四百億工程于2012年7月25日在廈門海滄開工。此次開工項目總投資額400多億元,總項目數25個,是今年廈門市島內外一體化建設中,投資額最大、業態最齊全、覆蓋面最廣的項目群。據悉,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總投資167.27億元,包括總部大廈、遠海全自動集裝箱碼頭、物流中心、10萬t中國首艘豪華郵輪建造等18個項目;生物醫藥產業園項目投資66億元,主要建設市政配套工程、公共服務設施、公租房、安置房等;海滄新城建設投資173.73億元,包括臨港新城、綜合服務中心、社區管理等6個項目。(殷缶,梅深)
本刊長江航道局獲悉,《長江中游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昌門溪至熊家洲段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于2012年7月26日在武漢正式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查。荊江航道位于長江中游,上起湖北宜昌枝城,下至湖南城陵磯,全長347.2 km。由于河床性質特殊,航道變化劇烈,存在10余處礙航灘段,荊江航道歷來是長江航運的“瓶頸”河段。據介紹,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將遵循統籌兼顧、系統整治、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的治理原則,按照守護洲灘、穩定航槽的整治思路,在3~5年時間內,對昌門溪至熊家洲280.5 km范圍內的13個淺險水道進行系統整治。工程通過護灘、加固護岸、護底、填槽等措施,守護有利洲灘形態,遏制河道不利變化,適當調整局部航段水流,改善航道條件,于2015年前全面達到水深3.5 m、航寬150 m、彎曲半徑1 000 m的航道尺度,滿足中游航運的水深需求。(殷缶,梅深)
本刊從7月6日在廣西南寧市召開的“長江航道局2012年基本建設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二五”期,長江航道局將加強科技創新,實施航道大規模系統治理工程,提前完成2020年規劃建設目標,提高航道通過能力,并全面建成數字航道,基本建成智能航道,把長江航道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內河航道。長江航道局將加快數字航道和智能航道建設,確保到2015年基本建成長江干線數字航道,綜合運用遙感、遙測、地理信息系統、寬帶網絡、通信、計算機模擬、多媒體等現代科學技術,使航道業務流程、動態監測管理和輔助決策服務實現虛擬化、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加快航道治理技術創新,針對長江上、中、下游航道不同的演變特點和通航條件,創新航道整治工藝和技術,為長江干線航道系統治理和提前實現規劃建設目標提供技術支撐;加快人才培養,以荊江航道系統治理、數字航道和智能航道建設等重大項目為依托,制定并落實人才培養計劃,促進各類人才在實踐中快速成長。(殷缶,梅深)
據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管委會透露,擬在小萬山島建立30~50萬t級大型深水碼頭,建成后有望成為目前珠三角港口群中最大噸級的深水港。同時,一個15萬t的成品油泊位正在建設,到明年8月建成,可晉身華南地區最大的成品油泊位。珠海萬山群島位于珠三角沿海中部,為中國沿海南北水運大通道和西江主干流出海航道的交匯處,也是廣州、深圳、中山、珠海和港澳地區出海的門戶。據稱,擬開發的萬山深水港有-14 m至-28 m深水岸線資源,無泥沙淤積,港口一次性建成后至少50年不存在清淤維護航道問題,是中國稀有的深水岸線資源,又是珠三角港口群中唯一能建30~50萬t級的超大型深水港,并且有多座海拔100~400 m島嶼為天然屏障,附近又有數十平方公里的灘涂。通過科學利用岸線和近岸海域資源,適度連島圍填造陸,可以建設萬t級至50萬t級深水泊位70多個和建設千噸級內河碼頭泊位40個,足以形成年吞吐量3億t以上世界重量級港口和超大型物流倉儲中心。(殷缶,梅深)
本刊從唐山港獲悉,唐山港曹妃甸港區液體化工碼頭工程主體于2012年7月20日全部完工。唐山港曹妃甸液體化工碼頭工程設計吐量為380萬t,水工建筑物為2個5萬t級泊位,泊位長度可同時滿足4個5千t級船舶同時停靠作業。碼頭全長624 m,寬25 m,是曹妃甸港區采用預應力混凝土方樁作為高樁碼頭樁基基礎的首例。(殷缶,梅深)
本刊從九江港口管理局獲悉,2012年九江市沿江港口將新建、續建3 000 t級以上泊位22個,港口建設計劃完成投資10億元,相關產業預計完成投資近200億元。目前,湖口江銅鉛鋅冶煉公司碼頭、中石湖口油庫碼頭等項目的5個泊位已經投入使用;理文造紙、城西配煤中心、神華煤電一體化項目、中電投九江港煤炭儲配中心等大項目碼頭正在抓緊建設或加快推進前期工作。(殷缶,梅深)
本刊從交通運輸部發布的《2011中國航運發展報告》中獲悉,2011年我國水上運輸船舶總規模首次突破2億載重噸,其中海運船隊達到1.15億載重噸,居世界第四位;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也首次突破100億t,集裝箱吞吐量達1.64億TEU(標準箱),雙雙位居世界首位。2011年全國水路完成貨運量為42億t,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為100.41億t。同時,全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31 968個,比上年底增加334個,其中,萬t級及以上泊位1 762個,比上年末增加101個。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46萬km,比上年末增加370 km。全國擁有水上運輸船舶17.92萬艘、21 264.32萬載重噸,分別比上年末增長0.5%和17.9%,我國海運船隊噸位規模在世界商船隊繼續位列第四。(殷缶,梅深)
據國際泥沙培訓中心消息,第十二屆河流泥沙國際學術討論會將于2013年9月2日至5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會議主題為:流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泥沙管理——挑戰與展望。議題包括:綜合泥沙管理;侵蝕與產沙;輸沙;河湖演變;局部沖刷;水庫泥沙;河口海岸泥沙;泥沙的環境生態問題;模擬與測量技術;泥沙災害;泥沙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殷缶,梅深)
據報道,天津濱海新區正全面推進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建設步伐。按照天津港“一港九區”布局規劃,加快30萬t級航道二期和一大批高等級、深水化、專業化碼頭建設,提升港口的硬件設施水平。北疆港區重點發展現代物流、保稅倉儲、金融商貿、航運服務;東疆港區以集裝箱運輸為主;南疆港區為煤炭、鐵礦石、石油及制品等大宗散貨中轉運輸港區;大沽口港區以修造船、裝備制造、糧油加工等兼顧運輸業為主要功能;高沙嶺港區近期服務于裝備制造業,遠期兼顧臨港工業和腹地物資運輸;南港工業區港區近期服務于南港工業區的石化產業,遠期預留散貨運輸的功能;海河港區服務于臨河產業的發展、建筑物資的運輸和旅游客運;北塘港區以客運為主兼顧濱海旅游區建設;漢沽港區服務于區域水產業發展,以雜貨和冷鏈物資的運輸為主。到2016年,天津港全港貨物吞吐量突破6億t,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 000萬標準箱。根據國務院關于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方案的要求,新區在東疆全面搞好國際船舶登記、航運稅收、航運金融、租賃業務等創新試點,在實現保稅港區二期封關的基礎上,完成東疆港區30 km2開發建設,加快開發東疆二島,積極推動東疆保稅港區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使之成為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的自由貿易港區和探索涉外經濟改革的先導區。為進一步優化無水港布局,濱海新區在三北地區近10個國家級主體功能區中,依托出口加工區、區域優勢產業聚集區等,再建設一批無水港,并積極爭取將保稅港區核心功能區政策向無水港延伸,著力完善全程物流和區域通關服務,力爭到2016年,內陸無水港吞吐量超過100萬標準箱,進一步提升濱海新區對內陸的輻射服務能力。完善大交通體系,在新區內外形成水運、空運、鐵路、公路、管道等多式聯運銜接順暢的交通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海港、空港、開發區等八大物流園區,提升汽車、鋼材、糧食、棉花等物流中心功能,建設一批專業配送中心、專業化的交易市場和展銷中心,形成集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于一體的現代物流網絡。(殷缶,梅深)
本刊從2012年7月12日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召開的“中國港口協會安全與環境專業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獲悉,“中國港口協會安全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宣告成立。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朱建華副院長被委任為該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
據悉,中國港口協會安全與環境專業委員會(籌)由中國港口協會七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審議批準籌建,其任務是緊密圍繞港口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積極宣傳、貫徹國家和行業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及方針、政策;配合政府主管部門和港口企業,針對港口建設、養護、運營及管理各環節,開展相關工作的調查研究、專題研討、技術咨詢,參與制訂相關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及重大技術政策;協助政府主管部門制訂或修訂有關法規和技術標準,并協助組織實施;促進港口企業、相關企事業單位之間開展經驗、信息及技術交流;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學術交流等活動,增強港口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環保意識和節能減排意識,提升業務素質;推動產、學、研、政結合,聯合開展重大課題研究與科技攻關,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及貢獻率;組織開展先進適用技術、產品、工藝及管理模式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在中國港口協會的領導下,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收集、分析和傳遞國外港口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方面的先進理念、先進技術與最佳實踐;在港口企業與政府主管部門之間發揮橋梁紐帶和參謀助手作用,積極反映港口企業的愿望與訴求,并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設立委員會專門網站,發揮信息網絡平臺作用,為會員單位提供相關信息服務;承辦政府主管部門、中國港口協會交辦的或會員單位委托的有關事項等。(殷缶,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