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臣,張 靜,夏 勇
(1.齊河縣水務局,山東 齊河 251100;2.齊河縣李家岸引黃灌溉管理所,山東 齊河 251100)
1)引黃工程。齊河縣是德州市唯一的沿黃縣,沿黃岸線長62.8 km,建有潘莊引黃閘(設計引水流量52.8 m3/s)和李家岸引黃閘(設計引水流量35.2 m3/s)2座市級引黃閘,以及韓劉引黃閘和豆腐窩引黃閘2座縣級引黃閘。全縣現已開發潘莊、李家岸、韓劉、豆腐窩4 大引黃灌區,干渠總長達到101.9 km,共開設引水口門100個,控制灌溉面積達到616.33 km2。建有43條引水分干渠,長達199.55 km;支渠260條,長501.48 km;斗渠1 144條,長885.5 km;農渠1 866條,長1 029.9 km。
2)蓄水和揚水工程。齊河縣蓄水工程包括坑塘蓄水和河道攔蓄兩部分。據調查,全縣有坑、塘2 591個,池體大多不規則,深淺不一,管理混亂。河道攔蓄是利用現有攔河閘攔蓄,全縣骨干河道已建成的攔河閘有30余座,目前,正在使用的攔河閘有29座,其中,中型攔河閘3座。全縣現有泵站46座,裝機總功率近3 060 kW,均為小型泵站,主要分布在趙牛新河、徒駭河、趙牛河、巴公河和倪倫河等5條河道上,設計灌溉總面積105.20 km2,有效灌溉面積83.07 km2。
3)地下水供水工程。齊河縣利用機電井開發利用地下水,現有機井數量12 744 眼,總配套功率95 580 kW。淺層地下水機井主要是砂管井,管徑35 cm,管深80 m以內。中深層地下水機井井深在120 m 以上。齊河縣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是開采深層承壓水。地下水集中供水工程表現為兩方面:一是村鎮供水工程。自2005年啟動村村通自來水及飲水安全工程以來,共建成水廠26處,主要負責鄉鎮及村莊供水,自來水普及率達80%以上;二是城區供水工程。齊河縣焦廟鎮蘆莊水源地作為山東省重點地下水源地,主要負責城區供水,設計日供水能力2萬m3,鑿井深度400 m 以上,共建有7 眼井,供水管道總長度178.2 km。
2011年,齊河縣總供水量2.6億m3,以引黃為主,地下水供水量不足40%。2011年全縣總用水2.6億m3。全縣一產、二產、三產用水比例為477∶28.6∶1。2011年全縣廢水排放總量1 690萬t/a,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占70%以上。齊河縣現有集中式污水處理廠1座,設計污水處理能力4萬m3/d,污水集中處理率80%,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達標排放率52.5%。
齊河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降水年內分配不勻,降水年際變化大,容易出現連續豐枯水年。加之該地區缺乏有效的水資源攔蓄條件,難以實現以豐補枯。當地地表水利用有限,農業用水過度依賴黃河水。據統計,齊河縣多年平均引黃水資源量約為1.87億m3,2011年德州市分配給齊河縣的黃河水約為0.95億m3,比多年平均減少了近50%。隨著全縣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供水形式較嚴峻,如果不盡快實施主客水的有效利用,水資源短缺必將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齊河縣多數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工程老化破損嚴重,加之工程建設不配套,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效益。齊河縣地處德州市引黃上游,引黃口門和內部配套河道經過多年使用,普遍嚴重淤積,過水能力遠遠低于設計能力,一旦遇到干旱少雨,河網水位普遍降低,造成嚴重缺水。
齊河縣水資源浪費嚴重,農業灌溉多數還是大水漫灌。2011年,該縣農業灌溉每公頃灌水量3 675 m3。沿黃幾個鄉鎮每公頃灌用水量達5 250 m3以上,比管灌每公頃多用水量2 250 m3。現狀引黃工程配套差,除總干渠襯砌外,其他渠道天然滲漏嚴重。企業節水意識仍較淡薄,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為53%。生活用水供水管道老化,“跑冒滴漏”現象嚴重,浪費和漏失的水量高于取水量的15%。行政手段不力,宣傳力度不大,法制觀念淡薄,導致了水資源的人為浪費。
齊河縣水資源先天不足造成了地下水大量超采,尤其是深層地下水。自1979年開始開采深層地下水,1995—2011年深層地下水累計開采量1.40億m3,年均開采量0.08億m3,從數量上看,開采量不大,但局部開采強度大。高強度的不均勻開采,已造成城區大范圍的深層降落漏斗。深層地下水位近10年下降了20 m,近20年下降了34 m。漏斗中心地下水動水位降深已達120 m,且已引起了部分地區的地面沉降。地下水無序開采,造成部分機井吊泵,形成井越打越深、水越來越少、費用越來越高的惡性循環。
根據近幾年的地表水質監測,齊河縣4條主要河流水質綜合評價結果均超Ⅴ類水。位于晏黃溝中部地區的三坊閘在引黃放水期間水質較好為Ⅲ類水,其余時間均超Ⅴ類水,已超農業灌溉用水標準。由于廢水直接排放使河道附近或點污染源附近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應將地表水、地下水、空中水、區域外調水等各類水資源納入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配置。要統籌安排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統籌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防洪排澇等涉水事務,促進水資源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全面節約和有效利用。要依據當地水資源供需狀況和水資源配置方案,綜合考慮污水處理再生水、礦坑水和微咸水利用。分類制定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取水戶年度取水計劃,對各類取(用)水戶取(用)水實行計劃管理。促進用水方式轉變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是加大對地表水的攔蓄。充分利用現有的坑塘和涵閘,加大地表水資源的攔蓄,提高供水能力。近年來,根據齊河縣的實際,因地制宜,加快平原水庫建設,建設了一批小型水庫工程,努力提高地表水資源的利用率。二是提高黃河水資源的利用能力。要嚴格按照用水總量分配的水量引用黃河水資源。要采取“充分利用黃河水”的方針,加大對引黃涵閘等供水工程的維修和配套工程建設,加大水網工程建設,加強輸水河道開卡和渠道清淤工程建設,提高供水能力,力爭使有限的黃河水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三是提高污水處理回用能力。實現污水資源化,建設污水再利用工程,對處理后的污水進行再利用。
鼓勵沿黃各鄉鎮積極開發利用淺層地下水,對深層承壓水要采取限采和補給措施。一是完善城區地下水遠程監控設施建設。要盡快建立覆蓋整個城區的地下水實時監控系統,加強城區深層地下水資源監督管理。二是控制深層承壓水的開采。開采深層承壓水的,以現狀實際開采量的10%核減地下水量指標;地下水超采區面積較上一年度擴大的,按照新增范圍內地下水可開采量的20%核減地下水指標。爭取“十二五”期間,地下水超采區修復25%。三是實現深層地下水補給。建設一批蓄洪回灌工程,利用雨洪資源進行地下水回灌,逐步實現地下水的采補平衡,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應進一步調整優化工業產業結構和布局,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建設審批制度和水資源論證制度,著力引進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輕、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從源頭上杜絕污染來源。應將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同時,對那些浪費、污染嚴重以及治理難度大、無發展前景的小企業要下決心采取“關、停、并、轉”等措施,減少其對當地水環境的污染。農業生產要使用無污染的綠色肥料,并加強生活廢污水的處理,減少污染源。
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做到集中宣傳與經常宣傳相結合、多樣化與精細化相結合,增強宣傳的廣度和深度。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宣傳活動,形成全社會珍惜水、愛護水、節約水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