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杰,黃 彬,史仁朋
(1.棗莊市薛城區水利和漁業局,山東 棗莊 277000;2.棗莊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棗莊 277018)
棗莊市薛城區位于山東省南部、微山湖東岸,全區面積506 km2。本區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邊緣,銜接黃淮海洪泛區,西南瀕臨微山湖洼地和運河流域。地勢是東北西南傾斜,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地貌類型較多,主要有山前沖積平原、濱湖洼地和低山丘陵3種地貌類型,南部為貧水區,東部為低山丘陵區,北部分布大小的煤礦,由于攔蓄工程少,容易發生干旱災害,特別是春旱危害面積大、持續時間長,給農業生產、人畜飲水造成困難。
自2010年9月下旬至2011年2月25日,受降水持續偏少、氣溫偏高等因素影響,薛城區遭受了罕見特大的氣象干旱災害,全區有效降水量僅2 mm,干旱頻率已達到百年一遇。通過調查顯示,薛城區農作物受旱面積1.88萬hm2,占現有耕地面積的97%。其中:輕旱0.74萬hm2,占受旱耕地面積的23%;中旱及中旱之上耕地面積1.14萬hm2,占受旱耕地面積的77% 。因旱河道斷流6條,水庫干枯6座,機電井出水不足的627 眼;薛城南部地下水平均水位較去年同期下降10~15 cm,張范東夾埠、大香城、南于、小屯站點觀測井降幅較大。全區范圍內無水可灌面積0.23余萬hm2,能保證灌溉一遍的塘壩、小水庫、大口井灌區面積0.51余萬hm2,能保證有水可灌的引河水和機電井灌區、礦排水灌區面積0.96余萬hm2,大口井灌區需錯時噴灌面積1 800 hm2,嚴重影響了夏糧生產安全。
面對嚴峻的旱情,按照中央、省、市抗旱工作指示精神,薛城區高度重視,積極應對,進一步完善修訂《抗旱預案》,啟動了薛城區抗旱Ⅱ級響應。區委、區政府先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對全區抗旱保苗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區委、區政府3 次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抗旱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鎮、有關部門把抗旱保苗作為當前農業工作的全部,全區上下掀起了抗旱保收高潮。
區委、區政府下發《關于印發<薛城區抗旱工作實施方案>》、《關于調整區級領導工作聯系點的通知》 等多份專門文件,對區級領導幫包工作進行明確、調整,并成立了薛城區抗旱工作領導小組及9個工作組,抽調了區直機關干部幫包鎮街開展抗旱工作,各鎮也抽調專人建立了包村社、包地塊、包水源工程的抗旱工作機制,全區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班子成員配合抓抗旱的良好工作格局。
農業、林業、水利、電力、氣象、農機、石油等部門將抗旱工作作為當前的中心任務,充分發揮各自職能作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團結協作,形成了抗旱保收的強大合力,薛城區氣象局3—5月,累計投入60萬元,實施了4 次人工降雨,總降雨量62.4 mm,有效緩解了春旱。
區水利、農業、氣象等部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和抗旱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抗旱一線,查苗情、看墑情,對全區降雨量、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等進行定時、定點測量,對土地旱情進行預報,并通過電視、廣播、面對面教授等形式,及時向農民提出麥田科學管理、科學用水等建議。截至目前,共出動抗旱服務隊2 000余人次,廣大群眾抗旱、防害和麥田管理水平顯著提高。
薛城區高度重視抗旱應急工程建設,在充分用好中央、省、市各級扶持政策的同時,區財政先期安排200余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各種蓄水、引水、提水、田間引水工程的修復配套。抗旱期間,薛城區各級累計投入抗旱資金2 078.50萬元,組織動員抗旱人數10余萬人次,動用抗旱泵站12座、大口井和機電井2 348 眼;購置噴灌機、潛水泵、拉水車等抗旱設備217 臺(套),搶修了劉橋、石廟等提水站,為抗旱保收提供了堅實的物資保證。
針對現有水源不能滿足持續旱情需要的實際,薛城區主動對接南四湖水利管理局等水利部門,積極協商調引微山湖水補充抗旱水源等事宜。
薛城區在春季抗旱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上級領導要求和群眾期望相比,仍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突出表現在:一是全區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平衡,部分鎮田間地塊水源不足,甚至無水可用;二是部分干部群眾對災情、澆灌認識不深,習慣澆保命水,不習慣澆豐產水,管理粗放,惜投現象嚴重;三是抗旱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潘莊、劉橋、石廟等提水站由于建站時間早,機電設備老化,多處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有效蓄水無法快速調用,區域間水資源調配能力不強;四是抗旱資金不足,部分地塊灌溉成本達900余元/hm2,農民抗旱積極性不高。
1)統籌用水。從水資源排查情況來看,雖然地表攔蓄總量仍有769 m3,但總體上分布不均勻,薛城區北部地表攔蓄水、庫塘水較少,礦排水較多;南部地下水匱乏,攔蓄水、庫塘水較多;中部攔蓄、庫塘水較少,地下水較為豐富。因此要根據各鎮水源分布特點因地制宜、統籌兼顧,調動水源。北部陶莊、鄒塢鎮在利用好機井的基礎上,要充分利用礦排水進行灌溉;南部周營鎮、沙溝鎮要充分利用大口井、庫塘水、河道攔蓄水和湖水;張范鎮等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地下水及礦排水,中部的臨城街道辦和常莊鎮充分利用蟠龍河攔蓄水,做到礦排水、湖水、河水、庫塘水、地下水“五水并用”,使現有水源得到合理的使用。
2)科學調水。把調水放在抗旱雙保的重要位置,調查顯示現有地表攔蓄水總量僅夠一次澆灌所用,所以必須把水用在急需澆灌的地塊上。
按照上級水利專家的工作要求,在水資源不寬裕和氣候條件不允許的條件下,要減少對耕地大水漫灌,把灌溉定額控制在每公頃300 m3左右,實現水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時對水源進行科學調配,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制定具體可靠的供水保障方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制定落實節水限水措施,暫停高耗水、低效益企業的供水;并根據地下水源條件,按照“先生活、后生產”的原則,做到有序利用。
3)謀劃后續用水。由于3月之后氣溫升高,蒸發量和農作物需水量不斷加大,無有效降水,全區耕地干枯面積、中旱面積、重旱面積加大。鑒于薛城區地表攔蓄水無法滿足抗旱用水需求,后續用水要依靠調用微山湖水和蟠龍河攔蓄水進行調節,機井灌區要通過新打機井、洗井配套等措施進行挖潛,補充灌溉水源。
4) 發揮抗旱骨干工程作用,進行遠距離的調水。圍繞抗旱工作需要,考慮旱情持續發展、后續水源不足的現實,及時對潘莊灌區一、二級提水站、石廟、劉橋二級提水站及機泵、電源線路進行全面檢查維修,確保必要時引微山湖水適時對薛城區南部鎮抗旱水源進行補充。同時,各鎮對轄區內田間渠系清理、疏通,確保水能“調的來、澆得出,到田間、到地頭”。
5)加大投入“買水”。農業機械是做好抗旱保收的關鍵,缺損機械設備將會對抗旱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一定要發揮政府在抗旱工作中的作用,拿出抗旱專項資金用于抗旱設備的購置,尤其對移動噴灌機等小型抗旱機械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集體統一購買大型抗旱設備;鼓勵農村群眾利用補貼購置抗旱設備;鼓勵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吸納社會各項資金,多建名人井、股份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