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娜,榮吉良
(1.海陽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海陽 265100;2.海陽市水利局,山東 海陽 265100)
海陽市地處膠東半島中南部,主要為低山丘陵區,多年平均降水695.3 mm。據統計,截止2010年底,海陽市共建成各類水利工程6 560 項,其中,中型水庫4座、小(1)型水庫15座、小(2)型水庫96座、塘壩311座、機電井2 923 眼。該市河流均屬于山東沿海諸河直流入海水系,屬于多砂石河,源短流急、漲落急劇,沖刷力強,屬季風雨源型河流,徑流量受季節影響差異較大,汛期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80%以上,枯水季節河床暴露,往往干涸。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 km2的河流有38條,流域面積大于70 km2的河流有7條。而昌水河、富水河流入萊陽境內的五龍河;古現河流入牟平區境內的大沽夾河;白沙河、紀疃河、東村河和留格河均直接流入黃海。
1)堤防標準低,部分河道防護工程損壞嚴重。大多河堤為沙土堤,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積問題,河道整體防洪能力達不到國家規定的20年一遇最低防洪標準。2)地表水資源利用程度低,河道棄水量大,生態用水缺口大。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948億m3,人均占有592.9 m3,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低。3)水土流失問題未得到徹底解決,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對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的危害未完全消除。4)傳統水系生態治理模式不能適應新形勢要求。
按照“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海陽市應積極構筑以東村河入海口濕地公園和東村河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以及國道、省道和縣鄉公路兩側為重點,以留格河、東村河、紀疃河、白沙河、昌水河、富水河、古現河七大水系為框架的水系生態建設格局,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全市水土流失區域得到治理或修復,嚴重流失區的水土流失強度大幅度下降,中度以上侵蝕面積減少70%;80%以上的侵蝕溝道得到控制。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從以經濟效益為主,生態社會效益為輔,向生態優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二是從水利水保一家建設管理向注重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跨部門、跨行業協同配合、聯合治理的轉變;三是從單純治理水土流失向統籌兼顧改善人居環境、服務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建設的轉變;四是從政府組織發動、群眾投資投勞,向實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規范化建設管理的轉變。
水系生態建設治理規劃主要以留格河、東村河、紀疃河、白沙河、昌水河、富水河、古現河的沿河兩側和國道、省道、縣鄉公路兩側綠化以及里店水庫周圍水源地保護為主,進行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并對水系內的骨干河道、破損山體進行綜合治理,提高水資源涵養能力和飲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水系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從2010年開始到2020年用10年的時間,在全市水系內建14座橡膠壩、小型水庫6座,疏浚河道59 km、加固河堤59 km,建攔河閘95座、橋涵78座,修建塘壩39座、蓄水池155個、蓄水谷坊46 道、攔砂谷坊545 道,植樹造林0.26萬hm2,封山育林0.57萬hm2。
首先,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扶持資金,并采取獎補結合的方式,鼓勵受益農戶投資投勞開展水系生態工程建設。其次,搞好資金統籌。對村級公益性水系生態建設工程,在群眾民主決策的基礎上,增大村集體投入力度;對農民自愿投資投勞興建的水系生態工程,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的工程項目,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本投入。三是設立水系生態建設專項資金,加大資金的整合力度,增加公益性水系生態建設資金投入,形成政府投入為主、市場融資為輔、受益群眾參與的多渠道、多層面的資金籌集模式,確保建設資金投入需要。
成立專門的工作班子,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將各項工作分解落實,分級負責,跟蹤督查,保證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工程建設全面推行四制管理,嚴格執行建設程序和有關標準、規程,堅持“項目法人負責、施工單位保證、監理單位控制、政府監督”的原則,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行新材料、新工藝,對納入基本建設的水系生態工程建設,按照水利項目基本建設程序審批,實行定期巡查和質量終身負責制,確保質量。同時,圍繞新建水系生態工程的運行管理,不斷創新管理機制和體制,完善工程巡查、運行維護等工作制度。
1)生態效益。根據《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計算方法》(GB/T15774—1995)國家標準計算,水系生態建設治理規劃完成后,年可增加總保水量1 018.3萬m3,其中,植樹造林年增保水量156萬m3、封育治理年增保水量171萬m3、橡膠壩年增蓄水量336萬m3、攔水閘年增蓄水量48萬m3、塘壩年增蓄水量291萬m3、各類谷坊和蓄水池年增蓄水量16.3萬m3;年可增加總保土量59.4萬m3,其中,攔沙谷坊年增加保土量19.4萬m3、植樹造林年增加保土量22萬m3、封育治理年增加保土量18萬m3,水系范圍內地下水位明顯提升,土壤侵蝕明顯減少。
2)社會效益。通過適當的工程建設,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減輕洪水、泥沙危害和水庫、塘壩淤積,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水系生態建設項目完成后,將進一步改善水系流域的小氣候,改良土壤理化性能,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為人口、資源、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