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群
(高密市水利局,山東 高密 261500)
高密市地處膠東半島與魯中腹地接壤處,面積1 526 km2,轄10個鎮(街道)、1個經濟開發區,人口86.9萬,農村人口69.1萬,耕地面積9.67萬hm2,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高密市作為第二批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切實加強領導,科學制定方案,強化工作措施,創新建管機制,使“小農水”項目建設呈現出“質量好、標準高、農民喜”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高密市小農水重點縣規劃面積6 000 hm2,分3年實施,總投資8 050.9萬元。其中,2010年度和2011年度高密市分別投資2 450.3萬元和2 750.9萬元,完成實施了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 000 hm2,改造及建設揚水站2座。小農水重點縣工程的實施,有力提高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平,提高了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高密市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撐。
根據高密市農田水利規劃及其他有關規劃、水土資源狀況、重點縣建設的要求,高密市重點縣建設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規劃建設的單項工程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工程與工程成方聯片,安排在一個項目區內。末級渠系節水改造項目以灌區為單元連片建設,每片控制面積都不少于666.67 hm2。同時,積極整合農業綜合開發等部門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項目和資金,統一規劃、集中治理,確保形成規模效益。
工程規劃設計堅持高標準,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技術標準和規范,符合《山東省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技術手冊》的有關要求,努力打造“30年不過時,50年還能用”的精品工程。同時,積極采用農田水利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著力提升項目建設的科技水平。
在搞好工程建設的同時,積極建立以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為主體的工程管護機制,同步推進綜合水價改革,全面推行“三位一體”管理模式,促進農業生產節約用水,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根據高密市實際情況,從規劃的法律地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及協調機制、工程質量監督、水資源配置、投入保障機制、加強能力建設、技術培訓和宣傳推廣等多方面保障本規劃的順利實施。
為加強高密市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編制工作的領導,確保綜合規劃的科學性、布局的合理性、方案實施的可行性,高密市委、市政府對農田水利建設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市財政、水利、發改、國土、農業、農業綜合開發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對項目的組織領導、部門協調,財政支持和政策傾斜,建立健全項目工程建設、運行管理等管護制度,保障項目順利實施。實現建管并重,保證效益的長效發揮。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水利局,作為項目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同時,各鎮街區成立了相應組織領導機構,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
高密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把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舉措來抓,把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列入對鎮街區和部門的考核范圍,建立了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合作的工作制度和獎懲激勵機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田水利建設的有關規定和辦法,把建設好壞作為評先樹優和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明確考核驗收及獎勵標準,對在農田水利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單位和個人,市財政將列出專項資金予以獎勵。鼓勵鎮村各級靈活運用“一事一議”的政策,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的作用,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加大對農田水利工程的投入。
高密市、鎮兩級技術力量比較雄厚,具有較強的農田水利設計、施工、管理和技術服務能力,在多年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管理經驗,制訂了《農田水利工程項目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辦法,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同時注重加強市、鎮兩級人員的技術培訓,強化專業技術教育,提高了市、鎮兩級從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
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熱心項目建設的技術人員,保證技術人員相對穩定地參與項目建設的全過程。高密市水利局以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作為技術支撐單位,聘請農田水利行業的專家組成專家組,負責對項目工程規劃的設計、設備的檢測、抽測,以及工程驗收、技術咨詢、技術指導、服務等技術性工作。
水利的投入較大,但其效益產出又并非短期直接經濟效益,而是長期社會效益,因此應有長遠眼光。經濟要發展,水利要先行。財政將加大水利投入,籌措相應配套資金,同時積極爭取中央、省、市支持補助,受益經濟區域自籌部分資金,多渠道籌措形成全社會共同投資興辦水利。高密市為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成立了專門的項目資金管理小組,確保專款專用,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
一是積極推行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及管理運行機制改革。在對已有工程進行承包、租賃等方式的基礎上,大力推行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進行農田水利工程產權登記移交,組織農民參與工程規劃建設、籌資、投勞、運行、管護的全過程,使農民真正成為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受益的主體,形成良性的工程管理機制。二是認真貫徹水利部新時期治水思路和水權理論,加快節水型農業試點建設,把明晰水權、優化配置水資源作為核心內容,逐步建立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逐步推進灌溉水價改革,完善農業水費計收辦法,將農業供水各環節納入政府價格管理范圍,推行終端水價制度,建設計量設施,改革農業用水按畝收費制度,推行計量收費。
為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嚴格按照重點項目建設管理辦法進行建設和管理:1) 嚴格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進行管理,確保地方配套資金到位。2)工程項目實行項目法人制、工程監理制、招標投標制、合同制,保證工程的建設質量。3)完善質量監督體系,嚴把材料質量關。項目建設中堅決按“四制”要求實施。公開優選投標單位,投標過程陽光操作。采購材料符合國標及技術推廣要求。設計單位派設計代表現場技術指導,嚴格規范操作,確保優質工程。4)加強施工進度控制管理,實行目標責任制,制定獎罰措施,保證工程按期交付使用,杜絕“半拉子”工程出現。5)完善竣工驗收制度,并及時辦理交接手續,明確管理主體,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建立良性循環的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保證工程充分發揮效益。
雖然2010年以來高密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取得了良好成績,但仍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最主要的是施工環境和遷占問題。由于項目沒有遷占補償費,由受益鎮村自行解決。工程遷占中出現問題一旦不能及時解決就會出現個別群眾干擾施工的現象。針對這些問題,建議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項目中增列遷占補償費用,同時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對國民經濟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對農田水利工程進行徹底改造,改變水利工程吃老本的現狀,切實增強水利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保障能力,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