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田,孫麗華
(夏津縣水務局,山東 夏津 253200)
夏津縣位于德州市西南部,屬海河流域,為黃河沖積平原,總面積871.9 km2,年平均降水量514.5 mm,是嚴重缺水地區。全縣轄10 鎮、2 鄉、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經濟開發區,總耕地面積60 044 hm2,占總面積的68.9%,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 780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6%。
為推進節水工作,夏津縣專門成立了節水工作領導小組及節水辦公室,嚴格執行省、市節約用水的有關規章制度,根據用水定額等技術參數,將用水計劃下達到各單位。并將節水有關指標作為單位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利用行政手段促進節水工作。
近年來,夏津縣水利部門采用各種形式大力宣傳節約用水。同時,在城市建設、舊城改造、農村用水等各個領域,大力引進推廣節水型生活器具。全縣多數企業安裝了水表,為骨干企業安裝了IC 智能水表。改建、新建單位及住宅小區基本使用上了節水型水嘴及坐便器,絕大多數老城區用戶也選擇應用節水器具。通過這些措施,每年節約用水410萬m3。
夏津縣工業以紡織、造紙、釀酒和化工為主,其耗水量占全縣工業用水總量的70%,因此,對這些用水大戶進行節水工程改造,提高用水重復利用率,既能節約水資源,又能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目前,這些企業的節水技術改造正在試點,并將推廣應用。
夏津縣是農業大縣,農業灌溉用水是縣內主要用水,農業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和黃河水。過去因無節制開采地下水,導致全縣地下水位下降較快,部分地區已形成一定程度的漏斗區。近年來,隨著黃河輪灌、限流措施的實施,黃河水引用不及時已成為現實,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瓶頸”。
因此,及時調整用水戰略,實施以井保豐,以河補源,大力發展高科技節水工程,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是緩解當前水資源危機,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截至2010年底,全縣共發展農業節水灌溉面積2 780 hm2,其中渠道防滲面積580 hm2,低壓管道節水灌溉面積1 900 hm2,噴灌節水灌溉面積300 hm2。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
夏津縣境內有六五河、馬頰河和七一河等10 多條骨干河道,因兩側的企業及住戶排污及亂倒垃圾,造成部分河道不同程度污染,部分地段地下水源逐年惡化,全縣有360 多眼機井因水質惡化無法正常使用。
長期以來,用水計劃執行難,水資源費、水費征收難。大中型項目在建設初期,因招商引資的需要,造成各種水利規費的欠交、脫交,甚至不交,嚴重影響了節水建設的正常發展。節水示范試點由于缺乏資金,沒有形成建設規模,無法為全縣的節水示范工程提供科學的依據。人們關心水、珍惜水的意識不強,浪費水的現象仍然存在。
當前全縣用水還存在“大鍋水”現象,尤其是農業灌溉用水缺乏計量設施,部分地區水費按人頭計取或每月定基數,缺乏有效的管理,導致用水大量浪費。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缺水將會越來越嚴重,建設節水型社會勢在必行。
縣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結合夏津實際,盡快制定、完善地方性節水法規和規章制度,加快節水型社會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將節水型社會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采用租賃、承包和拍賣的方式,鼓勵廣大群眾獨資、合資、合作辦節水工程,廣泛籌集社會資金,使節水工程建設真正走上多元化、多層次投資的路子。
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采取工程、行政、經濟、法律和科技等手段,不斷優化全縣水資源,統籌全局,協調用水。
在引水、蓄水、保水和節水上大做文章,特別是把節水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多層次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農業用水,要走內涵挖潛之路,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和經濟結構,杜絕大水漫灌,普及推廣節水灌溉,實現農業用水總量的零增長。
工業用水,積極推廣節水器具,嚴格推行取水許可、計劃用水和行業定額管理制度;城市生活用水,要提倡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全面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安裝計量設施,合理調整水價,嚴格按方收費,以經濟杠桿促進節約用水,是加強水資源管理的有效手段。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工廠、企業和住戶生活用水分類定價,制定用水定額,實行累進計價,多用水多收費,杜絕水資源浪費。政府、企業加大投入,加強節水設施的技術改造,搞好廢水、污水排放、處理和回收,以科技手段提高節水水平。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需配置節水設施,采取循環用水、一水多用等節水措施。
根據省市文件精神,針對夏津縣的實際情況,編制了《夏津縣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積極采用低壓管道灌溉、噴灌、微灌等不同節水灌溉工程措施,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根據規劃,到2020年,夏津縣共計劃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6 066 hm2,其中低壓管道節水灌溉面積15 466 hm2,大棚滴灌節水灌溉面積400 hm2,噴灌節水灌溉面積200 hm2。隨著這些規劃目標的實現,夏津縣的節水事業將逐步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