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熊 帥
用好160億:改善農村兒童營養
□ 本刊記者 熊 帥

日前,中央財政160億元的營養改善計劃正式啟動,將有約2600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享受營養膳食補助。如何確保每年160多億元資金落到實處?如何構建地方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共同參與的項目機制?這一系列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農村兒童營養改善問題是2011年極受媒體和公眾矚目的教育話題之一。日前,中央財政160億元的營養改善計劃已經正式啟動,范圍覆蓋全國680個縣(市),將有約2600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享受營養膳食補助。與此同時,一系列問題隨即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國家的政策如何真正惠及農村兒童?如何確保每年160多億元資金落到實處?什么樣的營養計劃是最有效、最科學的?如何構建地方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共同參與的項目機制?
近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負責的“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農村營養改善項目”已經完成,參與項目的幾個團隊成員詳細總結了貴州、云南、廣西、湖南和陜西五省的實施情況,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對現階段農村義務教育免費午餐提出了擔憂。
2010年,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九陽股份有限公司在新疆、青海、內蒙古、甘肅和山東等六省的農村地區進行實地調研,發現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學生飲食習慣和營養搭配不合理的問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薛文俊是此次調研的主要參與者,在他前往重慶、云南等省市部分農村進行調研時,發現在實施免費午餐前,農村學校的孩子不吃午飯的占多數。
“在實施免費午餐前,村里的小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中不吃午飯的占到70%。”這是薛文俊在重慶進行調研時,很多農村老師、校長向他反映的狀況。
2001年起,“撤點并校”政策在全國施行,邊遠地區兒童面臨著嚴重的上學時間成本問題。很多學生往返學校與家需要耗費兩三個小時,只能在學校解決午餐,有的學生根本不吃午餐,形成了每天只吃早晚兩頓的習慣。
薛文俊以重慶市酉陽縣毛壩鄉中心校為例,分析了造成目前農村兒童營養不良的原因。他說,在這所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酉陽圓梁山山梁上的鄉村學校里,共有學生1135名,留守兒童756人,占到了總數的2/3。
留守兒童楊念是毛壩中心校五年級學生,她的家離學校有3、4個小時的路程。楊念四年級以前都是走讀,她和同伴每天都是凌晨4、5點起床,打著電筒走上3、4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學校上學,放學回家常常是晚上8點多鐘。
父母雙雙在外打工,年邁的爺爺奶奶無暇照顧,楊念和弟弟在學校的午餐基本是有一頓沒一頓。冬天,姐弟倆通常是拿幾個土豆或紅薯到取暖的烘籠里烤熟當午餐吃。
“常常上著課,肚子便開始咕咕叫,但是晚上8、9點才能吃上飯。”楊念和同伴們只能靠喝水充饑,有時候爺爺也會給兩姐弟一元錢,在小賣部里買一些沒有營養的零食填填肚子。
薛文俊說,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很多兒童由祖輩或親戚監護,他們對兒童的需求不了解,缺乏必要的健康、營養、衛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識,這已經成為影響農村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年2月底至3月初,國家批準的160億資金已經陸續發到了全國各個試點。然而,薛文俊表示,目前對2600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提供的營養膳食補助,并沒有覆蓋全國所有的農村兒童,現在的試點只覆蓋義務教育階段1/3的學生。
“全國還有很多農村學校依然保證不了每天一個雞蛋、一袋牛奶的午餐標準。”薛文俊介紹。
當陜西省南鄭縣胡家營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可以高高興興吃上兩菜一湯、有肉有蛋的午飯時,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里當鄉龍那小學的孩子們,卻只能用鋁飯盒蒸飯配著冷豬油拌著吃。
由于廚房、廚具等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使得同樣推行免費午餐的兩個試點,有著不小的差距。
在胡家營鎮中心小學的廚房,可以看到不銹鋼蒸飯車、保溫售飯車、冰箱、紫外線消毒燈、滅蚊燈、和面機等現代化、高尺度的廚房餐飲設備。而龍那小學簡陋的廚房中,只有一口大蒸鍋,孩子們每周日回一次家,把一個星期的米帶上,中午就用鋁制飯盒裝上大米,拿一根細繩捆綁后放進蒸鍋里煮熟,沒有青菜,沒有肉類,一些小朋友會泡上一袋紅薯粉,加上一點鹽,吃上一頓“豐富”的午餐。
薛文俊說,現在還有很多農村學校沒有食堂,有一些貧困的村級小學只能依靠鎮上的食堂,每天幾個鄉村老師輪流去鎮上幫孩子們取午飯。
在龍那小學,孩子們普遍營養不良,身體檢測結果顯示維生素A的缺乏率是城市兒童的4倍,很多孩子患有缺鐵性貧血,身高、體重等發育情況都比鄉鎮或城市兒童遲緩。
隨著免費營養午餐的推進,除了廚房等基本設施不齊全的問題外,營養午餐搭配單一、不科學,學生浪費午餐等問題,也逐漸成為新的關注焦點。
在免費午餐推行得比較好的陜西省南鄭縣胡家營鎮中心小學,學生們每天的午餐基本保證兩菜一湯,每隔一天,午餐中都會含肉或者雞蛋。然而,薛文俊在考察的時候發現,午餐的浪費情況很嚴重。
“這么一個大碗,孩子們大多數吃不完,發的豆奶,也不愛喝,隨地亂扔。”薛文俊指著拍攝的圖片告訴記者。不久之前,這里的孩子還必須每天自己帶飯,有時候吃剩的飯菜還得留著明天吃。
當天中午,薛文俊也在學校食堂吃了一頓午餐,據他形容,菜基本用水煮,沒有油水;味道偏咸,雞精、醬油、辣椒等調味料全無。
“這樣的午餐,既不美味,也不能保證營養。”薛文俊表示。
于是,進一步細化午餐的配比和營養搭配,成為關注的焦點。不少參與調研的專家表示,很多農村孩子并不能長期接受同一種午餐模式。此外,從學校到社會,從老師到學生,形成正確的營養觀念勢在必行。

陜西推行“學生蛋奶工程”方案,讓農村寄宿生每天都能喝上一袋“學生飲用奶”,吃上一個雞蛋。
160億的午餐經費如何分配?誰監督經費的使用?
從2011年10月26日開始,國家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財政每年承擔160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試點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
“孩子們營養改善的問題得到了中央的重視,減輕了我們民間公益組織的壓力。”“中國貧困山區小學生免費午餐”活動發起人鄧飛和他的團隊,一方面肯定和支持政府在短時間內做出的行動,另一方面也擔心160億資金的去向和使用。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表示,很多政策剛開始都是好的,但落實不到3年就難以為繼,一些社會人士甚至擔心中央撥款的160億元最終落入貪腐之手,不能真正用于農村孩子的午餐。
對此,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建議,中央在財政撥款160億元的同時,應該出臺相關的配套制度,保障政策落地。如借鑒民間公益組織中一些好的現金管理經驗,對硬件和軟件的配套給予資金和制度方面的保障;對學校公共食堂和廚房設備的配套實現標準化、模式化,以便在全國推廣;同時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些營養餐食標準。
另外,楊東平表示,目前正在實施的湖北“鶴峰模式”、廣西“馬山模式”,效果突出。他們的亮點之一就是借助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建立以微博為媒介的財務公開制度,每天向公眾公布資金使用情況和午餐執行情況,形成公開、透明、及時、高效的社會監督互動模式。
不少人還認為必須對營養午餐進行立法,通過法律的手段,對私吞營養午餐款項的個人或團體進行重罰,以確保營養改善項目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