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百姓遇到“貴族大蔥”

3月25日,在山東省棗莊市利民市場,一名商販在整理待銷售的大蔥。
作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大蔥的價格突然飆升令人驚嘆,牽動了上億人的神經。去年同期平均3元一斤的大蔥,如今一躍成為10塊錢只能買兩根的“貴族菜”,被百姓戲稱為“向錢蔥”。
就在老百姓無奈地望著大蔥價格飛漲的同時,新的擔憂也在不斷出現。“蔥都這么貴,還有什么能便宜?”、“這么高的蔥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一系列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家住北京朝陽區定福莊的李大媽今年64歲,是地道的“老北京”。
“你說說,現在這賣的還是蔥么?三根蔥啊!只有三根蔥,足足13塊多!我和老伴都沒想明白,怎么就突然這么貴了!”李大媽一開口便滔滔不絕。
“咱們百姓餐桌上哪少得了蔥?”李大媽一臉憤憤,“有時候我干脆不買大蔥了,只用生姜、大蒜做調料。”
家住東城區的趙女士今年47歲,她無奈地看著手中的菜籃,向記者表示:“自從大蔥價格上漲后,我已經不按‘斤’買了,改成了按‘根’買。‘菜籃子’還是要看緊點。”
張師傅是山東的一位菜農,家里有規模不小的大蔥種植園。
“你在我這了解到的蔥價才是最真實的,市場上的價格翻了幾倍。今年蔥價差不多是去年的10倍。”據張師傅介紹,他們村里有很多大蔥種植戶,只負責種植,有專門的公司收購之后進行銷售。“我們給經銷商的批發價是一斤兩塊多,別看外面蔥價漲得這么快,我們農民并沒有多賺錢。”
據媒體調查顯示,大蔥在產地的價格漲幅很有限,并不像在菜市場那樣漲了好幾倍。流通環節與生產環節利潤的不協調,必將影響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說到前景,張師傅顯得很擔憂,“種蔥的成本并不低,在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蔥價卻很不穩定,一年一個樣。趕上好行情,我們就多賺一點,不好的時候就成倍地賠。收購的人成倍地抬價,我們也沒有辦法。”
近年來,很多地區的大蔥種植是以專業承包形式進行的。據媒體報道,承包者抬高了大蔥價格卻并沒有給種地的農民帶來增收。畸形的利潤形成機制,對農業的集約化經營是一種無形傷害。況且這種不是基于供求變化的價格暴漲,也會向農民傳遞錯誤的市場信息,讓他們來年大量種植,從而形成新的積壓,導致新一輪惡性循環。
“向錢蔥”事件很容易讓人想到前幾年引起物價全面反彈的幾件小宗農產品事件——“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等,人們在擔心社會價格預期將出現波動的同時,也十分關注蔥價上漲的各種原因。
對此,社科院專業人士表示,蔥價上揚是很多因素造成的。
其中最首要的原因就是供求失衡。由于去年大蔥種植面積減少、產量降低引發了供求鏈條不平衡。蔥農種植的成本增加,利潤和產量卻逐漸降低,使得很多蔥農積極性降低,不再繼續種植大蔥。然而,作為百姓飯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大蔥的需求量向來不減,如此一來,大蔥價格同比增長了幾倍。蔥產量降低,中間環節的流通過程不斷加價,直接導致了蔥價的攀升。
此外,天氣也對蔥價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據社科院相關專家分析,今年3月份氣溫偏低,“倒春寒”現象十分明顯,天氣直接影響到部分農產品的價格,大蔥尤為明顯。
“最近北方溫度太低,很多蔥爛在了地里,農戶不愿意賣,我們也不敢進貨。”郭先生是一位蔬菜攤主,他對天氣影響大蔥價格感受頗深,“氣溫一低,什么蔬菜都跟著漲,大蔥的價格幾乎是一夜之間就上來了,我們根本沒辦法左右。”
雖然目前大蔥價格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但是缺乏科學合理的種植指導以及中間流通環節過多仍然是農產品價格過高的重要推手。
商品蔥存量減少,遠不能滿足大蔥市場需求,而大量城鄉散戶儲存自食多余大蔥,即便是爛掉也很難流入市場,所以才導致了大蔥價格的暴漲。再加上去年山東大棚大蔥效益不佳,致使今年大棚大蔥面積大幅下降。此外,部分商販的人為炒作,也加速了大蔥價格暴漲。
也有專家認為,雖然目前大蔥價格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但是缺乏科學合理的種植指導以及中間流通環節過多仍然是農產品價格過高的重要推手。為防止部分品種農產品價格過大波動對CPI走勢產生不利影響,當前亟待建立起全國范圍內的農產品種植和供需信息網,并采取農超對接等方式減少流通環節,讓農產品價格盡快回到合理水平。
“農產品從地頭到擺上老百姓的餐桌中間經歷太多環節,導致原本并不高的蔬菜價格上漲,市場供應緊張的蔬菜更會翻幾番,市民不合理地成為最終承受者。”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喬兆紅教授認為,中間環節太多,政府應該有效地壓縮中間的批發環節,采取農超對接等方式減少流通環節,或者組織蔬菜銷售行業協會,讓協會指導一個合理的價格,既保護市民利益,也不讓菜農利益受損。
自3月中旬以后,蔥價已經逐漸回落。據社科院專家分析,按照往年規律來看,蔥價恢復常態估計要到6月以后。蔥雖然不是食品中的主打產品,卻有很強的帶動作用。4、5月份天氣轉暖,供應量加大,不會出現大幅度持續上漲的情況,但也不會出現大幅度下跌。預計下半年會出現一定的降幅。
有專家指出,農產品市場對物價總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今年中國物價總體形勢將進一步趨好,但影響物價的因素仍然較多,保證農產品供給仍不可放松。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彭森曾發表文章指出,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是當前管理通脹預期的關鍵。食品價格上漲是當前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最主要的“推手”,如果農產品價格漲幅過大,今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的調控目標就難以實現。
同時,農產品價格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消費者,“谷賤傷農,米貴傷民”。因此,農產品價格調控,決不能簡單地打壓農產品價格,而要在發展農業生產、增加有效供給和降低流通成本上下功夫,努力把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上,防止大起大落。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曾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是對農業生產和種植要加強引導和規劃,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減少生產的盲目性。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強調,輸入性通脹的風險仍然存在,國內部分農產品的供求關系還是處于不平衡的狀態,自然天氣條件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穩定物價仍然不能掉以輕心。
(本刊記者劉瑋鴻綜合報道)
□ 編輯 鄧凌原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