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世林
清明節隨想
□ 朱世林

今年的清明節就要到了,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總不免在這個時段特別容易追憶往事——常常會想起已故前輩在童年印記中存留下來的印象;也會憶起父輩們不厭其煩地訴說著祖輩們陳年過往的故事,不論是哪個姓氏,往往都會有屬于本宗族一脈相承的發展序列,似是便于溯本求源,在很多人看來,“祖德流芳”成為中國百家姓祭祀神臺上共同的傳統文化交集,演繹著中華民族“勤勞、寬厚、德孝、明理、興家、立業、旺族”的不老傳承。
或許是因為與時俱進的原因,祭奠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有親臨其境祭奠、網(絡)祭奠、遙(拜)祭奠、代(位)祭奠等形式出現。
舜帝是中華民族始祖五帝之一,《史記·五帝本紀》: 舜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今湖南寧遠縣九嶷山);又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渡袝吩?“德自舜明“。由此看來,舜帝是我國道德文化的奠基人和實踐者。相傳自夏朝開始,湖南寧遠九嶷山就作為祭祖(舜)朝圣之所,歷代香火不絕。大禹、秦始皇、漢武帝望九嶷而祭舜。
后常有朝廷命官和地方官員來此祭祖謁陵,代代相襲,如:唐玄宗李隆基遣官張九齡赴九嶷祭舜,南朝宋武帝劉裕遺官顏延之赴九嶷祭舜,并留有祭文。
明洪武四年(1371),太祖朱元璋新制御祭文,遺翰林院編修雷燧到九嶷祭舜。此后,如遇國家大典、大事,朝廷遣官祭舜,漸成定制。明代御祭12次??h令代朝遷致祭為每年二祭,時間為農歷二、八月上甲日。
清承明制。榮錫勛《南岳形勝考》:“歷代帝王遣使致祭南岳,必分詣炎陵舜陵”。據不完全統計,清代御祭43次。其中著名書書法家何紹基所書的正楷諭祭文碑刻為碑苑珍品。
我們祭奠祖先,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形式上的單純的祭奠,應該提升其內涵,并同步祭奠一種屬于中華民族所刻骨銘心“道德文化與慈孝文化”的本體;我們必須返本開新,“以德化民、以和為貴、以仁睦鄰、以禮相聚、以義博長、以善謀事、以孝治家、積德生輝、德福此地、德富民眾”,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厚德慈孝的踐行者和傳播者,去撫慰和療傷那些道德滑坡,誠信缺失,價值觀扭曲的現象;讓“厚德與慈孝”成為我們共同的祭奠與堅守主題,弘揚德孝文化,并引導其發揚光大、回歸本源。這樣,或許才真正對得起自家神臺上那句“祖德流芳”。
德孝文化潤澤著九嶷山下這片廣袤的土地。自秦時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正是因為這里天性樸實的子孫后代傳承了舜帝“只為蒼生不為身”的德孝衣缽,在偏遠的湘南山區自古人才輩出,歷史上曾孕育出唐代湖廣第一狀元李郃和宋代特科狀元樂雷發,還有84位進士?;蛟S是德與孝根深蒂固吧, 在這里,還有一位叫歐陽名友的普通農民,他熱心贍養9位五保老人43年如一日,特別是不怕苦不怕累地照顧兩位癱瘓五保老人,受到了當地人的稱贊,是全國道德模范。
清明,祭奠,是一種追憶、緬懷與念想,更是一種“祖德流芳”的傳承與繼往開來、返本開新的責任!
征稿啟事
“悅讀”為本刊常年開設的副刊類欄目,倡導“輕松的語言,愉快地閱讀”。本欄目力圖用筆者眼光去發現現實生活,在縱深思考我們自身命運的同時,以真情的筆觸,真誠地描繪當今斑斕多彩的社會生活,張揚時代的人文關懷。本欄目作品文體可以為小小說、小品文、故事、生活隨筆、札記等。
為了更好地服務讀者,本欄目特面向廣大作者公開征稿。具體要求如下:
1.話題較“新”,能給讀者講述新故事,分享新體驗,開拓新視野,要求在文章的選材、語言、結構、寫法等方面下工夫,寫出新意。
2.主題積極健康,視野開闊,內容豐滿,文風樸實,語言精練,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謝絕任何脫離現實、遠離生活、沒有生命力的華麗文字;謝絕無病呻吟、與大眾生活隔膜的游戲文字。
4.每篇稿件1000字左右為宜。謝絕一稿多投。
5.投稿時務必注明真實姓名、電話、身份證號、詳細通訊地址、郵箱等。稿件一經刊登,我們將及時郵寄稿費及樣刊。
投稿郵箱:jingxinhappy2006@163.com
郵寄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9號樓104室《民生周刊》“悅讀”欄目(收)
郵 編:100733
電 話:010—65363342
□ 編輯 王季璐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