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彬
湖北省浠水縣人民醫院ICU,湖北 浠水 438200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1年10月入住內科和外科監護室的機械通氣24小時以上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齡在19-70歲,平均 (47±6)歲。急性呼吸衰竭原因:農藥中毒11例,手術后合并呼衰7例,創傷4例,ARDS1例,所有病例均經口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械通氣時間為1~7d,均采用鳥牌Vela呼吸機。撤機標準①患者神志清,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已控制或祛除,已停用鎮靜劑;②血氣分析的氧合指標和機械通氣相關參數 PaO2/FiO2>200,peep≤8cm H2O,FiO2≤40%;③血流動力學穩定;④有自主呼吸能力,咳痰能力可。
1.2 監測方法及監測參數 正規監測RSB方法是在斷開呼吸機后,將容積描記儀與氣管插管連接進行測定。作為基層二級醫院無此儀器,故采用替代方法:①撤機在早上進行,患者前日晚間輔助通氣6小時以上且睡眠良好,輔助通氣模式均為SIMV+PSV。②所有患者均使用普通多功能監護儀,多功能監護儀監測HR、RR、BP、SPO2。自主呼吸試驗采用PS為7cm H2O的PSV通氣模式,測定時PS調為0cm H2O維持2min,吸氧濃度為40%。通過監護儀或Vela呼吸機監測f,通過Vela呼吸機監測自主呼出潮氣量(Spont Vt)測定其 RSB值即 f/VT。③記錄 3、15、60、120min四個時點的RSB。
1.3 撤機成功或失敗的標準 指撤機48h內患者主觀感覺舒適,循環穩定,血氣分析無呼吸性酸中毒,不需要再行呼吸機輔助者為撤機成功。如出現下列情況:①出現呼吸費力,呼吸次數>35次/min;②動脈血氣pH≤7.20,PaO2<60mmHg(FiO2≤40%)或 PaCO2上升 >10mmHg,或SpO2≤85-90%;③HR>120-140次/分或上升 >20次/min,需重新呼吸機輔助呼吸者為失敗。

23例撤機患者的平均RSB結果
23例具備撤機條件患者撤機成功17例,RSB平均值為52±6,而6例撤機失敗患者RSB平均值為109±6,撤機成功組RSB明顯低于撤機失敗組 (P<0.05)。以RSB≤105為標準,其預測脫機的成功的敏感性為91.3%,特異性24.5%。
危重病患者在呼吸支持治療時,當導致呼吸衰竭的病因基本得到控制,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能滿足自身通氣需求時,應及時將呼吸機撤離。不必要的延長機械通氣時間不僅增加了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還導致醫療費用增加和醫療資源浪費。但過早的撤機也會引起因患者呼吸功能不全而需再次呼吸機支持。臨床上,特別是基層二級醫院,能監測的呼吸功能指標有限,單憑臨床經驗判斷脫機有一定的局限性。
呼吸淺快指數最早由Yang等[1]在1991年提出,指標反映了呼吸衰竭和撤機失敗時常見的呼吸淺快現象。在本研究中,RSB在失敗組和成功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較其它常規撤機參數更有意義,可作為患者較好的撤機指標。本研究中以RSB值≤105次/(min·L)為標準,其預測撤機成功的靈敏度為91.3%,特異度為24.5%,表明RSB對機械通氣患者的成功撤離有較好的預測性,它的特異度較低,這可能與非呼吸因素如性別、導管口徑、焦慮、緊張、機械通氣時間、RSB測定的時機、方法等因素影響有關[2]。RSB閾值水平尚不統一,影響臨床應用及不同研究間的比較。Yang等[1]提出105次/(min·L)為撤機指標;Sassoon等[3]報道RSB的閾值水平定為60時判斷最準確,準確性為73%,敏感性為97%,特異性為40%;牛津重癥監護手冊定為100。RSB的閾值水平有待于大樣本的研究。目前傾向RSB用于判斷何時開始撤機,而不用于判斷拔管時機。
總之,RSB測量簡單易行,無創傷性,又無需患者配合,與其他復雜的參數相比有明顯的優越性,筆者認為其對預測急性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患者的撤機結果有較好的指導意義,但其特異度較低,臨床應用時可考慮聯合其他指標或動態觀察以提高特異度。
[1]Yang KL,Tobin MJ.A prospective study of indexes predicting the outcome of trials of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J].N Engl J Med,1991,329:1 445.
[2]Epstein SK,Ciubotaro RL.Influence of gender and endotracheal tube size on preextubation breathing patter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6,154:1 647.
[3]Sassoon CS,Mahutte CK.Airway occlusion pressure and breathing pattern as predictors of weaning outcome[J].Am Rev Respir Dis,1993,148(4 Pt 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