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網民的“吐槽”和“竊喜”

高亞洲媒體觀察員
8月5日,北大發布報告稱,全國2011年家庭平均住房面積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為36.0平方米。對此,不少網友自嘲“又被平均了、拖了國家后腿”。負責該報告的社會學導師稱,在網絡上發出聲音的是那些沒有達到平均標準的群體,這是輿論本身帶來的負面反應。
沒有任何意外,同以往來自官方的統計數據發布時一樣,消息甫出,輿論嘩然,網民熱議。面對網民各種“被平均”的“吐槽”,該報告的負責人稱,這是未達標者的聲音,那些超標者正躲在某處竊喜呢。無論“吐槽”或“竊喜”,這都是輿論惹的禍!有此“高見”,又當雷倒眾生一片。
作為此報告的主要負責人,面對讀者、網民的熱議,雖然其中不可否認存在網民的情緒性表達,但也應該持有謙恭和謹慎的態度,至少應該有選擇性地聽取。而令人遺憾的是,負責人稱吐槽者是未達標者,超標者在竊喜。首先的問題是,這樣的結論是有翔實的數據統計嗎?何以證明這些熱議是來自輿論的負效應呢?吐槽者是在輿論影響下表達情緒,那么超標者又在竊喜什么呢?這樣絕對的事實判斷,是過于武斷還是情緒性表達呢?顯然,此負責人并未讀懂網民的“吐槽”和“竊喜”。
網民之所以“吐槽”,乃是對報告數據有強烈的現實差距感。一份民生報告的問世,是要建立在科學翔實的統計數據之上的。在此我們并不否認這是一份經過大量統計數據得出的報告,最終出來的數據結論也是真實可信的。之所以造成網民對數據有如此大的現實差距感,可能問題在于統計樣本的選擇上。樣本的選擇將決定統計意圖的走向,決定統計數據所要反映的是社會全貌還是某個切面。
一份統計報告的價值,在于反映社會發展的真實面貌,向執政者傳遞出真實的社會信息,以便做出更為切合實際的政策調整。就住房面積而言,樣本的選擇不應該傾向于平均數的形成,而應該從城鄉差異、階層差異的角度進行統計取樣,這樣的有差異化的選擇,才能更真實地反映出社會住房問題。也正是因為過于籠統的平均數統計,造成了數據與個人實際情況的嚴重偏差,惹起如此大的民意反彈。
這樣一份引來民意反彈的民生報告,不能貼近民意,自然也就不能真實反映民意,不能更好地形成政策參考依據,既如此,意義何在呢?面對網民的“吐槽”,報告的撰寫者應從中讀取強烈的民意信息,應從中讀取“住房面積相差懸殊背后,是資源集中、貧富分化、分配失公、經濟失衡、社會割裂”的真實面貌,這樣的民生報告上達視聽,才是價值所在。
而將民意反彈歸結為輿論負效應,完全是自欺欺人的笑話。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是信息的傳播者,網民對信息的反饋不是來自輿論本身,而是輿論所傳播的信息內容。從這一點而言,讓網民“吐槽”和“竊喜”的,正是來自這份不科學的民生報告。
一份統計報告的價值,在于反映社會發展的真實面貌,向執政者傳遞出真實的社會信息,以便做出更為切合實際的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