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燕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05)
隨著人類旅游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大,素有“朝陽產業”美譽的旅游業在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生態旅游的理念應運而生。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旅游者作為生態旅游活動的主體,其生態意識和行為是影響生態旅游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加強對旅游者生態意識及其行為的研究,對生態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及其發展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本文擬對中國鄭州綠色博覽園(以下簡稱綠博園)旅游者的生態意識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以期對進一步開拓生態旅游市場,開發適銷對路的生態旅游產品,而且通過合理宣傳和指導生態旅游者的生態意識,對促進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建設和生態旅游活動的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中國鄭州綠化博覽園是在2010年第2屆中國綠化博覽會的室外綠化景點建設展區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座以發展生態旅游為主題的旅游景區。整個園區的規劃設計立足生態性、注重示范性、拓展休閑性、彰顯文化性和科技性,融入了綠色生命、綠色生活、綠色經濟、綠色家園和綠色科技的理念,充分體現“讓綠色融入我們的生活”的主題。目前,景區已經形成“一湖、二軸、三環、八區、十六景”的布局形式,在展現全國各地、各行業綠化建設成就和特色的同時,弘揚生態文明,倡導綠色生活,業已成為普及國土綠化知識的教育基地,成為老百姓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共享生態建設成果的主題生態公園。
在調查過程中,為保證問卷調查的可靠性和精確度采用了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采用25個問題,從各個角度對景區內旅游者的生態意識和行為進行了調查。
該項目的調查時間選擇在2011年10月,調查地點選擇在綠博園景區中人流較為密集的幾個景點進行,它們分別是楓湖、北京園、上海園、杭州園、云南園和廣西園進行。調查的主要內容,首先是對旅游者從人口統計學的角度進行調查和了解,諸如性別、年齡、收入和文化程度等;其次,針對旅游者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調查,其中包括對旅游者生態旅游的態度、旅游行為傾向、生態環境保護、對景區生態旅游設施的要求、對景區環境保護的認識等方面的調查。在隨機抽樣中,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1分,有效問卷265份。隨機抽樣的樣本中,性別:男性約占52.6%,女性占47.4%;年齡:19~25歲占調查總數的 54.7%,26~35歲占調查總數的16.8%,其他年齡段比重略低,18歲以下累計占調查總數的11.6%,36歲以上的累計占總數的16.8%;收入:以中等收入(1500-4500元/月)為主,占 59%,其中 1500~2500元最多,占37.9%,其后依次是月收入 2500~4500元,占21.1%;文化程度:大專48.2%,本科40%,研究生及以上學歷2.1%,其余為高中及以下學歷。
表層的生態意識可以表明旅游者對一些最基本的環保問題的認識程度。根據調查結果(表1)顯示,生態景區內旅游者的表層生態意識良好,約71.4%的旅游者能將垃圾丟進垃圾桶內,6.88%旅游者自身攜帶,也有16.8%的旅游者認為已經有人丟棄垃圾,再丟也沒關系,4.94%的旅游者會隨意丟棄,這說明在維持景區最基本的環境衛生這一問題上,絕大多數旅游者還是會自我約束的。但據項目組成員的實際觀察,在景區內旅游者隨手扔垃圾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反映了旅游者行為傾向和實際行為之間的差異。

表1 游客對食物殘渣、果皮等垃圾的處置方式 %
對于“您在景區會隨地吐痰嗎”這個問題的調查中發現(表2):92.6%的游客選擇了不會,也有7.4%的游客選擇了會,這也說明絕大多數的游客還是會自覺遵守保護景區內的環境衛生,他們擁有了表層的生態意識,了解隨地吐痰給環境帶來的危害,因而自覺保護周邊的環境。
從問題“您會按環保教育標牌提示的內容去做嗎?”的調查結果發現(表2),83.7%的生態旅游者選擇“會”,只有3.2%選擇“不會”。這表明綠博園的旅游者已經具備表層環境意識,當對旅游者進行有效地教育和引導時,游客的生態意識將會明顯增強。不過也有13.1%的旅游者選擇“沒有注意到標牌”,可能是景區管理工作不足,導致標牌的損壞嚴重,標牌字跡模糊,或者標牌本身的陳舊難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景區的管理與建設。

表2 旅游者表層生態意識的調查結果 %
旅游者深層生態意識是與表層生態意識相對的方面,深層生態意識能夠反映他們是否真正具備生態理念與生態道德。因此,對旅游者的調查不能停留在簡單的衛生問題上。對綠博園旅游者深層生態意識的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在對交通方式的選擇上,選擇環保車的比例最高,占49.0%,28.60%的游客選擇徒步,選擇自行車的占21.4%。徒步是最具生態意識的交通方式,但并不能證明選擇徒步的游客是最具環保意識的,因為在選擇徒步的原因的調查方面的結果(表4)表明,真正處于環保意識而選擇徒步的游客僅占被調查者的少數。

表3 游客在生態旅游過程中交通方式的選擇%

表4 選擇徒步的原因 %
另一方面,就希望生態旅游景區所具備的基礎設施而言(表5),希望增加解釋、指示作用的標牌比例最高,占38.6%,表明多數生態旅游者希望了解、學習生態旅游的愿望,可見以保護資源環境、教育旅游者、造福當地人民等先進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生態旅游將越來越受旅游者的關注,值得景區管理人員的重視。25.8%的游客希望增加洗手間和垃圾桶的數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景區在這些基礎設施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也有22.9%的游客希望增加游船,12.7%的游客希望增加索道,這說明也有相當一部分游客缺乏深層生態意識,他們希望有游船的娛樂設施,增加索道,通過乘車或走索道,省時省力,卻沒意識到索道的修建不僅破壞了景觀的自然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可見一些生態旅游者在旅游心理上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對一些偽生態旅游開發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表5 您希望生態旅游景區應增加的基礎設施 %
一個旅游者的生態意識具體表現為他的環境責任感,環境責任感將影響旅游者是否會產生保護環境的實踐行動。生態能否有效地被保護,關鍵取決于旅游者能否意識到自己對生態保護的責任和由此所決定他們的實際參與生態保護的程度。一個生態旅游者對環境的責任感,除了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外,還表現在對他人污染環境的行為所做出的反應。對綠博園旅游者環境責任感的調查如表6所示。

表6 生態旅游者環境責任感的調查結果1 %
從表6中的調查結果可知:選擇“主動勸告,宣導他”所占比例是9.8%,這個比例不高,說明相關的引導與監督機制落后,環保教育落后。而“不理睬,但心里討厭”卻占了67.1%,這種現象反映了生態旅游者環境責任感的缺乏,同時也反映了部分游客缺乏群體意識。在面對非環保的行為時,一半以上的游客(包括不理睬和視而不見)不愿意采取適當的措施來加以制止。而對于選擇“主動勸告”和“幫助其把垃圾等丟進垃圾箱”的游客,并不能確保在現實中真正能夠做到其在調查問卷中所做出的選擇。對于問題“您是否有意識地保護植物的故意采摘、踐踏,有維護景區環境的傾向”的調查顯示(表7):64.2%的游客會有意識去維護,21.1%的游客看情況,也有14.7%的游客不會有意識去維護景區的環境。而在實際旅游活動中,破壞景區環境的行為時有發生,隨意采摘、踐踏可能是旅游者有意或無意的旅游行為,有的小孩一時貪玩喜歡隨意采摘花草,踐踏草坪,這些行為都會影響到整個旅游景區的生存;有的游客為了自己方便,將自己產生的垃圾隨手扔到路旁或較為隱蔽、讓人難以發現的地方;有的游客視地面情況而定,如果地上有其他游客扔的垃圾,自己則毫不猶豫地跟著做,如果地上并無垃圾,則自己會忍住,將垃圾帶入垃圾桶。可見大部分旅游者所具有的環境責任感處于一種初級的被動狀態,雖然意識上存在一定的生態觀念,但是行為上尚存在一定的偏差。

表7 生態旅游者環境責任感的調查結果2 %
在調查“您是怎樣看待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時,89.2%的游客認為目前環境問題很嚴重,10.8%的游客不太關注。這說明大部分旅游者有環境責任感意識,越來越多的人去關注環境問題,他們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們在放松心情的旅游過程中也不忘履行自身的社會道德、宣傳環保,從自身做起保護周邊的環境。他們知道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全國人民的共識。而對于不太關注環境問題的游客,他們的生態意識是膚淺和局限的,這需要景區做好有效地引導和監督工作,可組建一些民間性的環境保護組織,大力宣傳和普及生態保護意識,發揮其對環境保護的呼吁、監督和促進作用,使之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成為一種自覺的公民意識。
從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來看,旅游者已具備了一定的生態意識,但層次較低;具備了一定的環境責任感,但對生態旅游的認識較為欠缺。
(1)加強對生態旅游知識的教育與普及工作。旅游者具備一定的生態旅游知識是發展和進行生態旅游的關鍵,因此必須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多種途徑向旅游者和潛在旅游者進行生態旅游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在對游客的調查中,年齡在19~25歲的人群占54.7%,18歲以下的占11.6%,由此可以推斷學生群體約占總人數的50%左右,因此,利用學校教育是加強對學生生態及環境保護知識的普及以及生態意識的培養的有效途徑。另外,可以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對廣大旅游者和潛在旅游者進行社會教育,將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政府政策、法律條文、科學技術以及最新的生態保護動態消息傳播給大眾,使其具備一定的環境保護知識與生態環境意識。
(2)做好景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設與維護工作。作為生態旅游景區,在自身的建設和發展中應該遵循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原則,開發生態旅游產品,使游客在游覽過程中體驗到對環境保護的責任和價值;另一方面,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保護環境的警示牌和標語,防范一些破換生態環境行為的發生。
(3)培養具有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旅游從業人員素質的高低不僅影響旅游景區的形象亦會影響生態旅游發展的水平,培養一批具有較強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人才隊伍,是實現景區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生態旅游景區內應配備具有豐富環境保護知識和較強生態意識的導游員、講解員,通過他們傳播生態旅游知識、增強游客的生態旅游意識,同時用他們的言行舉止起到示范效應。
[1]仲明明,吳郭泉.國內旅游者不文明行為及其旅游生態意識研究——以桂林市七星公園國內旅游者調查為例[J].市場論壇,2010(5):62~63.
[2]鐘潔,楊桂華.中國大學生生態旅游者的生態意識調查分析研究——以云南大學為例[J].旅游學刊,2005,1(22):53 ~57.
[3]譚業.在校大學生生態旅游意識特點及培育途徑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2):107~110.
[4]陳玲玲,陳 江.國內生態旅游者的生態意識及行為特征調查研究——以南京將軍山生態旅游景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2):13590 ~1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