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筠,叢日鳳
(1.黑龍江省林口縣環境監測站,黑龍江 林口157600;2.黑龍江省寧安市環境監測站,黑龍江 寧安157400)
林口縣總人口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萬人,非農業人口14萬人,縣政府坐落在林口鎮,鎮內人口9.01萬人。建城區面積22.04 km2。小龍爪水庫地處林口縣城區西南部,壩址位于小龍爪溝下游的小龍爪村上950m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30°07′47″,北緯45°10′27″。小龍爪水庫供應林口鎮及古城鎮用水,壩上取水。該水庫距離林口縣城20㎞。通過徑流和洪水調節,小龍爪水庫最大總庫容1 304萬m3,總流域面積84km2。
劃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防止水源地附近人類活動直接污染;使主要污染物在向取點輸移過程中,衰減到所期望的濃度水平;在正常情況下保證取水水質達到規定要求;一旦出現污染水源突發情況,有采取緊急補救措施的時間和緩沖地帶。劃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是為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依法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管理和保護服務,為相關部門合理開發和利用飲用水源,保障飲用水環境質量提供依據,從而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根據林口縣城市飲用水源地環境特征和水源地的重要性,地表水飲用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不在二級保護區范圍外設置準保護區。
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常用的方法,即經驗類比法和水質模型法。水質模型法是利用水質數學模型,應用流體力學的原理,以及水中污染物質的質量守恒,建立污染物質在水體中的遷移擴散方程,研究污染物質在水體中的稀釋、擴散、遷移、轉化規律,對污染物在水體中的對流擴散及沿程降解進行數值模擬,得到污染物的空間分布情況,根據空間分布情況,分析各級保護區內水質達標情況;經驗法劃分是根據前人的工作經驗和國家規定的水源地劃分原則,直接給定保護區范圍的一種方法。
林口縣飲用水水源地為小龍爪水庫,總庫容為1 304萬m3,狹長分布,參照表1,該水庫類型為中型,本技術報告采用湖庫型飲用水源地劃分方法。

表1 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分類
2.2.1 一級保護區
(1)水域范圍。小型水庫和單一供水功能的湖泊、水庫應將正常水位線以下的全部水域面積劃為一級保護區;大中型湖泊、水庫采用模型分析計算方法確定一級保護區范圍。當大、中型水庫和湖泊的部分水域面積劃定為一級保護區時,應對水域進行水動力(流動、擴散)特征和水質狀況的分析、二維水質模型模擬計算,確定水源保護區水域面積,即一級保護區范圍內主要污染物濃度滿足GB3838-2002Ⅱ類水質標準的要求。
一級保護區范圍不得小于衛生部門規定的飲用水源衛生防護范圍。在技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采用類比經驗方法確定一級保護區水域范圍,同時開展跟蹤驗證監測。若發現劃分結果不合理,應及時予以調整。小型湖泊、中型水庫水域范圍為取水口半徑300m范圍內的區域;大型水庫為取水口半徑500m范圍內的區域;大中型湖泊為取水口半徑500m范圍內的區域。
(2)陸域范圍。湖泊、水庫沿岸陸域一級保護區范圍,以確保水源保護區水域水質為目標,采用以下分析比較確定。小型湖泊、中小型水庫為取水口側正常水位線以上200m范圍內的陸域,或一定高程線以下的陸域,但不超過流域分水嶺范圍;大型水庫為取水口側正常水位線以上200m范圍內的陸域;大中型湖泊為取水口側正常水位線以上200m范圍內的陸域;一級保護區陸域沿岸縱深范圍不得小于飲用水水源衛生防護范圍。
2.2.2 二級保護區
(1)水域范圍。通過模型分析計算方法,確定二級保護區范圍。二級保護區邊界至一級保護區的徑向距離大于所選定的主要污染物或水質指標從GB3838-2002Ⅲ類水質標準濃度水平削減到GB3838-2002Ⅱ類水質標準濃度所需的距離。
在技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采用類比經驗方法確定二級保護區水域范圍,同時開展跟蹤驗證監測,若發現劃分結果不合理,應及時予以調整。
小型湖泊、中小型水庫一級保護區邊界外的水域面積設定為二級保護區;大型水庫以一級保護區外徑向距離不小于2 000m區域為二級保護區水域面積,但不超過睡水面范圍;大中型湖泊一級保護區外徑向距離不小于2 000m區域為二級保護區水域面積,但不超過水面范圍。
(2)陸域范圍。二級保護區陸域范圍確定,應依據流域內主要環境問題,結合地形條件分析確定。
依據環境問題分析法,當面污染源為主要污染源時,二級保護區陸域沿岸縱深范圍,主要依據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和環境管理的需要,通過分析地形、植被、土地利用、森林開發、地面徑流的集水匯流特征、集水域范圍等確定。二級保護區陸域邊界不超過相應的流域分水嶺范圍。當水源地水質受保護區附近點污染源影響嚴重時,應將污染源集中分布的區域劃入二級保護區管理范圍,以利于對這些污染源的有效控制。
依據地形條件分析法,小型水庫可將上游整個流域(一級保護區陸域外區域)設定為二級保護區;小型湖泊和平原型中型水庫的二級保護區范圍是正常水位線以上(一級保護區以外),水平距離2 000m區域,山區型中型水庫二級保護區的范圍為水庫周邊山脊線以內(一級保護區以外)及入庫河流上溯3 000m的匯水區域;大型水庫可以劃定一級保護區外不小于3 000m的區域為二級區范圍;大中型湖泊可以劃定一級保護區外不小于3 000m的區域為二級區范圍。
2.2.3 準保護區
按照湖庫流域范圍、污染源分布及對飲用水水源水質的影響程度,二級保護區以外的匯水區域可以設定為準保護區。
3.1.1 水域范圍
水源地取水口位于小龍爪水庫攔河壩上,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的要求,小龍爪水庫為中型水庫,考慮到入庫河流新龍爪溝在水庫入口上游300m即是新龍爪村,且該村屯居民和養殖排放的污水、垃圾和糞便等直接排入水庫,對小龍爪水庫水質影響較大等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永久性的明顯標志標示保護區界線,因此,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水域范圍為小龍爪水庫正常水位線以下的全部水域面積。
3.1.2 陸域范圍
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的要求,湖泊、水庫沿岸陸域一級保護區范圍,以確保水源保護區水域水質為目標,因此將小龍爪水庫取水口側正常水位線以上200m范圍的陸域劃為一級保護區。
采用類比經驗方法確定小龍爪水庫水源地二級保護區范圍。
3.2.1 水域范圍
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的要求,將小龍爪水庫一級保護區水域范圍以外的全部水域劃為二級保護區。
3.2.2 陸域范圍
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的要求,并結合小龍爪水庫實際地形情況,山區型中型水庫二級保護區的范圍為水庫周邊山脊線以內(一級保護區以外)及入庫河流上溯3 000m的匯水區域。充分利用永久性的明顯標志標示保護區界線,將二級保護區陸域上邊界選定為入庫河流小龍爪溝上游4.5km處的跨河小橋;將水庫上游新龍爪溝支流的整個流域劃為二級保護區。
3.2.3 準保護區
根據小龍爪水庫的實際情況,可不設立準保護區。
為監督水源地水質情況,保證水源地用水安全,按照國家環保總局關于《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評價與公布方案》文件的規定,在小龍爪水庫的小龍爪溝和新龍爪溝兩個匯水口以及水庫取水口處設置3個監測斷面,每月對水質進行監測,特殊情況時進行加密監測,監測項目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基本項目和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的補充項目,每月至少監測一次,監測結果上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林口縣實際情況,依法進行監管。明確水源地保護區地理界線,保護引用水源,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監督管理,在保護區邊界設置明顯的界標。其內容主要有設圍欄、立界碑、警示牌、界樁。
4.3.1 一級保護區
一級保護區內搬遷現有養魚池和原水庫管委會,農田退耕還林,建設水源涵養林帶。
4.3.2 二級保護區
(1)搬遷措施。二級保護區內的新龍爪村距離水源地較近,且該村約1 880人的居民生活及養殖污水、糞便等直接隨地表徑流排入小龍爪水庫,嚴重影響水源地水質安全。建議將新龍爪村全部居民采取整體搬遷、異地安置處理。
(2)生態建設。擴大沿岸綠色防護林,將河邊農作物改種防護林,既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面源污染,還能防風、固沙、保護水土等,恢復水庫周邊生態系統。
(3)污控措施。建議二級保護區居民區生活污水建設防滲公廁,每家建衛生廁所一座,廁所與化糞池合建。居民區設立垃圾箱及轉運站,送至水源地保護區外處置。對現有養殖戶的牲畜圈進行衛生防護,圈舍底部做防滲處理,并防止雨水灌入,并在圈旁建一座儲糞池,收集、貯存牲畜糞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