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龍義,金 華
(長江大學 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434025)
恩施大峽谷位于長江三峽附近的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鄉和板橋鎮境內,恩施州獨特的自然地理生態環境,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森林動、植物等生物資源,素有“鄂西林海”、“華中植物園”、“綠色寶庫”、“華中藥庫”、“種質基因庫”等美稱[1~3]。山靈水秀的恩施大峽谷處于恩施州的懷抱中,那里民族風情淳樸,物種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宜人,它以其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被有關學者拿來與美國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相媲美,足可以看出它極具潛力的開發前景。對整個恩施州的旅游業的發展將意義重大,既是當地居民休閑郊游的好去處,也能吸引更多恩施州以外的游客前來旅游,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巴楚文化的傳播,同時也有助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湖北清江恩施大峽谷位于長江三峽附近的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鄉和板橋鎮境內,是清江大峽谷的一段。自然景區則主要由大河碥風光、前山絕壁、大中小龍門峰林、板橋洞群、龍橋暗河、云龍河地縫、后山獨峰、雨龍山絕壁、朝東巖絕壁、銅盆水森林公園、屯堡清江河畫廊等組成[4]。
2009年5月到恩施大峽谷景區進行旅游市場全面調查,拍照。針對所要調查的內容的不同方面,設計出相應的調查問卷,對旅游地的旅游者進行調查,同時對主要的客源市場進行調查,并深入到旅游區內對居民調查,對所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得出結果,了解旅游產品開發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此次調查共準備了120份問卷,收回113張,有效問卷率為94.17%。在考察的基礎上對全部產品進行統計種類、類型,并進行評價,初步擬定有開發價值的產品,并進行全方位更為詳細的調查。根據當地旅游資源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對一些有開發潛力的產品進行旅游產品開發SWOT分析。
3.1.1 旅游資源優勢
恩施大峽谷全長108km,總面積300km2。峽谷中的百里絕壁、千丈瀑布、傲嘯獨峰、原始森林和遠古村寨等景點美不勝收,堪稱5大世界奇觀,是恩施大峽谷生態旅游開發的天然素材(圖1~圖5)。

圖1 地縫配豎井

圖2 清江升白云

圖3 天橋連洞群

圖4 絕壁環峰叢

圖5 地縫接飛瀑
3.1.2 政策優勢
為構建鄂西生態旅游圈,推動恩施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讓旅游業成為全面振興恩施的重要產業。恩施州政府著力將恩施大峽谷打造成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風景區,將其作為恩施州旅游開發的“重中之重”。
3.1.3 地理區位優勢
從宏觀看,恩施大峽谷地處鄂西南腹地,位于長江三峽之南,清江中游,正處于中國西南民族風情旅游帶最東部、長江三峽與張家界2個世界級旅游區之間的走道位置,是中國西南民族風情旅游帶與長江三峽旅游帶的黃金結合部。同時,該區域又處于湖北省鄂西旅游圈之中,是清江民俗風情旅游線的重要地段。從微觀看,恩施大峽谷距恩施市和利川市城區均為40km,與中國最大溶洞、世界特級洞穴騰龍洞相鄰。
3.1.4 公眾參與意愿強
恩施大峽谷旅游項目開發的公眾參與性調查結果顯示,調查者大多認為項目的建設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當地旅游和社會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生態旅游所在社區居民的參與能真正為他們帶來經濟利益,生態旅游所具有的扶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能為當地政府和人民所接受,從而獲得他們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相鄰的騰龍洞景區居民在政府實施退耕還林后,通過參與旅游服務,使許多居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3.2.1 旅游市場不規范
我國峽谷旅游開發歷史不長,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市場競爭不太激烈,但暫時缺乏系統完善的理論指導。政府、旅游、林業、環保和文化等各部門沒有統一明確的職能分工,容易在管理上形成混亂,造成對游客的傷害。
3.2.2 開發模式單一,旅游產品同質化
旅游產品易形成單純的生態觀光,對資源潛力開發不夠,或缺少較深的文化內涵及個性特色,缺乏市場競爭力,難以使游客流連忘返或再游。
3.2.3 知名度不高
恩施大峽谷作為新開發的生態旅游產品,比起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長江三峽或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尚缺少知名度。目前缺乏強有力的市場支持,市場機會相對較少,尚處于蓄勢待發的雛形階段。
3.2.4 交通落后
雖有機場與外界相通,但航班以省內為主,通武漢和宜昌,省外只通往重慶,機型都是“運七”。全州通車里程8 155km,共有2條國道、11條省道,但多跨越大山,道路險峻。
3.3.1 生態旅游成為發展潮流
國內旅游經過20多年發展,業已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代。隨著經濟收入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加,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居民為了排遣快節奏、緊張的都市生活所帶來的抑郁感,“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態旅游成為一種潮流。恩施大峽谷的開發將以其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特色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其規劃與開發正趕上生態旅游發展機遇期。
3.3.2 交通條件即將改善,可進入條件變優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恩施州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交通條件得到很大改善。2008年滬蓉高速宜昌至恩施段通車、恩施石乳關至奉節大橋公路建成;2010年滬蓉高速萬州至恩施段通車;杭蘭高速公路、長江巴東港等基礎設施也將相繼建成。這些建設都將改善進入恩施大峽谷的交通條件,為其發展奠定了基礎。
3.4.1 生態環境會遭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會給環境帶來污染和破壞,如破壞當地地表植被和生物量,引起水土流失,施工廢水、揚塵和噪聲會形成新的污染等。施工工程設備技術差、施工管理不善、施工人員技術素質不高,有可能導致施工質量差,引發山體滑坡。基礎設施建設和游客活動可能導致森林害蟲的天敵種群被破壞或帶來外來有害物種等。
3.4.2 民族傳統文化異化或遺失
當地居民和環境之間已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生態位和資源位,他們對本地生態位的“占領”和利用是以其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和周圍的環境交流[5]。不適當的旅游開發不但會造成環境破壞,而且會造成當地民族文化特征所賦予的價值觀念、道德意識、行為偏好、選擇方式等的異化或遺失。
3.4.3 旅游產品的需求彈性大
旅游需求受旅游者收入水平、出游時間、旅游心里偏好等因素的限制。旅游產品是一種高層次消費產品,具有較大的需求彈性[6]。恩施大峽谷作為遠途觀光,自然環境和風景較好的生態旅游產品,需求彈性大,需求敏感度強,需求擴展性大,需求季節性會較明顯。同時區域經濟欠發達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7]。
根據當地調查結果(表1)表明:景區的游客主要集中16~50歲之間的青壯年群體,可能是恩施大峽谷的比較險峻地理條件使然,在設計旅游產品時應考慮著重考慮這部分人的需求。游客的文化程度大都集中在大專以下,其次是大專及本科,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游客相對比較少,在設計旅游產品時應做到雅俗共賞,也要考慮吸引資深專家學者前來進行科考研究。游客的職業和收入也是影響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景區的游客職業分布比較平均,在設計旅游產品時要綜合考慮大眾需求。從游客的出游方式來看,景區的游客單獨出游的比例相對較小,所以在設計旅游產品要注意群體參與。

表1 旅游者構成特征
根據客源地的調查情況來看(表2),恩施大峽谷風景區的旅游者大部分來自恩施地區,由此可以看出加大對景區的宣傳力度,讓全國甚至全世界了解景區的魅力尤為重要。從旅游者的個人收入和此次旅游花費來看,在設計旅游產品時價位上要符合大眾消費水平。通過對旅游者的旅游信息來源調查分析發現,旅游者到恩施大峽谷來旅游大都是通過旅行社的引薦,這說明恩施大峽谷景區的知名度尚未打起來,所以在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應運用多種營銷手段,尤其是結合互聯網和電視電臺等現代工具進行全方位多渠道的促銷。從游客喜歡的旅游紀念品來看,游客偏重喜歡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紀念品,這就要求在設計旅游紀念品的時候要考慮到當地特色的體現。

表2 旅游者行為、消費特征
根據恩施大峽谷的地形,結合當今很多年輕人喜歡冒險的特點,在一些自然環境較為險峻之地,可設計探險旅游項目,如懸崖峭壁上的攀巖、湍急河流中的漂流以及在山上野營等。當然這些項目需要專門的設備、訓練有素的導游和較高水平的安全保護措施。由于這些地區往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這個項目接待人數應嚴格控制,以保護環境。
恩施大峽谷周邊的村寨古樸自然,可以與大峽谷的旅游相呼應,開展生態觀光農業旅游。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當地農民可墾荒種植茶、煙葉、果樹、綠色蔬菜以及進行畜牧養殖,并可與旅游業相互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可向來恩施大峽谷旅游的游客提供大量肉、鮮魚、蛋、蔬菜、糧食和水果等農副產品以及滿足游客參與體驗一些簡單的農事活動的愿望,比如說果實的采摘等,旅游業的發展又刺激景區所在地農、林、牧、副、漁的發展,從而有效改善當地人民生活水平。
恩施大峽谷的地貌具有鮮明的典型性,它們在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方面,皆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適宜開展科學考察旅游,在恩施大峽谷可以開展喀斯特地貌考察和動植物物種研究等。但這種旅游項目需要較為成熟的前期科學研究基礎和較為齊全的研究資料,主要游客對象是專業人員。另外可在恩施大峽谷景區內進行科學普及旅游,在自然保護區內,可設計滿足大眾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學知識普及的旅游項目。游客與大自然接觸交流,通過參觀考察現場,看展覽、觀聲像等活動,獲得自然知識,從而提高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是青少年夏(冬)令營等活動的主要場所。
5.4.1 民族風情旅游
恩施大峽谷位于西部多民族地區,恩施州少數民族占總人口數38.7%以上,共有25個民族,有著濃郁的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可根據區域特色,進行多種旅游產品的開發,除峽谷天然景觀外,土家風情、休閑度假也是主要旅游吸引物。根據七星寨景區規劃,在2010年,大碥寨將建成木結構的土家山寨,構造“青山綠水、土苗人家、白崖黑洞、杜鵑紅花”的優美意境,游客可在此留宿,觀賞山寨夜景、欣賞土家歌舞,原汁原味地享受“回歸自然”的體驗。還可開發專項鄉村旅游產品,區內旅游資源有石林,土家民族風俗,包括土家風俗禮儀傳統節日、土家族歌舞、傳統手工產品與工藝品(如民間刺繡西蘭卡普)、土家特色菜肴及茶俗等。
5.4.2 村寨旅游
在恩施大峽谷周邊特色濃郁的村寨,可設計村寨旅游,讓游客走入村寨,吃住在村寨,通過參加村寨的活動,獲取一種原汁原味的旅游體驗。村寨也從游客身上獲取經濟效益。村寨旅游的關鍵是組織和培訓村民,并控制其發展的規模,避免出現社會環境問題,這類旅游項目是最能發揮旅游扶貧作用的。
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所以當地餐飲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瀟湘咸辣風格。特別是當地頗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風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格格”、合渣、臘肉、宜紅茶、土豆干等。通過對旅游者的調查,發現游客普遍喜好收藏具土苗特色的飾物,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將土苗服飾,頭飾,土家織錦西蘭卡普等作為旅游紀念品共游客選擇。
恩施大峽谷資源豐富,景觀奇特,有著自然的鬼斧神工,是開展生態旅游的好地方,加上當地的經濟欠發達,需要旅游的發展來帶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利用生態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是實現恩施地區經濟良性增長,與環境資源沖突最小,環境代價最小的途徑。恩施大峽谷在開發中存在很多問題,不過只要加以改進,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就完全有可能實現發展當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雙贏”的目標。
[1]譚倩嵐,李蓉蓉.恩施大峽谷旅游項目開發與新農村建設[J].時代經貿,2007(69):60~61.
[2]向 旭.江三峽庫區生態旅游產品開發構想[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16(1):62~65.
[3]嚴怡紅.恩施山區生態旅游農業建設的基本策略[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45~49.
[4]方起東,祝煒平.峽谷的自然地理特征與旅游開發[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2,21(2):68~71.
[5]王秀紅.旅游對民族文化影響的人類生態學透視[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6,22(1):92~94.
[6]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7]謝 藝.峽谷生態旅游SWOT分析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1):9 257~9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