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聰 杜麗理 王珍喜
摘要:針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特點,必須要從增強認同,理清知識脈絡,把握住學生需求,積極引導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提高本門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和感染力。
關鍵詞: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實效性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開設這門課的目的,就是通過對青年大學生進行中國近代史、現代史的學習,讓他們深刻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尤其是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進而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并為之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從《綱要》的性質看,這門課程既是一門歷史課,更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我們既不能按照歷史專業課程講授,也不能按照一般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講授。如何針對《綱要》性質和特點,努力加強課程建設、并著力提高教學質量,是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部門和教師重要現實的任務。從多年實踐經驗看,筆者認為要抓住四個重要環節,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一、增強認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綱要》課就其內容上講,主要是通過講述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歷史進程來深刻理解其內在的規律性,從而使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通過《綱要》課的教學,可以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觀念。
愛國主義是每個公民對祖國最深厚的感情,是從內心深處自覺產生的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由此生成的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責任感與使命感。而歷史對于激發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讓大學生從帝國主義侵華史中獲得國恥教育、國防教育與國家安全教育,讓他們從沉痛的歷史教訓中懂得國榮我榮、國恥我恥的道理,喚起憂患意識,弘揚愛國傳統。一部中國近代史即是一部帝國主義侵華史。自英國在近代以武力打開中國國門以后,西方國家先后發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等大大小小的侵華戰爭。伴隨戰爭而來的不僅僅是對中國人民血腥的殺戮、肆無忌憚的財富掠奪,更多地是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操縱,中國主權的喪失。昔日曾在世界上獨領風騷的中華民族在近代遭遇西方國家如此深重的欺凌與壓迫,對于當時與今天的炎黃子孫都是一種國恥。因此,在《綱要》課中講述中國近代史,深刻揭露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侵略及其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既是給廣大大學生進行一堂國恥教育課,也是一堂國防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課。它有助于廣大大學生認清西方國家的侵略本性,喚起他們的憂患意識,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自覺抵制當今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的和平演變戰略,有效地維護國家的主權與安全。
其次,它可以讓大學生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探索國家出路、振興中華的歷史中獲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導他們大力弘揚近現代國人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偉大民族精神,自覺肩負起建設和保衛國家的歷史使命。
再次,它可以讓廣大大學生從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幫助他們深入了解祖國的過去,正確認識祖國的現在,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繼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二、理清線索,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綱要》課涵蓋的教學內容廣泛,時間跨度非常大。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7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跨度達三個世紀,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但是教學時數相對較少,只有36課時,在有限的教學時數里要把教材體系完全的講授完,必須避免重點、難點講不深、講不透,學生關心的一些內容沒有拓展等問題的出現。同時《綱要》課不同于一般的歷史課,除了要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歷史過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教師必須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的關系,把教材體系有效地轉化成教學體系,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上已有一定基礎,但是對于歷史發展的脈絡,還不能完整的把握;對于具體的歷史事件,認識還不全面到位;對于歷史發展的規律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總結和理解。特別是對于“三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更缺乏理論深度的論證和認同。教師要做的就是在現有基礎上把學生帶上一個更高的高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要注意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并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內容上,對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事件、歷史情節盡量少講,而側重于講述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影響、側重于挖掘歷史事件中的復雜聯系、側重于引導學生發現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方法上,要靈活多樣,采取專題式、討論式、研究式、參與式等教學模式。從而讓學生能從具體的歷史事件中跳出來看歷史,理清線索,弄清楚“為什么”,對全局進行把握,讓學生對歷史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把握需求,提高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目前以80、90后為主體的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更強的自我展示欲及對未知的渴望。同時在高校中開設的幾門政治理論課程,《綱要》應該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門課程,因而在教學中要注重滿足同學們的需求,因勢利導,拓展師生交流空間,提高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一方面注意避免與中學課程的簡單重復。在校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系統地學習過中國近現代史,對相關的基本史實、重大事件和人物已經有了一個基本認識,如果教師在講課中不斷地簡單重復,就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
另一方面更著力注意彌補大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認知、理解方面的不足之處。學生雖然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了基本認識,但是由于認知、理解方面的不足,學生對于近現代史仍然存在著一些迷惑,教師就要轉變教學方法,將單一的講授法轉化為教師專題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的多樣化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適當的播放相關歷史題材影片、文獻片、紀錄片,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觀后討論,教師加以引導,實現啟發思考、理論升華,使他們能在原來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得到更大提高。
其次,教學中貫徹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中學歷史教育因為應試教育的要求,往往給予學生的是一個標準答案,而大學階段,教育中應該探索同一個歷史事實從不同立場出發可能存在的多個答案,從而引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并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
四、加強教學實踐,積極引導學生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當前,《綱要》課教學多數學校完全局限于課堂,筆者認為,應該加強教學實踐,努力利用和開發當地有關中國近現代史教育資源,密切聯系各地革命史和建設史對學生進行國情、省情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升華學習理論。
教師可以就近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革命舊址和其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現場對學生進新教育。這種現場教育很有感染力,當學生們站在毛澤東等老一輩中央領導人住過的簡陋的延安土窯洞里,一定會被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所感動;當學生聆聽革命先烈舍己為人的事跡時,一定會流下感動的熱淚。在參觀紀念館、革命舊址等愛國教育基地時,我們的靈魂一定會受到震撼和洗禮。同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從自己的家鄉、親人在改革開放中的變化,切身感受社會各方面的變化,能夠增強學生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感性認識,從而增強對“三個選擇”的理解和認同,在實踐中實現理論的升華,達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作者簡介:
陳守聰(1974-),男,漢族,云南鎮雄人,中共黨員,講師,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杜麗理(1980-),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中共黨員,講師,主要從事云南地方史和思政教育研究。
王珍喜(1975-),男,漢族,云南臨滄人,中共黨員,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