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燕燕
《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但綜觀傳統的語文教學,卻弊端突出:課堂活動實際上就是教師單方面的技術表演,沒有把學生當做有巨大能動性、創造性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生動活潑的充滿人性的語文課堂搞成了千人一面,活生生的人性教育蛻變成了機械的標準模式。課堂過多注重文字技巧的教學,欠缺內心的感悟和情感的交流。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視語文學習豐富的人文內涵,便造成了人文底蘊的流失與人文精神的失落。
所謂人文精神是指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說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它綜合了一個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個性、能力等豐富的內涵,是對人自身完善的一種關注與追求。教育應充滿人文性,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自始至終滲透人文關懷。因為語文不僅是人們交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的語文是這個民族世代創造的結晶,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乃至民族的全部歷史。
為了幫助學生獲得內涵豐富的語文素養,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有效地發揮其作用,能適應需要,繼續發展,不斷提高,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范人生,提升其人文素養,培養其適應社會的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擁有人文情懷。
一 體現人文關懷,首先要讓學生熱愛語文,并從語文學習中獲得情感愉悅,內在世界得到極大充實
實施新課程前,語文教育的積弊,就是學生被動接受,缺少情趣,缺少通過語文學習得到個人成功感、滿足感的情感體驗,缺少通過語文學習品味生活的樂趣。學生心理處于高壓狀態,個體處于蒼白的生存環境。因此,語文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讓學生學得主動、生動、靈動,有真情、真趣、真意,讓學生的生命充滿生機與活力。
1.激發學生的情感內驅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要真正確立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斷喚醒學生蟄伏的主體意識,形成持久的情感內驅力,從而有利于其個體的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實現。教學過程中應改變被動型、灌輸型教育,注重學生的自我理解與情感體驗,合理安排探究活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逐步完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并從中品嘗成功的愉悅。
興趣是創造性地學好語文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花時間、下工夫、動腦筋,積極地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做到“學有所樂”,達到“學有所獲”。
2.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挖掘語言文字的深厚內蘊
要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將課本與社會、人生的“大教科書”聯系起來,集課內課外于一體,拓展學生視野。同時,要加強課外閱讀的組織與指導,引導學生用心去欣賞、體味語言文字運用之妙,以學生的心靈激活文本的言語,以文本的言語點燃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體悟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品質,提高對社會生活理性的認知能力,開放心靈空間,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多一份活氣,增一份靈性。
二 體現人文關懷,要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獲得更為廣泛的知識并提升能力,開闊視野,為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就是說,學語文的目的是為了學會使用語言,達到表達思想、交流情感、傳承文化的目的。的確,作為母語教育,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但學生語文能力不足,錯字連篇、語不成句、用詞不當等是語文教學的現狀。
1.注重感悟理解,學會自我表達
要使學生學會感悟、理解和自我表達,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培養學生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讀寫速度、讀寫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達到新課標提出的“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聽說讀寫的分項訓練,堅持以讀導寫、以寫促讀、讀寫溝通。加強課堂誦讀、研讀討論、口頭作文、辯論演講、演課本劇等訓練方式的組合應用,訓練學生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恰當進行口語交流,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關注學習潛力,活化語言教學
引導學生關注和研究身邊的語言,接受新的詞匯、新的語言表達方式,在語言的靈活處理過程中增強對語文的把握,培養學生對新思想、新知識、新事物敏銳的感受與吸納能力,引領學生主動融入現實生活,在感受和品味諸如全球化、數字化等新鮮詞語的過程中,為學生的語言注入源頭活水,激勵學生始終與時代同步前進。
3.培養創新意識,發展創新能力
要以文傳道,充分發揮教材的功用,引導學生跟上時代的腳步。要指導學生閱讀一定的科技作品,了解科技動態,熟悉科技語言的表達形式,加大其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進取精神,使其具備敏捷的思維力、豐富的想象力、新異的創造力。教學中還應寬容和鼓勵學生不合常規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堅持正面引導并以表揚為主。對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學生固然要加以表揚,對提出質量不高的問題的學生,也要加以鼓勵,肯定他們的積極態度。教師不能因為學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滿意的問題就批評甚至訓斥。要知道,一旦挫傷、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質疑能力將會成為一句空話。教師要把學生的質疑問題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和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課內必須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無論講課過程中或在講課之后,都用以提問,使學生逐漸養成好問的習慣。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獨特性,最終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
4.培養民族感情,弘揚科學精神
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語文教育要立足于現實,并為明天而奠基,在繼承民族文化傳統、汲取世界文化精髓的同時,增進學生對民族的熱愛,并以科學精神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去。
三 體現人文關懷,語文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1.信任原則
第一,相信大多數學生都具有基本的學習能力。尤其是母語學習,一般都可以完成學習任務。許多學生語文學不好,不會很好地運用語言進行表達,首先不是智力問題,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問題與行為障礙,如缺乏學習興趣、注意力不穩定、意志薄弱、缺乏學習習慣等。
第二,相信學生是有學習愿望的。他們有很大的可塑性,其好奇心與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滅的,他們的學習愿望可以被激活。
第三,相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學生看作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尤其是高中生),給其以充分的發展空間。語文教師要創設課程氛圍來保護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恰如著名加拿大課程專家史密斯教授所說的:“教師所關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謂的灌輸條理分明的知識,而是保護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的環境條件”。
2.理解原則
第一,理解學生現實的處境。由于他們學習上的落后,已經受到或正受到老師、同學、家長及社會的輕視。
第二,理解學生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地完成學業任務而產生的自責與自卑心理。
第三,理解學生的現實愿望。他們想改變學習落后的面貌、改變消極處境,改變過去的形象。
3.鼓勵原則
第一,鼓勵學生建立積極的、可行的目標。“跳一跳,摘到桃”,在嘗到甜頭后,學生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學習。在語文教育中應營造一種民主、寬松的環境氣氛,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每一個人都擁有與眾不同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張開思想的翅膀,讓他們看到自己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鼓勵學生做出的成績,哪怕是微小的成績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表揚,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對于學生雖不成熟卻是經過自己思索的獨特判斷要倍加重視,尤其珍視其中建設性和創新性的認識或者觀點,摒棄求全責備;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勵語,使學生釋放出更大的激情能量。
4.發展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從學生個體的成長過程著眼,既不忽視其當下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習得乃至個性的形成,又要關注其發展的潛力和可能的進步。
5.差異原則
第一,就課程既定內容而言,教師要對語文教科書作適當的“裁剪”,取舍之間、增刪與否,均要根據實際情況作相應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學科專家的方案而忽視特定的教學空間與活生生的“人”。尤其必須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選擇來拓深、拓寬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
第二,就具體的學生個體而言,對某一個學生的學業要求應根據其以往的語文基礎,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及表達能力,區別對待,對癥下藥,保證個體對語文學習最佳的熱情度。
人文關懷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新課程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更應轉變觀念,增強人文意識,重視對人自身的關懷與完善,把學生培養成才智清明、情性通達、個性豐富,具有強健人格的高水平人才。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