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麗
【摘要】歷史新課程改革中關于課程目標的設置,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擺在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如何認識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滲透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通過歷史教學中的幾個案例對此問題作一探討。
【關鍵詞】情感態度價值觀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7-0085-01
過去的歷史教學中只強調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我們均以高考為導向去要求學生,而學生也很難表現出拒絕的意向,可是一旦高考結束,學生卻什么也想不起來了,對一件事情也無法形成有異于他人的見解。而現在的社會需要創新型人才,能否成為人才取決于多種因素,但不外乎兩點:一是智商,二是情商。作為智商先天很重要,而且我們很難改變,但情商卻是后天可以培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素質教育的推廣,學校教育自然就把情商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來培養?!皩W史使人明智”,歷史情感教育教學該擔當重任。本文以歷史教學中的幾個案例為例,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的闡述,并希望找到有效途徑。
一 歷史課堂情感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
1.歷史價值觀教育有利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價值觀不但影響個人行為,還影響群體行為和整體組織行為,進而影響社會的治安。正因如此,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不止一次要求黨“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歷史作為人文科學的基礎學科,蘊涵著極其豐富、生動、形象的人文資源。而歷史最基本的特點是過去性。教學過程中老師若稍有不慎可能就無法給學生傳遞該有的情感體驗。比如,學生在最初學習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時,不少學生片面地認為這僅僅是個策略問題,甚至是共產黨“拉攏”“誘惑”農民參與自己所領導的軍隊中去的手段。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分析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發展趨勢,深入體會貧苦農民的困境,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本是同根生”的事實,從而使學生明確中國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的方向,中國共產黨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2.歷史價值觀教育對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歷史上有許多感人的事跡,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無動于衷甚至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行為產生鄙視,如我在教“抗日戰爭”一課的關于日本的罪行之一——“推行奴化教育”時,曾充滿激情地講述了抗戰時期,一個中國少年備受日軍摧殘,拒絕學日語,終遭殺害的故事??纱蠖鄶祵W生聽完故事后卻不以為然,有的學生竟然在課堂上就提出:“他真傻,嘴里念著日語,心里罵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不是既保住了性命,又同日本帝國主義做斗爭了嗎?”當時心里挺失落,難道這個中國少年的事跡過時了?經過課后進一步的反思,我越發覺得歷史教學中需借助各種教學途徑引導學生結合歷史事件發生時的社會背景分析問題、理解問題。
二 價值觀培養途徑
1.以情動人與以史育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青少年中產生困難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動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現在他們面前?!敝袑W生,特別是高中生的自主意識與思維的批判性明顯加強,認知過程和情感的變化也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和自覺性。因此,歷史教師應深入挖掘學科中俯拾即是的涵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事例,在學習的過程中,寓之以情,曉之以理。在以史育人的過程中,有必要補充、重新整合教育素材。結合前堂課的失敗之處,第二天我在另外一個班講“抗日戰爭”中日本的罪行之一“推行奴化教育”時,首先講述了節選自《我所認識的鬼子兵》一書中的一個故事: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實行糧食配給制。在東北某地,每個中國人每天只能領到半斤用鋸末和橡子面等東西做成的窩頭,而喪失了勞動能力的老人連這樣的窩頭都吃不到。有位老奶奶掰開日寇戰馬的糞便,尋找還沒有被戰馬消化的青豆來吃。日寇縱馬將老奶奶踢倒,大罵:“支那人,臟,吃馬糞!”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紛紛露出悲憤的神情。然后,我再講就義少年的故事,學生流露出了或同情,或欽佩的感情,從而達到了本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
2.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
中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抽象性、深刻性、獨立性、創造性、批判性日漸加強,他們的情感體驗越來越豐富,態度與價值觀也日趨深刻、成熟和穩定。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努力給學生創造一種民主寬松的氛圍,努力發揮中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以使他們進行坦誠、和諧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交流。
在高一年級學習“抗美援朝戰爭”這段歷史的過程中,我采用了讓學生獨立搜集資料,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擺史實,做分析,正確揭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兵朝鮮的必要性,謳歌了志愿軍戰士的英雄壯舉。這種學生之間平等的交流方式,不但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而且也增進了對中國共產黨英明領導的敬佩與理解。
通過“抗美援朝戰爭”“抗日戰爭”等一系列案例,可以看出,中學生畢竟是未成年的學生,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受到知識儲備不足、理性思維不完善等條件的制約,具有不成熟、不穩定的特點。因此,忽視教師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既不切合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的實際水平,也不符合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目標的根本要求。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推動其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化,又要求教師在與學生進行坦誠交流的同時及時、準確地把握住學生思維跳動的脈搏,把為社會主義祖國培養人才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及時、正面、積極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使中學歷史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的人生指路明燈。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