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
【摘要】歷史課堂教學“六步”培養法包括:培養學生“聽課”的能力,讓課堂教學更充實;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讓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識記”的能力,讓回憶更輕松;培養學生“記筆記”的能力,筆耕不輟、知識常新;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讓知識牢記;注意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讓課堂更和諧。
【關鍵詞】課堂教學“六步”培養法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7-0086-01
歷史課堂教學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歷史課堂教學,使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為學生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和走向社會奠定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
歷史課堂教學是一項既易又難的工作,“教無定法”。“易”在歷史是一門以人文為基礎的學科,在學習中難度不大,只要努力識記注意方法即可?!半y”在歷史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厚積薄發的過程,要教好歷史,學生理解,考出高分,則特別難。
鑒于筆者在新課程歷史課堂教學中具體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在新課改教學中的體會談幾點自己的看法,就如何搞好新歷史課堂教學淺談自己的一些認識。筆者所在的學校是偏遠地區的一所普通高中,教學理念和教學基礎設施的配置較落后,在具體的實踐中筆者把歷史課堂教學分成六個重要環節,即“六步”法,著重培養學生的六種能力。
一 培養學生“聽課”的能力,讓課堂教學更充實
“向45分鐘要質量?!甭犝n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環節,不管什么課,聽課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其他環節和學習效果,培養“聽課”能力對文科歷史的學習尤為重要。只要認真利用課堂的45分鐘,基本不需要再用其他時間復習。歷史課上,筆者主要引導學生記憶當堂課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關鍵的歷史事件、關鍵的時間、事件的簡單經過。如講授“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一章中“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知識點,就要求記憶“宗法制和分封制”關鍵詞及其內容,復習時就可以以該知識點為中心展開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當堂講當堂記,做到當堂消化。要求每位同學在每章中重點記關鍵事件以加深課堂印象,培養學生聽課能力。只要長期堅持,就有效果。
二 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讓知識系統化
歷史知識大部分是基礎性的史實。歷史事件是死的,只有經過思考,讓學生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靈活掌握,才能真正成為活的知識。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就是在教學中要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經過、結局、影響;就是要將課內外知識、國內外知識結合起來,尤其是歷史知識的橫縱結合。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分析歷史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如引導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經過、結局、影響之間的聯系,拓展歷史知識,提高學生分析、理解、應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積累必要的人文歷史社會知識。
三 培養學生“識記”的能力,讓回憶更輕松
歷史的教學中,最基礎的歷史知識是需要“識記”的。在歷史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識記”能力。如歷史事件就需重點記憶時間、地點、人物等特殊歷史史實。識記能力的強弱,決定了歷史學習的質量。培養學生的識記能力,我的做法主要是教會學生一些簡單易行的記憶方法,如諧音記憶法、故事記憶法等。如“五四運動”時間是1919年,在記憶中可諧音為“幺舅、幺舅”;唐朝建立時間為618年,在記憶中可諧音為“留一把”。用故事記憶法可在教學中講一些小的歷史故事,把歷史事件故事化,如新航路的開辟一節中“哥倫布”的故事等。通過這些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識記”能力,增加學習興趣。
四 培養學生“記筆記”的能力,筆耕不輟、知識常新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筆記可以使知識信息長期完整的保存。但“記筆記”的習慣需要培養。為了培養這種習慣,我在課前給予提示,課后定期檢查和指導。培養“記筆記”的能力,使學生在課堂上做到手、腦相互協調,使其在聽課中“眼到、心到、手到”,通過培養學生的“記筆記”能力,提高45分鐘的學習質量。筆記在系統的復習中還可以作為資料長期使用。
五 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讓知識牢記
作業在歷史教學中屬于反饋環節,通過做作業,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歷史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我的做法是在課堂教學中除講課外,注意在課堂上留出時間,每節課后的作業在教師的監督下完成。要求每位同學自己認真思考,獨立完成課堂作業,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 注意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讓課堂更和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發展的必要條件”。新課程改革中的“合作探究”體現了這一點。在筆者使用的人民版新教材中,每章都有章節的小結,在章節的小結時,筆者有意把本章中出現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歸納討論,輔助學生理解本課知識。如在《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中設置探究討論主題以“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為題,開展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通過探究得出結論,大家加深了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得出了認識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救不了中國。中國革命的重擔只能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中國無產階級來完成。通過設置民主、平等的學習探究環境,集中新穎有價值的歷史問題創造探究空間,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活動的時間和多維互動的交流空間。最終達到教和學的和諧統一,受到學生的歡迎。
誠然,歷史新課程剛起步,新的教學是一項循序漸進的工作,新的教學方法雖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還需不斷地探索與完善。只要注意學習方法的運用,一定會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最終搞好歷史教學的目的。
〔責任編輯:陳晨〕